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2 05:51:21瀏覽716|回應2|推薦68 | |
掰在前面:
這一篇由晉朝的干寶先生在他的《搜神記‧卷十二》一開始的序文中,闡述他對於世事萬物相互變化的概念。當然其中有許多不可思議之處,也有就現代的生物學可以解釋之處。因為干寶先生應屬於文史學家而非博物學家,就請看看這位古代的文史學家對於萬物變化的想法唄……
有點長,分幾次掰也就不會那麼看沒有囉……
開始掰唄: 天地之間有【金、木、水、火、土】五種氣,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五種氣變化而成的。
木氣澄清純淨就有仁愛,火氣澄清純淨就有禮制,金氣澄清純淨就有道義,水氣澄清純淨就有智慧,土氣澄清純淨就有思想:所以當五種氣都純淨,那麼這世間就完整具備了聖人的德行。
木氣混濁就體質虛弱,火氣溫濁就德行淫亂,金氣混濁就性情殘暴,水氣混濁就人性貪婪,土氣混濁就心思頑固:五種氣都混濁,那麼就變成比平民百姓還要低下的卑陋之人了。
中原之地出了許多聖人,這是因為和順之氣互相交會的結果;偏遠交通窒礙難行的地方常有許多怪物,這是因為當地變異的氣所造成的。
如果承受了某一種氣的特性,就一定會形成這一種形體;如果形成了這一種形體,就一定會產生這一種個性性質。所以,吃五穀的將變得聰明而有文明智慧(「文」即文字),吃草的力氣大卻智慧不高,吃桑葉的會吐絲而變成蛾,吃肉的勇猛而強悍,吃泥土的沒有意識卻忙個不停,吃氣體的能得神通而且長壽,什麼東西都不吃的若不死的那就成仙為神了。
改編自 搜神記 卷十二 五氣變化
原文: 天有五氣,萬物化成。 木清則仁,火清則禮,金清則義,水清則智,土清則思:五氣盡純,聖德備也。 (鄭玄注《禮記中庸篇》:「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智。」詩緯等説亦同。) 木濁則弱,火濁則淫,金濁則暴,水濁則貪,土濁則頑:五氣盡濁,民之下也。 中土多聖人,和氣所交也;絕域多怪物,異氣所產也。 苟稟此氣,必有此形;苟有此形,必生此性。故食穀者智能而文,食草者多力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原字為「忄敢」)而悍,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氣者神明而長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