朋友說道
幾近所有自許要具備全球化和國際觀的台灣外國學子
其實只是想去國外的外商公司工作,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跩…錢賺的比較多,
或是認為在外國工作是人上人….
不太有人真正關心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或是這些事情對於他們或是社會的意義
全球化乎 國際觀乎,
其實也是這些人拿來包裝騙人的東西
我的想法-----
在我的印象中
全球化/國際化 其實就是 19世紀商業殖民的變型後的延伸
(最大的差別是把船堅砲利藏起來了,實際上還是準備著)
正如當年殖民者當中,有少數人會因為在殖民地見到當地人民被剝削的慘況而心生悲憫一樣(其餘大多數的殖民者依然是經濟掛帥的思維)
這少數人會因此對當地社會做出奉獻與付出
(當然這個行為的基礎是 他們的經濟與知識力量較當地人高)
但起碼,這是一個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而以政治手段為維護工具的殖民主義下,
尚能稍微平衡一下人性的小小 side effect
如今
時空轉移到21世紀
赤裸的殖民手段 轉變成 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的全球經濟體系
這個體系要求並體現了資源的全球流動性
因而才會有這些人力的國際化就業市場
(在部份開放的國際地區中)
(其實21世紀國際化經濟體系與19世紀殖民主義的不同點還有很多
而且我們不能否認 "比較利益法則" 在提升全球經濟效率及降低全球經濟體系成本上
是有很大的學理根據及實務績效的,
並且"國際化經濟體系" 正透過長時間來逐漸提高各區域的生活水準)
(先不要談到全球運用資源的外部性造成的環境破壞)
我不知道你抽樣過多少人
具有你所稱的
"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屌… 錢賺的比較多,
或是認為在外國工作是人上人"
而就我所知的部份
我有很多同學
是因為國際化外商的制度
值得當年的我們學習而去服務的
也有人是因為惟有如此才能獲得出去見多識廣的機會
(家裡沒錢送我們出國唸書)
倒不致於是衝著一股強烈的人上人意識而去服務
因為我的同學中
拒絕外商的也所在多有
(因為有的外商的確把我們當次等公民)
倒是一開始選擇去本土企業的
有許多人在幾年後,
都因為本土企業的和稀泥、搓湯圓、馬虎腐敗、便宜行事與不理性人治的作風
而失望的離開
所以
也許是我的交流範圍太窄,或是年代不同了
才會看到些許人士
並不像你所說的那種依附外人而提高身價的價值觀
我想說的是
即使他們是因為想依附外人而提高身價
但是當有許多人能到了國外/海外
若能因近身接獲,而對當地產生情感,
進而付出與回饋當地人民
也算是國際化負面效果的一點小小平衡
這是Phillip宣傳文章的背面意味
----要瞭解當地
才能賺到當地的錢----
而我的想法是
一旦我們瞭解了當地(先出於賺錢的目的)
我們當中有良知的少數
會進一步貢獻當地的
效果多好
端視良知的存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