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06 04:48:17瀏覽1255|回應0|推薦69 | |
成都府新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南方,渡江(指後文的繁水)後前行十五里,於眾山連接、孤峰特起的一座繁陽山,山上有一個麻姑洞,即道教的「二十四化」中排行第一位的「陽平治」(註)的別名,又因為此地位在繁水(待查,註)的南岸,所以定名為陽平治。在《本際經》中記載,天師張道陵在此修煉,此地也曾是太上老君說經講道之處。
五代十國、前蜀的開國皇帝神武皇帝王建尚未發跡之時(註),在唐朝、唐昭宗李曄、光化二年(己未年)、五月四日(丙申日),因為一場山土意外崩落,令原本被遮蔽的洞門自行展開。當時當地康鄉(是「時康鄉」亦或是「康鄉」則待查)派遣縣吏楊靖、道士張守真等人前往成都府報告此事,說:
「自從洞門開放後,每日都有百姓往來看熱鬧,如此恐將破壞聖跡。」
於是府衙派遣縣典(待查,註)楊澤、畫工任從,與道士張守真一同前往該洞,做好完整的測量記錄與描繪圖記後,將資料呈報,內容大致是:
眾人手持燈燭入洞,看見並開始檢查該洞穴中的第一道門,此門面朝北方,高二尺,闊(長、寬)三尺五寸。
繼續進入到第二道門處,距離約五尺左右,而第二洞門的長寬都約一尺六寸,進入後裡面一片漆黑,是一處長一丈二尺、闊六尺的空間。在東側有兩處石窟,在西南方則有兩個有路通行的洞門。
南邊有一條路徑,路口成圓形,闊有一尺六寸,入內後是一處長一丈二尺、闊一丈、高四尺的空間。此處的南側則有三處石窟。西側則有兩條路,進入則相通環繞,且有一扇圓形的門,直徑約一丈七尺,裡面則是一處闊五尺、高六尺左右的空間,距離此門一丈的範圍內是一幢門屋(註),高五尺、闊四尺,(屋頂)自內部延伸出來,有石刻的枓栱(註)結構、上面鋪設有 〔左同右瓦〕瓦(註),憑藉著山勢打造了石製的太陽與月亮,同時代替日、月二字。還有一間「隔子房(待查)」,闊(長、寬)二尺五寸,高一尺五寸,屋頂也有石刻的枓栱與 〔左同右瓦〕瓦,屋內有一個石竈,高一尺,闊(長、寬)一尺五寸,房門闊(長、寬)五寸。另有三處石窟,各闊(長、寬)七尺。
又往西進入一個洞門,該門呈圓形、闊(直徑)一尺七寸,一路彎曲朝內抵達南方的一處屋門之,這間屋高六尺、闊(長、寬)四尺。同樣的從內而外屋頂也有著石刻枓栱、 〔左同右瓦〕瓦,內有二處竈模(待查)安置在同一個基座之上,高一尺,闊(長、寬)二尺三寸。有一門闊(長、寬)八尺,上方也有石刻枓栱。在西北角又有一個門,方一尺六寸,門內是一處長寬二丈左右的空間。在南側、西側、北側都各有一個洞窟,於南側的角落又有一洞,裡面是一處圓形、直徑一尺六寸左右的空間,但是燈燭靠近要往前行時,就會有黑氣從洞內衝出,燈火隨即熄滅,因此無法再繼續深入。
這個洞連接繁陽山的本體,距離約三里左右。此繁陽山根據數名鄉帳生(註)如張贇(「贇」音「暈」)等人的記載,稱此山本是一處古跡,此山每年都奉旨准予舉行祭祀大典,這個洞也是原本就有的(註),但往往處於閉塞的狀態。唐朝、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南康王韋皋抵達(註x2)蜀郡後,此洞的洞口忽然開啟,當時的人們都說:
「洞門開,即年豐物賤。」(麻姑洞洞門開啟,則當年莊稼會豐收、物價會很便宜。)
之後這個洞的洞口又因故閉塞了,直到此次再度開啟。而這二次洞口開啟後,當年此洞遠近一帶果然莊稼豐收(註)。這個洞原本名為「麻姑洞」,在鄰近繁陽山的山側有麻姑住宅的基址,是當年麻姑在此修道的地方。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二十四化」,或稱「靈化二十四」,即「二十四治」,指東漢時道教天師張道陵傳播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個地點。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道教託借神靈保佑,用宗教道德規範教民的行為,以道民的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戶籍制,以徵收信米取代官府稅收,成為政教合一的組織。二十四治相當於二十四個教區組織,實際上行使政權,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拓鹽井等實業,發展水陸交通,倡導平抑物價,講究誠信,解決教民的溫飽問題。道教的二十四治如下: 陽平治、鹿堂山治、鶴鳴神山太上治(鶴鳴山治)、漓沅山治、庚除治(更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以上八治為「上八治」;棣上治、湧泉山神治(湧泉山治)、稠稉治(具山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蓋治,以上八治為「中八治」;雲台山治、濜口治、後城治、公幕治、平岡治(靈泉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以上八治為「下八治」。 詳細內容介紹請見網頁 網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36748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5r3ql93.html
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南方有一條地圖標註英文為「Pihe River」的大型河流流過,其南方的確有一座繁陽山。該河流的中文名稱則待查,有成都朋友知道的煩請告知,先謝謝了。 又,千萬別用孤狗大神翻譯,不被它氣死也會被它氣到笑死……
註:「潛龍」,潛伏隱藏的龍。比喻隱而未顯的聖人或遭時不遇的英雄。
註:「縣典」,疑是「縣典吏」,即縣級的典吏。「典吏」指主管的官吏或吏員的通稱。
註:「門屋」,衙署、廟宇等出入口的建築物。設牆和門,上有屋頂,前後兩面有柱無牆,類似廊屋。
註:「枓栱」,也作「枓拱」、「斗栱」、「斗拱」。「枓」和「栱」的合稱。傳統木造建築的銜接結構特色,當中立柱與橫梁交接處,逐漸向外探出,用以承重的弓形構件稱為「栱」,栱與栱之間所墊的木塊稱為「枓」。
註:「 〔左同右瓦〕」,《廣韻》的解釋同「 」,音「同」,「 〔左甬右瓦〕瓪」,小牡瓦(俯蓋的瓦),對應的為「牝瓦」,即仰蓋的瓦。 又「瓪(音板)」,破瓦;「瓪瓦」同「板瓦」,彎曲程度較小的瓦; 而原文中的「 〔左同右瓦〕瓦」,詳義待查。就當是泛指一般的屋瓦唄……
註:「鄉帳生」,「鄉帳」指鄉里戶口田畝的帳冊。「鄉帳生」應是指負責記錄整理造冊的人。
註:「元有」,待查。可能同「原有」。
註x2:韋皋(字城武)於唐德宗李适、貞元年間因征討吐蕃有功,受封為南康郡王。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即位為唐順宗,改年號為永貞元年。而唐順宗因中風無法臨朝聽政,便重用宦官李忠言、侍棋待詔王叔文、侍書待詔王伾等三人,試圖對朝政進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而不滿改革而利益受損的宦官俱文珍等聯合部分官僚與藩鎮意圖逼唐順宗退位,由太子李純繼位。因而韋皋以檢校司徒兼中書令、檢校太尉等重臣的身分,帶頭上表請求皇太子監國,又上書於皇太子。太子李純以優寵的敕令答謝了韋皋。之後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的箋表也接着送達。於是在七月,由太子李純監國,王伾、王叔文一黨全被驅逐。八月,唐順宗被迫退位為太上皇,將帝位禪讓給太子李純,太子李純即位為唐憲宗,史稱「永貞內禪」。而不久之後就在八月十七日,韋皋因急病而薨逝,享年六十一歲。新即位的唐憲宗為之輟朝五日以示哀悼,又追贈他為太師,諡號「忠武」。 次年,唐憲宗改年號為元和元年。 綜上簡言之,韋皋不可能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活著返回蜀地,或是該說韋皋在蜀地過世(此點待查),所以,本則故事中「元和中,南康王韋皋莅蜀」,則應該又是古人隨便聽聽隨便抄抄的隨便紀錄唄…… 「莅」,同「蒞」。
註:「豐稔」,「稔」音「忍」,猶「豐熟」,農作物豐收,富足。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六.洞.麻姑洞
繁陽山麻姑洞,即二十四化之第一陽平之別名也,在繁水之陽,因以為名。《本際經》云天師張道陵所遊、太上說經之處,在成都府新都縣南,渡江十五里,眾山連接,孤峰特起是也。 神武皇帝潛龍之時,光化二年己未、五月四日丙申,山土摧落,洞門自開。縣吏時康鄉所由楊靖、道士張守真等,以事申府。云: 「自洞門開後,每日有百姓徃來者。」 府差縣典楊澤、畫工任從,與張守真同徃,檢覆畫圖申上,稱: 把燈燭入洞,看檢其第一門,對北高二尺,闊三尺五寸。入至第二門,約五尺已來,第二洞門,方一尺六寸,入內並是黑處。長一丈二尺闊六尺,有石窟兩處在東畔,並西南有洞門兩路。南畔一路,圓闊一尺六寸,入內長一丈二尺,闊一丈,高四尺。南畔有石窟三處。西畔兩路,入內通繞,門圓闊一丈七尺,內各闊五尺,高六尺已來,門相去一丈,門屋一所,高五尺,闊四尺。從內徃來,有刻枓栱、 〔左同右瓦〕瓦,約山作石日月,兼作日字、月字。隔子房一所,闊二尺五寸,高一尺五寸。刻枓栱、 〔左同右瓦〕瓦。石竈一所,高一尺,闊一尺五寸,門闊五寸。石窟三處,各闊七尺。又西入洞門,圓闊一尺七寸,彎曲入向南門。屋一所,高六尺,闊四尺。從內來徃,有石刻枓栱、 〔左同右瓦〕瓦,又有竈模兩所,共一床,高一尺,闊二尺三寸,門闊八尺,有石枓栱。西北角又有一門,方一尺六寸,內方二丈已來,南畔、西畔、北畔,各窟一所,南角又有一洞,圓闊一尺六寸已來,將燈燭近前,有黑氣出,燈火即滅,更入不得。 其洞連接繁陽本山,相去三里已來。其山據諸鄉帳生張贇等狀,稱繁陽是古跡,山每准勑祭祀,其洞亦是元有,往往閉塞。元和中,南康王韋皋莅蜀,洞忽開,時人咸云: 「洞門開,即年豐物賤。」 尋又閉塞,至是復開。其後果年遠近豐稔。其洞本名麻姑洞,山側有麻姑宅基,蓋修道之所也。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