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7 10:41:58瀏覽22126|回應0|推薦0 | |
「教育」是每個人一生都擺脫不了的,無論是給予或接受,都需要一份愛與包容。 〈春風化雨1996〉反應了小部分我們從小到大教育我們的老師,我很為劇中的那位老師感動,他面臨了一切人生之中的考驗,他曾有自己的夢想,也有一個需要去關懷的家庭,而他卻在教育和家庭之間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點,而他的音樂理念,是不分流派的,也因此看完後不禁為這位年老力衰的音樂老師所感動,正如劇中所說的,他的學生就是他心中的音符和最佳的樂章,普天下老師不也是如此的任務和使命嗎? 在賀蘭先生的心中,教學是一種藝術,這藝術一定要能感動人的內在心理,雖然賀老師之前自己教育的方式對學生們來說無疑是"感性不足",但從他的改變,我們可以說:「他不僅把教育轉型,而且把它藝術化了。」 「教育」一辭的拉丁文原意為「拉出來」;但在台灣的填鴨教育思想體制下,已成為「壓下去」之意。現今社會上出現了所謂的「放牛班」,逸呼顗經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國中時期是我第一次看這部片,高中時代我買了這部片,上大學後我以這部片寫了三份以上的報告。而今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回頭看這些,教育對我而言還是一份難解的謎,每一個老師,依然持續的與時代抗爭當中。 2009.08.06再閱 =========================== 一、前言: 我不是一個很常看電影的人,也不是一個很容易被電影所感動的人,但是,當我第一次看了「春風化雨1996」這部片子之後,我深深的被它感動了。這部片子融合了親情、愛情、師生情,也敘述了一個徘徊在家庭與教育之間、新舊交替時代的音樂老師,如何在兩方面取得一個平衡點,如何打破傳統,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方法來教育出一批優秀且令人驕傲的學生,更能在學生步出校門後還將這位師長深深的放在心底。 「教育」是每個人一生都擺脫不了的,無論是給予或接受,都需要一份愛與包容。看完《春風化雨1996》此片後,我們深深地被賀蘭老師這份教育熱忱所感動,從一位暫時委屈自己授課的音樂老師,到和周圍的人一起分享生命的喜悅和成長,這中間,經過多少驚濤駭浪,悲歡離合。家庭倫理與育人子弟、古典與搖滾的衝突、戰爭的殘酷也都令我們印象深刻。而今日社會已轉變為一個功利主義掛帥的時代,教育方向與目的也逐漸變質了,大家學習的動機已趨向汲於營利,在這兒,我們也希望藉著賀蘭教學本身的成功能引發對當前教育的省思。
二、「春風化雨1996」電影內容: 1.作品名稱:春風化雨1996-MR. 2.著作人:A.導演:史帝芬賀瑞克 B.主要演員:葛藍海德麗。李察德瑞佛斯 3.出版公司:春暉影視公司 西元1964年,一個充滿活力年輕老師-葛林賀蘭首次踏入約翰甘迺迪高中的音樂教室。然而對他來說,教書只是暫時的,他要做的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數年之後,他就可以賺足夠的錢,專心致力於創作其「偉大的美國樂曲」。早上教書、晚上作曲,賀蘭總是在放學鈴響後,迫不及待的奔向他的妻子伊莉絲以及他的鋼琴。有一天賀蘭驚訝地發現他的一個學生由於無法吹奏好豎笛而傷心落淚,企圖尋得一些靈感來安慰這個女學生,他解釋道:真正的音樂並不僅是紙上的音符,即使是像「無聊的路易、路易」那樣一張愚笨的專輯,只要它是來自內心,是能與人溝通的,它就是真正的音樂。那個女學生也因為他的鼓勵而充滿信心的離開了。次日,在教室裡的是一個全新的葛林賀蘭,他丟開教科書,取而代之的是「海灘男孩」、「披頭四」、「滾石」等任何能與人溝通的音樂。他這種非正統的教學方式似乎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即使原本反對這種教材的華勒斯校長也被迫承認這種方式。 過了一年,新年為這個家庭帶來一個新的成員─柯爾賀德,賀蘭與妻子欣喜若狂,但是當醫生確定柯爾聽不見時,賀蘭完全崩潰了,他知道他永遠也無法與自己的兒子分享音樂的喜悅,無法與他溝通,從此,賀蘭將兒子隔離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此外、他教導一批全新的學生,面對他們的難題,日子一年一年的過去,而賀蘭的「樂曲」似乎還是沒有動靜,他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已經在那間學校待了13年了。 有一天,在一個表演甄選會上,他遇到了一個女學生。她是一個漂亮的學生,也是一個很棒的歌手,當他跟她在一起時,他的「樂曲」似乎就近在咫尺,是她重新喚醒他作曲的活躍熱情。他們之間絕不可能有任何不尋常的關係,但那卻是促使賀蘭重新評估伊莉絲對他有多重要,而他自己對柯爾有多重要的催化劑。 有一天,賀蘭與柯爾激烈的爭吵,使他驚覺自己一向對兒子的疏失,於是他決定為聽覺受損的人舉辦一場音樂會。在學校的體育館裡,管弦樂團大聲的演奏從蓋希文到披頭四的所有音樂,也就是讓賀蘭與柯爾爭吵原因的音樂。那些有聽覺障礙的當地孩子們都擠到有一組大擴音器之上的平台,這是他們第一次可以感受及分享賀蘭的感情世界。父子終於彼此了解。那時,柯爾已經20多歲了。 90年代來臨了,賀蘭的音樂課程在他服務了30年以後,終於被刪除了。在〈春風化雨1996〉的片尾,便是藉由教育當局刪除教育經費與裁撤藝術類教師事件,向賀蘭老師提出了此一生命質問;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值得?而這些又會對學生有多大的影響?賀蘭老師對前來安慰的老友兼同事比爾憤怒地說道:「比爾,我不是退休,而是被遺棄。說來好笑!當初,我是被迫來教書;現在,卻是一心一意地想教書;它已成為我生活工作的重心,三十年來毫不間斷。本以為世界會因你而不同,以為別人會在乎;誰知黎明醒來,才發現自己錯了,被犧牲掉。我真應該仰天長笑!」 他在教學上的老伙伴格林斯特幫他打包時告訴他:「你知道,這裏的人會懷念你的。」賀蘭說問:「你真的認為如此嗎?」 答案是響亮且清楚的,從過去到現在,幾百個學生擁入體育館跟賀蘭先生說再見。所有的人都因為遇到賀蘭先生,使他們的人生更豐富,他們是他真正的勝利,他的傳說,他的交響樂,他的樂曲。
三、從「春風化雨1996」看藝術: 春風化雨1996是一部由音樂來帶動的影片,在當中,有提到在60年代是新舊交替的時代,也就是古典音樂受到搖滾音樂的衝擊的時代。青少年用搖滾樂來訴說反戰的思想。而這一部時間橫跨30年的電影也用了一種以音樂來帶動時間感的手法。在電影進行中,不斷的插入屬於不同年代的音樂,讓我們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動。而每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屬於他的配樂,這部電影的導演就用音樂串起整部電影及主角賀蘭先生的一生。 配樂中的人物主題,包括了賀蘭先生的妻子,兒子與學生,每一個主題旋律都十分優美,這些主題最後匯整成電影中賀蘭先生的交響曲An American Symphony,成為一首極為明朗振奮,充滿熱情與力量的壯麗作品,也帶來電影中最為高潮的一刻。 電影中的幾個人物主題幾乎皆以抒情為主,幾個主題各具特色,而且旋律都相當優美,其中描寫賀蘭先生患有重度聽障的獨子柯爾,是旋律性和情感性都非常細膩動人的抒情佳作-Cole's Song,它是一首十分動聽的歌曲,另外我對賀蘭先生為柯爾表演的歌曲Beautiful Boy也是印象相當深刻。另一個人物主題描寫的是賀蘭先生的學生Rowena,一名充滿音樂才氣,且正值花樣年華的美麗少女,令賀蘭先生驚艷不已,也令他陷入心靈的交戰,這是一個旋律很美的情歌,充滿迷惑,夢幻,飄渺與唯美的色彩。在電影中,這首主題由甜美的Rowena柔柔唱來,和著賀蘭先生的鋼琴伴奏,更是唯美搶眼。至於另一個情歌作品Iris and Glen,則以較為平實優雅的曲風,描寫Mr. Holland與妻子的感情,這個主題的作風與Rowena顯然不同,少了點虛幻,少了點感傷,但多了點溫情與甜蜜,旋律雖淡雅平和,但依然十分優美.這幾個人物主題都相當有味道。電影中藉此巧妙的點出主角感情世界裡最深處的悸動,包括了對家庭妻兒的親情與責任,以及對日漸逝去的青春和夢想,所存有的一點點渴望與嚮往(某個角度來看,Rowena的出色歌喉與青春之美,以及她對Mr. Holland音樂才華的欣賞與傾慕,正是Mr. Holland為了現實生活投身教職工作後,所一再錯過與犧牲的),透過這些充滿情感的抒情樂章,這部電影寫出了一個真情至性,有血有肉的音樂角色.
四、從「春風化雨1996」看人文素養與科技發展: 一直忘不了一句話:「在戰死士兵的名單中,我們認識了一半。」這是當賀蘭先生在參加他學生羅素的喪禮時,同事比爾與他說的話。這一幕,讓我留下了淚水。我腦中浮現著羅素在學生時代努力不懈的練習音樂,練習行進,及憧憬著緯來時的表情,讓我們不禁想起戰爭的可怕。在今日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爲了任何事情任何利益,戰爭似乎是一觸即發的。戰爭一但爆發免不了勞民傷財也傷害感情,難道,戰爭便一定是世界演進所必須的嗎?一、二次大戰及韓戰越戰等大大小小數不清次的戰役,給我們的教訓難道不夠多嗎? 「你認為我不關心蘭格的死,不認為我笨,我知道藍儂這個人,你認為我沒有聽過披頭四,你以為我不關心你的嗜好,你是我爸爸,我懂音樂,你可以教我,可是你沒有,你只想著別人,卻不願教我。」在一次父子的激烈爭吵中,兒子的一句告白,徹底地瓦解了舊有的隔閡,也重重的打擊著賀蘭,此時,他才深深的體會到兒子的心靈世界及對他的忽視。在他心中,科爾終究是棵需要保護的小樹,是禁不起風吹雨打,他只想保護他,別讓他受傷而已!在彼此的相知相惜下,賀蘭有了逐漸瞭解到兒子的重要性,他不是一位殘障,而是個需要多一點愛的教育的孩子。親子教育原本就是愛與互動的交流,父母和子女一同成長.學習,此乃天經地義,無可誨言的。賀蘭能及時醒悟,重新面對,愛護曾被自己棄於不顧的寶貝兒子-科爾,我想,這不僅宣告了教育心態的成功,對今日社會而言,更是一個學習的主題.對象。教育是一種愛,在春風化雨1996中 參雜了許多無盡的愛,讓我們感受到了影片的溫暖。另外,這部影片也用科技的手法剪接出一些60年代搖滾歌手的身影及原音重現,讓人不自覺得走入影片當中,走入歷史的潮流中。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