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放棄「求知」的權利
2017/09/27 21:57:21瀏覽398|回應0|推薦5

20170927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峯子(板橋)、綦子(新莊)、玉子(台南)、雲子(澳門)、玲子(基隆)、鳳子(基隆)、香子(文山區)、萍子(基隆)、君子(新店)、幼子(彰化)、虹子(基隆)。毛小孩:法果(板橋)、法來(基隆)、法悅(新店)、法淨與法住(基隆)、善緣(彰化)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今晚「正讀選文」的文本如下──《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 

復次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謂:1) 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2) 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3) 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4) 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5) 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6) 於佛法僧無知;7) 於苦集滅道無知;8) 於善不善法無知;9) 於有罪無罪法無知;10) 於應修不應修法無知;11) 於下劣勝妙法無知;12) 於黑白法無知;13) 於有敵對法無知;14) 於緣生無知;15) 於六觸處如實無知。 

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裏、頑(ㄞ/愚鈍呆滯)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煩惱)、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而)欣、等欣、極欣,癡類癡生,總名無明。 

 

【法句討論】

1、《阿毗達磨法蘊足論》解釋無明

時,列舉十五類或細說二十四種的無知」,這是說明一個人若對這些事類全然無知就導致更根本性的無明生吧。這些事類涉及了時間、因果、善惡、業報、因緣、修持等。是故,若要破除無明,就先讓從正確的「知」之學習開始,乃至建立起正確的「見」。若有了正知正見,心中就有了智慧之光,去洞見事理,也才能根除無明。另外,關於無明之義涵與比喻或別名,林林總總指出三十多種,這些都指出「無明」毒害無所不在,絕大多數人無法向內在洞察與向內外如實現觀

 

2、聽無明火的故事,學會辨識無明心。

1)南陽慧忠禪師是一位很有名的得道高僧,承受六祖慧能法脈,隱居於南陽白崖山黨子谷(今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香嚴寺)四十餘年,道譽甚高,備受唐朝三代皇帝 玄宗、肅宗、代宗的禮遇。於唐代宗大曆三年,詔慧忠禪師入宮傳法。當時,代宗手下有一位奇異之士,能掐會算,自稱太白山人,代宗對他極為尊敬。代宗便有意讓二位見上一面,以分高下。慧忠禪師與太白山人一見面,兩人便互相討教起來。慧忠禪師問道:「不知太白山人擅長何術?」太白山人回答:「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萬物。本人精於演算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慧忠禪師微微一笑說:「那麼我問你,你所住的山是雄山還是雌山?」這可是從未聽過的問題,山還有雄雌之分嗎?太白山人聽都沒聽過,一時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慧忠禪師不給他喘息機會,又接著問:「殿上此地是何地?」太白山人回答:「容我掐算一下。」慧忠禪師道:「不用算了,你既識字,且看我寫的是什麼?」說罷,隨手在地上劃了一筆。太白山人立即回答:「是一。」慧忠禪師道:「在『土』上寫『一』筆,難道不是『王』字嗎?你所站的地方是王地,這還用算才知道嗎?」慧忠禪師又問:「三七是多少?」太白山人回答:「是二十一。」慧忠禪師道:「難道就不能是『十』嗎?」慧忠禪師隨即對代宗說;「這個人,問山不知山,問地不知地,問字不知字,問算不知算。陛下,從哪兒弄來了這麼個活寶。」代宗隨即對太白山人說:「慧忠禪師才是真正的國寶呢!」二人相視,莫不哈哈大笑。太白山人對慧忠禪師的風趣機敏佩服得五體投地。~《祖堂集》卷第三 

2) 三年。詔慧忠國師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師曰。汝蘊何能。山人曰。識山識地識字善算。師曰。山人所居是雄山雌山。茫然不知對。師曰。殿上此是何地。答曰。容弟子算。師於地上一畫。問何字。答曰。是一字。師曰。土上一畫豈不是王字。師曰。三七是多少。答曰。二十一。師曰。三七豈不是十字。師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算不識算。陛下何以得此愚人。帝顧山人曰。師國寶也。帝在便殿指宦者魚朝恩(一位專權跋扈的宦官,自負精通佛法)謂師曰:朝恩亦解佛法。朝恩進問師曰:何謂無明?從何而起。師曰:衰相現前 奴也解問佛法(奴也解問佛法,豈非佛法衰相現)。朝恩大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一 

 

3、延伸閱讀:《成佛之道》之 ﹤五乘共法﹥

印公:「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所以 正見是『擇善而固執之』的。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正見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如經上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的時間,各自用功練習:止禪「安般念」法。將注意力放於鼻前,專注觀察「出息入息」的進出;吸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呼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盡己所能,練習到能夠專注觀察30分鐘不忘失所緣(安般念業處)。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眾生得遇法緣,修學菩薩行,圓滿佛菩提。

您及親人家眷,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遇善緣成就圓滿。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