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1 03:13:54瀏覽1121|回應3|推薦7 | |
看著越來越多過去大螢幕的一線演員,在打著「HBO自製電影」的戲裡演出,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HBO自製的影片大多品質不差,再加上大明星加持,不需要花錢到電影院裡看,對觀眾確實是一大福音;憂的是大螢幕的電影顯然越來越式微,搞不好哪一天,電影院就真的消失了。 沒錯,到電影院看電影確實缺點多多。首先是一張首輪戲院的電影票,比租DVD還貴得多;其次是要到電影院,免不了有舟車勞頓之苦;即使到了電影院未必買得到票,買到票未必能挑到好位子。 挑到了好位子,還得忍受和這麼多人分享戲院,坐你後面的搞不好是個愛現鬼,一直叨叨絮絮和女朋友講劇情;坐你前面的是個長脖子,任你再怎麼想辦法你還是看不到字幕中間的五個字;左邊可能坐個酒鬼,呼呼大睡還噴出酒氣(我真的遇到過)。不遠處還有人拿著雞排和鹹酥雞,和你強迫分享它的「美味」。 最重要的是,你不能看到一半拿起遙控器按暫停,去撒泡尿或者吃個宵夜,否則你可能就會錯過最精彩的片段而終身後悔不已。 因此,有太多的方式可以取代到電影院看電影:到網路上下載盜版影片、租DVD回家、等第四台上映...所以看起來,電影院的消失似乎是必然趨勢,那我為啥還認為「電影院不死」? 這就要看您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所有我上述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缺點,其實都可以轉換成到電影院看電影的優點:因為需要花錢買票、需要舟車勞頓、需要挑位子,所以看電影和看DVD、第四台播出的感覺絕對不一樣,觀眾肯定會比較珍惜看電影的時機;雖然可能在戲院裡碰到很糟糕的觀眾,但其實「分享」是看電影的過程中很有趣的一件事,可以和全電影院的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尖叫、一起打翻可樂和爆米花...其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以前很喜歡去信義威秀影城看電影,在幾乎去過台北市所有電影院後,我發現那裡的觀眾最具有融入劇情的特質:曾經我看「紅色小提琴」,一群顯然是英語系國家的老外,大概以為是英語片,沒想到裡面一半以上是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老外氣得脫口而出「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還有一次看「七夜怪談」,前排一個女生在全部的人都尖叫過以後,忽然冒出一句「嚇死我了...」然後拍拍自己的胸脯。兩次都引起全場觀眾大笑。這種有趣的經驗,都不可能是自己租片子能得到的。 至於不能抽身做其他的事,正凸顯電影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不中斷。加上電影院的密閉空間,所以我們享受的,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戲劇演出,因為我們會強迫自己必須專心看完,如此一來,能在電影裡得到的東西自然非其他方式看電影所能比擬。 當然,電影院的聲光效果不會是任何人家中的「家庭電影院」可以相比,這個老生常談,我就不多提了。 這年頭不管是什麼,都講究「不可替代性」,電影院的劣勢,其實也正是它不可取代的優勢。或許電影院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幾十年前的榮景,但我相信電影院總有些永遠無法被取代的功能,所以,電影院不死。 好啦,我忘記說一個理由:即使是現在,電影院仍是一個很好的約會場所...總不成剛認識就把對方帶回家看DVD吧? 作為一個不太找得到伴看電影的資深宅男,我是故意忽略掉這個特點的啦...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