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貴族是怎麼變得隱性貧窮?
2018/10/30 15:51:04瀏覽9809|回應0|推薦7

單身生活真的很好,你可以自由的吃喝玩樂、靠爸靠媽;但一直這樣賴家,你將淪落為沒有存款、也沒有家人的社會最底層。什麼是「逐底社會」?就是你我拚了命的工作賺錢,不是為了往上爬,而是避免往下墜!這是全球化浪潮下,社會階層發生的重大改變,由美國經濟學家所提出。現在,日、韓、臺、星、港都一樣。那麼,是誰替逐底社會開了個頭?就是賴家單身族:這群人不婚、不生、和父母同住。當他們不能再維持中產階級,就變窮。

不想成為第一波向下流動的社會底層者,該怎麼脫身? 

1990年前半,景氣一片看好、工作也不難找,於是我的研究團隊便實際調查單身者的生活型態。後來,根據研究結果,我大膽提出「賴家單身族」這個名詞,為整個報告做個總結。在過去,日本依循歐美文化,認為單身是指有能力獨自生活的人。

的確,日本在1970年代高度經濟成長時,地方城市有一大批的年輕人集體湧入東京首都圈、大阪圈或中京圈(名古屋市周邊)等大都市就職(按:日本的三大首都圈)。因此,一個人在外地打拚的單身者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比例也較高。直到1990年左右,這些人在首都圈或大阪圈等都市結婚生子,然後他們的子女也逐漸長大成人。總而言之,在高度經濟成長期結束以後,這群在大都市長大的年輕人變成主力。他們大都就讀當地的大學或在公司上班,因此從1990年起,與父母(按:歷經高度經濟成長期,年輕時在外地打拚的人)同住的單身者才會大幅增加。

根據我們的調查,1990年左右,二十幾歲的單身者,有6成的男性與8成的女性住在家裡,而且這些人過著相當優質的生活。於是,我才會想出「賴家單身族」一詞來形容這些住在家裡,由父母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卻將自己不錯的薪資拿來當零花的未婚年輕男女當時,社會上雖然已經出現飛特族,但不論男女大都是正職員工,而且飛特族的時薪也比現在高。 

舉例而言,根據日本新生銀行的調查,1990年前半,上班族的零用錢平均為7萬日圓(按:約新臺幣1.9萬元,全書匯率以1比0.27換算),比2010年的三萬多日圓(約新臺幣8,300元),高出一倍以上(按:2017年,日本上班族零用錢平均為近四萬日圓,約新臺幣1.1萬元)。圖表2-2雖然是1998年的資料,但從該圖表仍可看出已婚者的經濟條件也比現在寬裕。


 這些二十幾歲仍住在家裡的賴家單身族,他們的父母大都五十幾歲,而且歷經了高度經濟成長期,然後進入公司上班,因受惠於日本年功序列制度與終身聘僱制,除了薪資較高以外,生活品質也相對穩定。總而言之,這些父母的生活品質較為優質,並且寬裕。而他們的小孩在泡沫經濟破滅以前(1992年至1993年),也幾乎是薪資豐厚的正職員工。那是一個連新進員工的季度獎金,動輒50萬日圓或100萬日圓起跳的年代。圖表2-3則為1995年的資料,由表可知,當時單身OL大都擁有高單價精品。最近幾年,一提到「血拚」,大家都會聯想到中國人,但當時的日本人其實也不遑多讓。只要一出國,女性就狂掃名牌貨;男性則熱衷於購買高級手錶或轎車。雖然不能說人人如此,但整體而言,那時大家都荷包滿滿,買得起奢侈品。

我認為,賴家單身族之所以形成,原因之一就是捨不得放棄這樣優渥的生活品質,才遲遲不想結婚,不是嗎?不過,他們的「富裕」被過分誇大,讓大眾為這些人貼上「靠爸」、「靠媽」的標籤,並非我的本意,但這些人確實就如同賴家單身族的字義,過著這般小康的生活。

從當時的訪談我們可發現,不論男女都認為「自己一旦結了婚,應該會過得比父母好」。那時,二十幾歲仍住在家裡的單身者,對物質生活相當挑剔,眼高手低的心態,讓他們寧可繼續過著賴家單身族的生活。再加上《男女僱用均等法》於1986年施行,使得那個時期造就出一批20歲後半的單身寄生OL。

男性大都住在家裡,過著優渥的生活:女性也開始當上儲備幹部,在職場上跟男性一較長短。而從事行政助理的女性工作者,也不急著結婚,她們總覺得自己將來一定會過著貴婦般的生活。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像連續劇的主角一樣,幻想自己將來會有一個「摩登家庭」(New Family,由戰後嬰兒潮世代所構成的家庭),所以才放心享受寄生族的生活。此外,1990年代前半,日本吹起一股戀愛旋風,堪稱戀愛風潮的全盛時期,如同關西大學的谷本奈穗教授在《戀愛社會學──「遊戲」與浪漫的雙重面貌》(2008年,青弓社)一書中指出,1990年代社會大眾對戀愛抱持樂觀的態度。不管是否單身,大家都夢想著「自己一定會遇到條件不錯的另一半,然後步入家庭」,而且當時的男性也比較勇於追求異性。

再者,那時候也瀰漫著一股「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的氛圍。年輕男女交往不是為了結婚,而是享受談戀愛,在1990年代前半,不論男女,與異性有過親密關係的比例明顯增加;而大家也都認為,若照此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日本會像歐美一樣,成為「看對眼就同居」的社會。甚至,只要出版主題與戀愛沾上邊,大都能有不錯的銷量。我在《單身寄生時代》中曾指出,這些人想住在家裡、又想享受男歡女愛,於是賓館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因為對他們而言,賓館是享受魚水之歡不可或缺的地方。我想,現在對戀愛無感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吧。然而,這卻是日本1990年代前半,20歲世代的戀愛實況。

當時,我的研究團隊所調查的對象為1960年代末期出生,亦即1990年代的20歲世代。這個族群其實如同日本經濟評論家荻原博子於《隱性貧窮—中上階級都可能破產的危險家計》(2016年,朝日新書)一書中所述:「經歷過泡沫經濟的人,因為不懂得如何開源節流,因此成為隱性貧窮的世代」。該書出版時,日本市調專家,同時是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的清水聰教授也指出:「那些經歷過泡沫經濟、40到50歲的人,對生活真的很有品味。」(於座談「何謂串聯時代的個人」,摘自《三田評論》,2016年6月)。

根據清水教授的說法,他們從小便有「非精品不用,要用就用好的」心態,尤其是在泡沫經濟時期,這些人吃喝玩樂都要最好的,因此養成一流的品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日本的商業設計之所以走在時代尖端的原因。相較之下,現在年輕人的消費心態是「物美價廉就好」,不在乎品味。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馬後砲,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社會風向從「精品至上」搖身一變為「講求CP值」

總而言之,那些經歷過泡沫經濟盛況,生活極盡奢華的四、五十歲世代,雖然創造了酷日本(Cool Japan,日本政府向海外推銷國際公認的日本文化軟實力,所制定的宣傳計畫與政策)的旋風,但誠如荻原博子在《隱性貧窮》中所述,「非精品不買」的習性,已經成為這個族群的問題。因此,不少中年世代都是借錢來打腫臉充胖子的。

 ◎逐底社會到最後,你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何脫離逐底社會?當政府救不了你,我們該如何自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山田昌弘《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家單身族,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點擊續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aid=1190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