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4 09:09:53瀏覽521|回應3|推薦22 | |
今天終於來到 Lesson 121:
先前花了頗長的時間,修練複習三 (Review III: Lesson 111-120)。總覺得每天兩課近似短偈的複習,未免太簡略;總覺得仍須回復原課,不然難以憶起當初修持時感受到的震撼、悸動與豐富感。剛巧也逢母喪,南北奔波,每日例事一樣不少。雖知難免影響進度,但寸心自知,這些修練為定靜之功打下基礎。不過也明白,有所忘,必因有所「選擇」。下意識中,似乎仍隱隱然不免「選擇」迴避此一功課(照 J 的說法)。 ACIM 果然簡單、反複重復同樣的訊息:給即受;所給即所受 ( to give is to receive; what you give is what you receive.)。可這畢竟是顛覆性的訊息,難免暗暗興起抵抗之念而不自知。猶清晰記得 The Text 某一章中 J 如是言:只要對此塵世仍留戀難捨牽掛,必然一再來來回回,直到無所眷戀。當再也無所欲於據為己有者,你在塵世間的功課才算修畢……這可真是警世箴言。不過值得戒惕的應是,塵世間一切形式的特殊的愛的關係 (例如情侶、夫妻、父母子女、友誼等等),應是學習愛的功課的重要起步。特殊的愛的關係,應有助於理解愛的無私本質,以利於化解特殊的恨的關係。美好的愛情、親情、友情等等,看似人間最值得眷戀的事物,如何不淪為僅僅是愛恨交織、恩怨情仇的「淵藪」,卻無疑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猶記年邁的媽媽在其記事簿中留下的短短一段動人的話:這肉身所居住的地方,我依依不捨,片刻也不想離開。這是個有愛的地方…雖嚮往天鄉,仍希望藉著我的臨在,祝福這裡,讓兒孫繁榮,讓愛充滿……(確切的詞句已不記得,依稀如此,不過應較素樸)。 媽媽一生是個能捨肯捨,雖貧亦樂於分享的人。她仍表達了所謂眷戀的深意:為了祝福。……媽媽一生的信仰,雖屬教會傳統,這番自白應亦是 ACIM 的精神所在。J 不教導眷戀,但顯然同意能祝福、能給、能施捨與分享的臨在。在 ACIM 中的 J,對今世終究是否定的,斥之為 ego 的造作且虛幻不實。但他畢竟仍認真正視吾人的人生課題且縱身其間,耐心引導。如果 J 不牽掛著什麼,他又何必以語言示現,以活在人間歲月的歷史事跡示現?語言畢竟是人類最獨到的溝通方式,而具體特殊時空的生活經驗,則是人間最獨到的存在方式呀。 媽媽已返天鄉。一生坎坷的她,晚年幸而有兒女成群成才的慰藉。媽媽似乎也為我示現人的一生真正的價值:在於堅忍中猶能彰顯慷慨、愛……我曾悽惶於未能在她意識猶清楚時見她最後一面,但幸猶能擁抱她猶溫的身體且親吻她。葬禮前夕的大殮儀式中,望著被抬入棺的遺體癟瘦且泛黑……那樣子……看得出身體的虛幻。媽媽早已不在那身體中。
當時縱然淚眼模糊,我卻知道她已安歇主懷。她仍如上主初創她時的模樣,不受塵染、清淨自在……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