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2/24 14:13:05瀏覽256|回應0|推薦1 | |
人不是機器,人多數都是用「感覺」在過生活, 「感覺」就是我們認識外在世界的內在概念, 當它經年累月地「被喚出來(表達)」或「被鎖起來(壓抑)」, 就會形成所謂的「性格」或「我」。 所以,「我是誰」的概念, 事實上只存在於我們的念頭中, 這一刻的你,永遠不可能跟過去任一刻的你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你不信,試著想想以下的問題: 今天關於我的念頭從哪裡來?(如:我心情不好的念頭來自哪裡?) 這個念頭可否一直停留著不變化?(如:我想保留心情不好的感覺有可能嗎?) 這個念頭又去到哪裡?(如:心情不好的念頭消失到哪裡去?) 而人會煩惱就是把「我」當成一種不變的概念, 比如說:「我就是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 所以,我們的感知就會聽從這個概念讓有一個「我」可以被外人所掌控。 如果進一步了解,人為何願意接受掌控, 就會發現「有一個我渴望被愛」─而這常常被當成生命存在的理由。 另一方面,有人渴望被愛,就有人渴望控制別人, 獲得控制感就是我們對生命的行動,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不斷累積的生命軌跡, 何嘗不是在增加控制感? 外顯出來的就變成權力象徵。 例如:「如果他不是我的小孩,我仍然這麼愛他嗎?」 大家都是出生之後就開始進入這個集體意識, 意識的流串創造了整個世界樣貌, 每個人學習共整個知識體系, 又因個人的覺知感受不同產生外在與內在錯綜複雜的樣貌。 若每個意識流動都該形塑成意義, 是否每個波浪上的小泡泡都有自己的名字? 大家忽略的是小泡泡來自於大海, 它是大海的一部分, 念頭來自於因緣, 沒有因緣就不會有念頭。 可是大家執著某些因緣就如同在小泡泡上刻上名字, 最終泡泡還是會回歸大海, 但心的執著卻會無法接受變化而受苦。 比如「肚子餓了」就是一個因緣, 它讓我們產生想「吃東西」的念頭與影像(客體), 而這個東西要怎麼產生,除了念頭以外,還需要各種因緣的聚集才會形成可吃的食物, 接著,如果你的念頭沒有持續存在的緣, 你如何能吃到這份食物呢? 是的,當我們吃飽後,這些因緣可能就暫時不見了, 而且因著我們剛吃飽的覺受, 可能又產生新的因緣「想坐進軟軟的沙發休息」, 接著浮現「椅子」的念頭與影像, 而椅子需要透過各種因緣聚集才能出現在我們面前, 然後我們必須持續著這個念頭直到我們真的坐下來。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景象。 這些都是變幻無常的,故沒有一個實體的我, 可是小泡泡消失後終究會回歸大海, 沒有大海等於也沒有小泡泡的存在。 那麼,沒有念頭的我這個存在會回歸到哪裡? 一定有一個本體存在,才會有念頭與種種因緣。 可是這個本體是什麼? 所謂的本體應該如大海般, 會因不同的因緣形成不同的形態(雨、冰、水蒸氣…), 卻從不曾增減一分, 因此,我們的念頭可以朝向快樂、愉悅, 也可以朝向痛苦、憂愁, 當然也可以回歸到本體─讓念頭皆平息。 我們的本體像大海,卻不僅僅只是大海, 大海不增不減,木、火、土元素依舊也是不增不減, 若我們的本體是四種元素的組合, 那麼地球上所有萬物也都是這樣的組合, 除此之外,應該還包含「空」元素才能說是整體世界。 不過,如果我說「讓我的憂愁回到這張桌子吧!」這就會挺好笑的! 我們頂多會說「讓我的心跟這片山融合在一起。」「這朵花好像在對我微笑。」 是的,我們的心可以跟萬物結合都仰賴於它沒有真正的形象!這才是正確的。 心就是本體,本體就是心,它是無相,才能永恆存在。 故生死也只是軀體容器的敗壞, 真心不增不減, 下輩子再換一個新容器繼續生存下去。 至於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新容器, 不就看我們的心如何造作, 牽引哪些因緣與因果呢? 寫到此,忽然生起一句想對自己也對學生說的話: 你可以把這個煩惱概念當成一本書好好閱讀、分析與理解。 可是時間到了就要放下來,肚子餓了就去吃飯,太陽下山就去好好睡覺。 你也可以追究煩惱概念來自於哪裡? 它必定來自於各種因緣的支撐,那麼其中一個因緣改變了,它還會存在嗎? 還是只是你沒看見因緣改變了? 如果沒有好的因緣, 那麼我們就從發願、付出開始, 當我們用純淨的心付出, 我們就是在建立好的因緣, 一旦因緣成熟事情就會如願發生。 反之,即使我們不發願、注意自己的心念, 每天無知的言行也會形成各種因緣, 呈現出來的就是百態人生。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