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5 16:35:27瀏覽1944|回應2|推薦11 | |
這十幾二十年來,國人對國片幾乎完全失去了信心。儘管在國際上拿獎無數,但老實說,絕大多數的國片都「很不好看」。不是說故事的方式過於直線,以致內容單薄得可憐,就是無病呻吟,為藝術而藝術。海角七號徹底扭轉了這樣的既定印象。 海角七號的成功,證明了電影的成敗,取決於三個要素:好的導演、劇本(故事)和演員。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海角七號的故事本身並不複雜,但透過劇情的巧妙鋪陳,讓每個主要人物甚至次要人物都很立體。失敗的電影,最大的問題往往就在於人物的塑造過於平板,主角為突出而突出,配角又都是刻板性的模組。海角七號可以花不是很多的篇幅,就交代每個人物的背景、性格,讓觀眾很容易貼近人物,而演員也可以很容易的進入到角色之中。 其次,這部電影的各個環節都很緊密相扣,顯示了導演和編劇的用心。幾乎每一個橋段、每一個笑點都有其隱藏的用意,這也是過去國片所很罕見的。如阿嘉和茂伯,阿嘉對現實的不滿導致他的懶散,他的懶散導致他的丟包,他的丟包又導致不得不讓茂伯加入樂團,最後是茂伯加入樂團以後,又把馬拉桑帶進來,讓樂團能符合現代搖滾樂的要求,又能兼顧傳統地方音樂的特色。 其實這部電影在架構設定上,很像「扭轉奇蹟」和「搖滾教室」的綜合體。看過這兩部電影的人應該知道,前者是在描述一段帶著遺憾的感情,以及如何彌補這個遺憾。後者則是用不可能的組合,參加一場音樂盛宴。當然,比起扭轉奇蹟,海角七號的安排合理得多,至少不用藉助「上帝」。 不過,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也出在這裡。我本身很喜歡搖滾教室這部電影,因為他的熱血、衝勁、笑點和故事性十足。但在海角七號裡,這部份的鋪陳(樂團組成、表演)只是為了帶出主線(海角七號的信、友子和阿嘉的感情抉擇)的副線。在本身故事性和笑點、爆點都過於強大的情況下,反而弱化了主線的訴求。如過去與現代畫面的配合十分生硬、阿嘉和友子忽然的感情過於牽強(其實比較像一夜情),甚至在電影過程當中,總希望描述主線的部分快快過去,只想看對樂團的描述。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問題,是並沒有清楚回答每一個問題。如林曉培的角色,從頭到尾都沒有仔細說明。有朋友說,這可能是為了不讓電影落入俗套,所以留下一個缺憾。我部分同意這個看法,但在人物「立體化」表現方面,林曉培的安排是個敗筆,到最後他的用處,似乎只在於寫那個地址。 這兩個問題不是小問題,但流暢的劇情鋪陳和有趣的對白,彌補了這些問題,讓電影仍然能夠兼顧深度、廣度和高度可看性。 最後我必須說,同樣是第一部電影,范逸臣在海角七號的表現,比頭文字D裡的周杰倫好上太多。周杰倫應該沒以一絲一毫演戲的基因,才會在頭文字D那樣早已把人物性格塑造完整的片子裡,還演成殭屍。同樣是耍帥耍酷到底,范逸臣比周杰倫強上太多。 海角七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偉大電影,但絕對是台灣電影走出悲情、走出電影單元劇化的一個里程碑。這也證明只要有好的題材,不一定需要天文數字的投資,台灣導演也拍得出大家都覺得好看的電影。 走進電影院看海角七號吧,而且,純粹是看一部值得花錢看的電影,不是為了「支持國片」。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