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當代原住民知識份子如何因應臺灣原住民族面臨之危機
目錄:
一、定義 知識份子(部落居民認為的知識份子?)
二、哲學、神學對「知識份子」的見解。
三、在神學「知識份子」的主要角色。
四、原住民族普遍性面臨的危機。
五、臺灣原住民族面臨政治生態危機。
結論 - 當代知識份子如何因應臺灣原住民族面臨之危機。
個人回應
一.「知識份子」定義
在古典時代,知識份子多指的是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文學、哲學、科學等學問的階層。他們通常是上層或上中階層的成員,因為知識的取得和教育資源的利用多半限於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
在不同文明中,這個階層成員的不同:
1.古希臘和古羅馬:知識份子包括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修辭家、政治家和詩人等。他們往往來自富有家庭,因為需要時間和資源來學習和研究,並且多數參與城邦公共事務。
2.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到漢代(前770-220):知識份子以士人為主,他們既是文人又是學者和政治顧問。這個階層主要由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代表人物組成。他們受到科舉制度和門閥制度的影響,成為知識和文化的主要傳承者。
3.古埃及知識份子:泛指祭司階層或抄寫員,他們負責宗教、文書、天文學和醫學等工作,這些人擁有知識和閱讀文字的能力,通常地位較高。
知識份子在各自的社會中通常擁有較重要的社會地位,並在思想和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原住民期待當代的知識份子不僅擁有知識,而且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探討社會問題、提倡公平正義或挑戰既有歪風的人。
以下是普遍知識份子的幾個核心特徵:
1.知識份子具備專業知識並有批判性地思考。
他們會對現存的社會制度、政治架構或文化價值進行深入分析,不輕易接受主流觀念而同流合汙、與世浮沉。
2.充分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感
知識份子通常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會以理性與正義的角度看待公共事務,並試圖解決或批評社會中的不公正現象,他們關心人權、平等、自由等基本價值。
3.熱心參與公眾事務(不是為了圖利)
知識份子透過寫作、演講、出版或參與社會運動,向公眾傳遞思想和觀點。以言論和作品常能影響公眾意見,甚至推動政策變革。
4.思想獨立性
知識份子通常堅持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而不隨波逐流。經常質疑既有的權力結構和社會規範、揭露社會矛盾,並促進更公正的制度或價值觀。
5.反抗權威與不公
知識份子經常被視為「社會的良心」,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向不公正的權威低頭,甚至會為了真理、正義與自由而發聲。他們希望通過知識來破除無知,透過教育和反思來解放社會。
二.哲學家對「知識份子」的見解:
1.讓-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認為,知識份子應當是「社會的覺醒者」or「社會良心」,以道德責任感作為行動的基礎,成為社會正義的捍衛者。
2.朱利安‧班達 (Julien Benda)
法國思想家班達認為:知識份子應該是一個「心靈的自由者」,不應該被物質利益或政治力量所控制。
3.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義大利中世紀神學家和哲學家阿奎那強調「智者的義務」在追求真理,尤其是神聖真理,並將這些知識服務於更廣大的社會。」
三.在神學「知識份子」的主要角色:
1.思想的反思者與詮釋者
對信仰內容進行深度分析與詮釋,使信仰更加合乎理性。
致力於重新理解經典文本的再解讀,將其應用於當代語境,幫助原住民理解信仰與現實的關聯性。
2.信仰與文化的橋樑
知識份子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背景下,是促進神學、倫理、政治的對話,幫助信仰融入當代社會的橋樑。
批判不公義的社會文化與結構,從傳統神學視角提出改革救贖方向。
3.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倫理與社會正義倡導:知識份子應在神學倫理原則推動社會正義,關注弱勢群體,實踐「愛鄰舍」的教導。
面對世俗化或信仰危機時,應為信仰辯護,提供智慧和指引。
4.信仰傳承的推動者
知識份子應在學院中培育新一代的神學家與信仰領袖,推動傳統神學的世代傳承。
小結論:角色與責任
知識份子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面對社會問題或道德危機時,應積極提供意見和行動來引導社會進步,並提醒大眾不應忽視人性、自由和公平。然而,知識份子也面臨著道德與政治上的挑戰,特別是在獨裁政權下,知識份子的言論和行動可能會受到壓制。
四.原住民族普遍性面臨的危機
原住民族面臨的危機涉及到文化、經濟、環境與社會正義方面的挑戰:
1.文化保存危機
語言流失:原住民語言正逐漸消失。隨著年輕一代逐漸融入主流社會,母語使用率大幅降低,這對語言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造成威脅。
文化認同:傳統信仰與儀式、部落生活方式等隨著現代化及西方文化影響逐漸被弱化,許多年輕原住民在文化認同上感到矛盾。
文化商品化:琉璃珠、羽毛、衣服紋飾等文化及傳統活動(如豐年祭)常被商業化或表演化,原住民文化的真實性、神聖性被稀釋,導致文化失去其原本信仰及意義。
2.土地權益問題
土地取得困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受到國有化及政府開發計畫的限制,許多原住民部落難以真正擁有和管理自己的土地。
環境破壞:政府或企業的開發計畫(如觀光業、礦業、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影響到原住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態系統,使部落面臨生存危機。
土地劃界爭議:雖然政府在進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界,但進程緩慢且常與當地居民或政府部門產生衝突,導致原住民權利難以落實。
3.經濟困境
貧富差距:原住民部落相對於其他族群普遍經濟狀況較差,就業機會有限,生活條件困難。
教育與就業不平等:原住民在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上常面臨歧視或資源不足,難以改善生活質量。這加深了族群貧富差距,也讓許多年輕原住民離開部落,造成部落人口流失。
發展資源不足:雖然政府推動一些原住民扶持政策,但執行成效有限,許多原住民地區的發展資源投入依然不足,似有財團從中牟利。
4.社會歧視與偏見
刻板印象:原住民族群在社會中常面臨負面標籤或偏見,社會對其文化和生活方式缺乏理解,進而形成不公正對待。
教育及醫療資源不均:部落地區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有限,這導致原住民較難獲得完善的基礎服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5.生態危機:
現代化衝擊與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造成生態危機:許多原住民部落位於山區或沿海地區,氣候變遷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增加了居住風險,並影響農漁生計。
水資源問題:一些原住民區域的水資源受污染或不足,對部落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五.臺灣原住民族政治生態危機
臺灣原住民的政治生態危機主要有三個面向:
1.缺法政治參度與代表性不足及決策排除
雖有立法保障原住民族的政治席次,但實際上,原住民族的意見常在國家政策制定中被忽視,導致有效參與困難。缺法政治參度與代表性不足直接影響原住民族在國家政策制定中的發聲能力,間接限制其他問題的解決,例如自治權的落實和政策資源的爭取。缺乏充分的代表性導致原住民族需求被忽視或簡化,影響了自治與集體決策權的實現。
2.自治權的實現與主流社會之間的權力不平等
自治權是原住民族實現自決權的核心,影響文化保存、經濟發展及政治平等等多方面。當自治權未能充分實現時,原住民族在土地、資源與文化方面的基本權利難以落實,造成系統性邊緣化。自治權問題相對中長期,因其涉及複雜的法律框架與權力重組,進展通常緩慢。但若無法解決,將進一步加深族群不滿與社會矛盾。
3.政策實施困境
政策實施困境會直接導致原住民族既有政策成效有限,甚至無法落地,例如教育、文化與經濟政策的延續性不足,使長期性改善變得遙不可及。政策執行問題是當前最直接影響民生的部分,許多原住民族面臨的教育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等問題因政策落實不力而加劇。
小結論
台灣原住民族當代政治生態危機是多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需要在政策制定中真正落實原住民族的自主權與平等參與,同時關注文化保存、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才能達成和解與共生的目標。
結論:當代原住民知識份子如何因應臺灣原住民族面臨之危機
當代臺灣原住民知識份子對原住民族面臨的危機,以下幾個層面展開行動:
1.語言復振與文化保存
原住民知識份子應致力於復興族語,建立語言學校和社區課程,並透過文字創作、音樂、戲劇等方式保存和推廣族群文化,以鼓勵年輕一代學習族語,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傳承。
2.生態自然土地與環境保護運動
原住民知識份子需積極參與並倡導土地正義和生態自然環境保護。運用法律、政策倡議,捍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抵制開發破壞以保護生態自然永續經營。
參與國際間的原住民族權益聯盟,利用全球資源對抗臺灣的環境破壞行為,確保臺灣原住民的土地權利受到尊重。
3.原住民族教育與權益倡導
在教育體系內外推動原住民族史觀,促進學生瞭解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在教育政策制定與公共論壇中,爭取更多教育資源和更公平的教育機會,並強調原住民族自我認同與尊嚴。
4.社會經濟發展
推動原住民族經濟的自立發展,鼓勵並支持族人創業,發展符合原住民文化特色的觀光和農業等經濟模式,以提升族群經濟地位,減少貧富差距。
5.國際合作與聲援
常藉由參與國際原住民權利會議,將臺灣原住民的處境帶上國際舞台。與其他國家原住民社群結盟,分享經驗,並共同推動國際對臺灣原住民族權益的支持
6.政治參與與政策推動
知識份子進入政治領域,成為民意代表或政策顧問,以促進原住民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積極推動法案來保障原住民族權益,例如《原住民族自治法》、《原住民族基本法》修訂等議題,爭取實際的制度保障。
7.從選舉文化,知識份子的自由意志與責任關係
《論語‧憲問》,是孔子心目中君子應有的三種美德和表現「仁者不以安危易節,義者不以禍福易心,勇者不以生死易志。」個人認為,在選舉中,知識份子有責任在公共討論和決策中發揮重要的引導和示範作用。例如:
(1)提供理性分析與專業知識
知識份子應該以客觀的態度解讀政治議題,分析候選人的政策、理念和選舉承諾的可行性。可以通過寫作、演講和媒體訪談等形式向大眾提供理性、專業的觀點,幫助選民更清楚地了解候選人和政策。
(2)促進選舉透明性和公平性
可以通過調查報導、研究報告等方式讓社會了解選舉過程中的潛在問題,以促進透明和公平。揭露選舉過程中關注不公正或違規行為,如投票舞弊、濫用權力、政治操控等,並相關問題。
(3)教育公民意識
透過宣傳教育,知識份子可以讓選民了解選舉對社會未來的重要性,激勵更多人參與選舉、投票和政治活動。
(4)超越個人利益
知識份子在選舉中應秉持公正的立場,不應以個人或集體利益為主導。應該為公眾利益發聲,並以社會福祉為首要考量,避免過度傾向某一立場或過度推銷特定候選人或政策。
(5)推動包容性討論
知識份子有能力推動更廣泛、包容的公共討論,將不同意見、社會問題和邊緣化的聲音帶入主流,促進更全面的視角,避免僅關注少數人或特定階層的利益。
個人回應:
透過上述這些行動,臺灣原住民知識份子在保存文化的同時,也在推動政治和經濟的轉變。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並努力在社會中塑造更具文化安全、權益保障的環境。
柏拉圖理想國:「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
《易經》有段話是這樣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簡單說,有大德的人,才能夠承擔重任,承受福氣。厚德載物用在選舉上,就是提醒這些選舉出來の首長、民意代表,你「生命要有德」,就像水能承載滋養所有萬物,如果生命無德或德行不夠,物質越多,生命越是無法承載所擁有。最後,你終將會失去所擁有。而暫時成就你の,最後也是毀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