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惑業苦中澄心
2017/10/18 21:53:00瀏覽206|回應0|推薦0

20171018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雲子(澳門)、香子(文山區)、綦子(新莊)、玲子(基隆)、鳳子(基隆)、萍子(基隆)、虹子(基隆)、中子(新店)、君子(新店)。毛小孩:法果(板橋)、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悅(新店)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前次《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選讀文本在最後提到:「復次《瓮喻經》中佛作是說:無明為緣,造福、非福及不動行。」接著今晚「正讀選文」的文本,就是說明「無明緣行」的「行支」可分成三種,如下 

云何福行?有漏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業異熟果故,是名福行。 

云何非福行?諸不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業異熟果故,是名非福行。

云何不動行?四無色定,諸有漏善,是名不動行。 

 

【法句討論】

一、用盡心力,不出三界火宅,出自盲修瞎練。

論主先提出「行」可分成三種,即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接著再分別說明為什麼緣無明而生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動行。我們由今天的選文可以看到一個修道實相,那就是只要與無明煩惱相應的行,就是有漏行,也就無法斷盡煩惱得究竟解脫,不管是所謂的福行或是不動行。換句話說,雖是費盡心力修善福行與修生天法(無色界定),仍舊在三界內升沉;既在三界內過活,惑苦如影隨形。若紅塵中打滾鬼混,求得錢財名聞,過著天人生活,內心仍貪生怕死,來生往何處去,也只能無知地隨業流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無明惑未被正視且翻轉成明慧。說到這裡,想起《大智度論》卷八裡的一則故事,說著「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還有釋尊捨離專修甚深禪定的外道苦行,繼以定慧等持的深觀中道行,最後自內證入漏盡解脫境。由此看來「福慧雙修,漏盡解脫」是十分重要的。

 

二、由名相看道次第

1、自知:生命底蘊有三種煩惱,即「三漏」。

1) 欲界眾生的煩惱,是來自欲貪而起的煩惱,稱欲漏。

2) 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是因生存(有)而引起的煩惱,稱有漏。

3) 緣無明而引發的煩惱,稱無明漏。

 

2、自知: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即「異熟果」。

《入阿毘達磨論》卷下:「異熟因得異熟果。果不似因,故說為異。熟,謂成熟;堪受用故。果即異熟,名異熟果。」造作因行,加上相應的緣,當因緣聚合成熟時感得與因緣相應的果與報。善因善緣必得善果報;不善因不善緣聚合就遠離善果報了。

 

3、自知:修定得神通雖好,但修觀慧而解脫更好,即「漏盡」。

以戒為基石,雖是帶著無明業習修定修慧,不管是定中作慧觀或出定作慧觀,當久修嫻熟時,得以積聚無我慧的明業力量,也就可以依緣起中道慧去根除所有的煩惱,斷盡煩惱之際,就稱漏盡或漏盡智、漏盡智明,也作「解脫」。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的時間,各自堅決地練習30分鐘不忘失所緣,專心致志於修持止禪「安般念」法;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放於鼻前,專注觀察「出息入息」;進來了,了知進來了,出去了,了知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遇善緣成就。

於臨終時,正念善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續修菩提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