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9 13:33:09瀏覽695|回應0|推薦1 | |
看到《大集經》裡,佛與佛彼此的關懷問候語, 佛子自省一二,凡心俯首認罪,慚愧啊! 人與人,平時,或噓寒問暖,或交談話題,總不離食、衣、住、行、育、樂。 「吃飽了嗎?」「今天這身打扮,真漂亮!」「換支最新的智能手機吧!」 「精心打造一座看山看海的頂級豪宅……」「今天頭條新聞……」 甚至為著某一事件,口水爭戰,訛語漫天飛。
佛典裡,他方國土的佛交付弟子前來此土親近釋迦牟尼如來, 並代為轉達六句問候語─── 1) 四部弟子樂受法不?(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優婆塞、優婆夷) 2) 四姓之人能供養不?(時,印度四種姓制度,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3) 眾生之心不濁亂不? 4) 眾生常能親近於如來不? 5) 眾生復能尊重讚嘆佛不? 6) 眾生能增廣流布佛正法不?
從有形的六句晤語,感受到佛心不為己,祇在關愛眾生的無形心意。 佛與佛相交,關注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在淡泊中隱著一份深遠心意。 佛與佛相交如是,佛子與佛子相交,亦當如是。
莊子云︰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弘一大師臨終之際與夏丏尊作別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印順導師成立台北慧日講堂弘法利生,住持三年後,將講堂交付印海法師。 臨別前往嘉義妙雲蘭若閉關之際,跟道友們說: 「佛子當以佛法義理相交,不必拘泥於形式……。 雖南北相異處,而進猶咫尺,否則, 終日相聚,仍距若天涯……。」 金剛經裡,佛陀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進而,佛陀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並且以偈總結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裡,佛陀更教示: 「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思量至此,極感恩彼土佛繫念此土眾生。 今身為僧,三業更當學行佛之所行才是。慎思!慎行! 今依六句晤語,一一自省,默答自許。 1) 吾樂受法,願常隨佛學。 2) 吾隨喜少分香花供養,但願以法供養諸未來佛。 3) 吾心仍濁亂,願生生世世,法行不放逸。 4) 吾能親近佛法僧,願遠離八難處。 5) 吾能尊重讚嘆歷史上的佛陀,及賢聖者。 6) 吾隨喜流布正法,竭盡所能。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