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俳雖有別情無二致/兼談吳昭新醫師的理想>
2014/10/04 20:53:52瀏覽373|回應0|推薦2
<俳雖有別情無二致/兼談吳昭新醫師的理想> /黃里      黃粱在<俳句的奧義>一文結語中,提及日本俳聖芭蕉翁(1644-1694)與瑞典詩人托馬斯(Tomas Tranströmer,1931-)在詩情上的相互激盪,且追溯日本古代歌謠的初貌及後來定型的俳句,實是借鏡於中國五言與七言詩的形式。他指出芭蕉俳句的詩學淵源,乃因獨鍾於李白與杜甫的詩作,在結語最後寫下如此深刻的感懷:「從中國而至日本再到瑞典,不同的語言文化在詩歌中如此深層廣闊地交流,令人動容,也深深讚歎詩歌巨流浩蕩的精神與萬古長新之美。」該文雖對「俳句」做了簡單的介紹,但未涉說「俳句」與「漢俳」(中國新興五七五式共十七字分行的漢語短詩)在形式與本質上的重大差異,亦未全面探看「俳句」漢譯的各種適當性。      我在一次閱讀陳黎(1954-)詩集「小宇宙」後,起念尋找有關俳句的資料。在網路遇見了一位臺灣語言學家吳守禮先生(1909-2005)之子,可以說是世界俳壇上的奇人,吳昭新醫師(1930-)。吳醫師除具備豐富的醫學經歷,更繼承父志致力於台語漢字書寫與注音的推廣,他在台語俳句的研究與力行成就上,同樣令人佩服。於是趕緊列印多篇吳醫師在台灣文學部落格專欄裡的寶貴資料,開始仔細研讀。文獻中除亦寫到陳黎與多位台灣詩人俳句的特色外,有一篇專文特別介紹以明治大學法語教授夏石番矢(1955-)為中心所成立的「世界俳句協會(World Haiku Association)」,吳醫師鼓勵台灣對於俳句有興趣的年輕人或詩人踴躍參與,於是我斗膽申請也意外地獲得接受成為會員。繞了這麼一大圈,主要是想回到前段的主旨,因著「詩歌巨流浩蕩的精神與萬古長新之美」,於吳醫師、夏石番矢教授、陳黎,與我之間,也產生了雖互不認識但確然我已深刻被感動的影響。      本文無意再就「日本俳句」、「漢俳」、「漢語/漢字俳句」、「世界俳句」……等相關專有名詞做定義解釋,因吳醫師已有多篇論文詳盡說明。這一篇文字的目的,乃是同樣站在上述詩歌能感動所有人類心靈的基調,說明日本「俳句」與「漢俳」微妙的互動歷程,兼談吳昭新醫師對「世界俳句」的理想。      首先還是不得不欽佩吳醫師對「台灣俳句」、「漢語俳句」、乃至「世界俳句」探查與論述的努力。從他的解說我們發現,日本的「俳句」一詞,是由俳人正岡子規(1867-1902)所新造命名,除依循「五七五音節、帶季語」的條件外,後來弟子高濱虛子(1874-1959)更主張「俳句」亦必須具備「花鳥諷詠、客觀描寫」的規定;雖有學者認為這個規定也不完全是虛子自身確切的意思,但日本傳統「俳句」的內容與本質,大抵至此已經定型。然而吳醫師更進一步指出,子規以後的學生們、以及戰後的昭和年代後期,乃至現在的平成年代,也有不少日本俳人,寫下許多「非定型」、「無季語」,及「非客觀寫生」的俳句。因此吳醫師呼籲,「俳句應該有更寬闊的視野」,這是他理想的基本理念。      就像前面所説的,日本傳統「俳句」乃脫胎自中國古典詩歌,中國的古體和近體格律詩,應就是日本傳統「俳句」的發源體。「漢俳」的格式,中國文人曾於1920年代開始嘗試書寫,直到1972中日復交後,可能是為了改善中日兩國關係,1980中華詩詞學會邀請日本俳句代表團到中國訪問交流。歡迎會上中方主持人趙樸初即興吟詠了一首以五七五式分開共十七字的漢字短詩:「綠蔭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漢排」一詞才這樣被正式使用(但此點尚有爭議)。從那時候,「漢排」開始引起了中國詩壇的注意。而「漢排」在後來能被廣泛地接受的主因,又必須歸功於2007日本實行委員會和日中友好團體歡迎當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訪時,溫家寶與日方相互贈答的兩首「漢俳」,「漢俳」的流行開始在中國逐漸形成時尚。從這樣的發展,似乎也能看出政治與文化間甚為奇妙的相互影響。      但是話說回來,從1980中日雙方互訪時所訂下「漢俳」的原則來看,當時的「漢俳」又分「自由體」與「格律體」,一樣是「五七五」的三行體制,故又稱「三行詩」。句子節奏仍然參照中國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且都有季語,但要求沒有像日本俳句那麼嚴格。然而日文的多音節特性,與中文的單音節語言不同,無怪乎吳昭新醫師認為,後來發展出來的「漢俳」(含無季語、另覓客觀寫生之外的現代化詩材),並非真正的「俳句」,而是十七個音節的「漢語短詩」。      也許人類的語言原本就這麼奇妙,約定俗成好用就行,文學體例的演替似乎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是日本「俳句」,還是後來避免不了現代化趨勢的改進式「漢俳」,吳醫師認為只要能充分表現出「短詩」的本質就好,那就是「瞬間的感動」。他的理想是:漢字華語的俳句(包含他所推行的台語俳句及其他漢字地域語言的俳句),字數應儘量簡短,最好是十字,可作二至三字的增減,二句一章或一行;有季語最好,可押或不押韻,文白皆可,但須顧及詠誦時的韻律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詩人能開設相關網站,投入「世界俳句」的實作與討論。 結語:      中國學者金中博士於 2010發表一篇關於日本俳句漢譯的研究:<古池,蛙縱水聲傳/一詞一句形式的俳句翻譯>,為日本「俳句」轉譯成漢語後仍可保留「俳句」的形式與本質根底精神與氣韻,提出了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案。各國語言與文字相互間的翻譯,原本就不容易傳達出各自完整的情態與底蘊,詩的轉譯更是如此。那麼是什麼維繫著不同族群對詩歌的共同喜愛呢?無非是那一份人類以聲息、以文字符號對情感抒發的相同強烈需求。誠如陳黎於「台灣四季/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後記中所言:「這些感情古今中外如一,詠嘆台灣就是詠嘆世界,不管用中文、日文,或者沒有文字的原住民語言。」這也再次證實了不同的語言文化確實能在詩歌裡「深層廣闊地交流」。(2014/8/30) *本文特別感謝吳昭新醫師親自給予寶貴的討論意見。   吳醫師簡歷: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whoru/c-v.htm  參考:(2017.3.3更新) 1. 陳黎:《小宇宙/現代俳句二○○首》,二魚文化,台北市,2006。 2. 陳黎:《台灣四季/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二魚文化,台北市,2008。 3. 吳昭新:<台灣俳句之旅>,台灣文學部落格,2009,     http://140.119.61.86/blog/forum_detail.php?id=3177。 4. 吳昭新:<吟詠日本俳句/現代俳句的蛻變>,2010,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essay/haiku-make.htm。 5. 吳昭新:<漢語/漢字俳句>,2010,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essay/haiku-kango.htm。 6. 吳昭新:<「俳句」並不是只有日語才可以吟詠/世界俳句協會(World Haiku    Association)及會刊2011簡介>,杏林藝文,2011,     http://chiaungo.blogspot.tw/2011/02/blog-post.html。 7. 吳昭新:<日本俳句之漢譯-介紹中國金中教授的一詞加一句形式>,2011,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essay/jin-juong-1.htm。 8. 吳昭新:<「俳句」、「世界俳句」、「漢語/漢字俳句」>,2012, http://chiaungo.blogspot.tw/2012/03/blog-post.html。 9. 吳昭新: <台灣俳句史 1895="" 2013="">,2013, 華語簡約版:https://www.facebook.com/chiaungo/posts/1027075857318758 日語全文:http://www.tmn.idv.tw/tai-wan-pai-ju-shi-1895-2013-quan-wen。 10. 黃粱:<俳句的奧義/對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與松尾芭蕉俳句的審美闡釋>,個人網誌, 2013, http://huangliangpoem.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14.html。 2014《文學四季‧夏季號》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inorhwang&aid=1786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