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04 17:44:18瀏覽2262|回應3|推薦22 | |
「投名狀」從清末奇案「刺馬」的故事引伸而來,儘管陳可辛很努力的想把它營造成「另一個故事」,但除了名字改了以外,故事人物的組成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過去邵氏曾經拍過刺馬,當時主角狄龍、陳觀泰和姜大衛,也都是一時之選,儘管當時叫好叫座,但卻引來馬新貽的後人抗議。陳可辛把它重新演繹,除了票房考量,應該也有避免爭議的用意在裡面。 和「刺馬」最大的不同,「投名狀」顛覆了善惡二元對立的架構。在刺馬裡,馬新貽為了奪妻而害死義弟;三弟為了復仇而刺馬,最後自己也伏法被誅;雖然從結果來說很類似,但在投名狀裡,最後的悲劇結果,卻很難說誰對誰錯;只能說三兄弟根本代表的是不同的思維邏輯,當思維邏輯面臨衝突時,且又不見容於大環境時,悲劇本來就難以避免。 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一心一意想要功成名就。但對他而言,功成名就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為天下百姓造福的手段。所以對他而言,只要妨礙他實現理想的人,都是必須除掉的障礙。這個價值並沒有錯,甚至於從電影的演繹裡,他最後決定殺掉趙二虎,也是不得不然的決定。在位階上,他堅守的價值在最上位,也最難達成;而且很顯然,龐青雲的政治謀略不足,是最後引來殺身之禍的最主要原因。 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堅守的是傳統的道德價值規範,諸如「人若無信,就是畜生」。有趣的是,電影裡把他設定為一個不認識字的粗人,但其實在三人之中,最接近儒家道統「泛道德化」觀念的就是他。只是戰場豈能講道德仁義?政治又豈能講究言而必信?自然他會極不認同龐青雲的作法,兩人衝突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所信守的就是兄弟之義,在三人中格局最小,小到他不懂龐青雲,也不懂劉德華,只知道「殺我兄弟者,必殺之」。當兄弟之情不致完全毀滅前,他還有一點判斷思考的能力,但到了要做生死交關的抉擇時,他竟誤以為龐青雲要殺趙二虎,只是為了趙二嫂。所以他至死不明白為什麼趙二虎必須死、龐青雲怎麼死,而且不知道自己其實有機會挽回趙二虎的命,只是他完全搞錯了方向。連自己最後的死,也成了完全沒有必要的小註腳。 (看到姜午陽刺殺龐青雲那一幕,我忽然想到「特洛伊」,裡頭交到「阿奇里斯腱」的神話,說小布飾演的阿奇里斯其實被射中腳後跟時,身上已經命中多箭,只是除了腳上那一箭,其他的都被拔下,所以造成神話。) 投名狀的劇本,很類似奧利佛史東「誰殺了甘乃迪」,或者強尼戴普演的「開膛手」這種翻案電影,用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歷史上真相混沌不清的真實事件。這種劇本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找到具必然性又合理的理由來自圓其說。只可惜或許是東西方觀念差異過大,陳可辛終究沒有膽量像奧利佛史東一樣,用刺馬的人物來自己詮釋歷史。 另外我不得不說,金城武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很好,比起他以前平板的演技,真的進步多了。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