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緣起法頌09
2017/06/04 11:52:19瀏覽318|回應0|推薦0

20170531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鳳子(基隆)、玲子(基隆)、萍子(基隆)、虹子(基隆)、香子(文山區)、中子(新店)、君子(新店)、峯子(板橋)、綦子(新莊)、玉子(台南)、雅子(台東)、雲子(澳門)。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悅(新店)、法果(新莊)、法智(台南)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今天分享第九則緣起法頌「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此頌是出自大正藏第25《大智度論》卷11<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大智度論》是釋經論,解釋哪一部經呢?就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解說及論證,此論也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共100卷,主要講述中道實相的深觀與廣行。另據印公在<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中論證得出《大智度論》與《中論》作者同一人,乃龍樹菩薩所造,相關論證內容可參閱《永光集》(正聞出版社發行)。《大智度論》被讚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因為論中引諸經典籍要義外,也保存了大量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與傳說。

【經】佛告舍利弗。 

【論】

問曰: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薩?

答曰: 

1)舍利弗於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說:「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2)復次,舍利弗智慧多聞,有大功德。年始八歲,誦十八部經,通解一切經書義理。 

是時,摩伽陀國有龍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羅。降雨以時,國無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龍住處,為設大會,作樂談義,終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龍名以名此會。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為國王,二為太子,三為大臣,四為論士。爾時,舍利弗以八歲之身,問眾人言:「此四高座,為誰敷之?」眾人答言:「為國王、太子、大臣、論士。」是時,舍利弗觀察時人婆羅門等,神情瞻向,無勝己者,便昇論床,結跏趺坐。眾人疑怪,或謂愚小無知,或謂智量過人。雖復嘉其神異,而猶各懷自矜,恥其年小,不自與語,皆遣年少弟子傳言問之。其答酬旨趣,辭理超絕,時諸論師歎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歡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輿,振鈴告告宣示一切,十六大國,六大城中無不慶悅。 

是時,告占師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連,舍利弗友而親之。舍利弗才明見重,目揵連豪爽最貴。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則俱遊,住則同止;少長繾綣,結要終始。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於師。師名刪闍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為有道果無耶?我非其人耶?而亦不得!」他日其師寢疾,舍利弗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喘喘然其命將終,乃愍爾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答之言:「世俗無眼,為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求同一處,而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語,欲以驗其虛實。後有金地商人,遠來摩伽陀國,二人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憮然歎曰:「我等非其人耶?為是師隱我耶?」二人相與誓曰:「若先得甘露,要畢同味。」  

是時,佛度迦葉兄弟千人,次遊諸國,到王舍城,頓止竹園。二梵志師聞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爾時,有一比丘,名阿說示,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舍利弗見其儀服異容,諸根靜默,就而問言:「汝誰弟子?師是何人?」答言:「釋種太子厭老、病、死、苦,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師也。」舍利弗言:「汝師教授為我說之!」即答偈曰:「我年既幼稚,學日又初淺,豈能宣至真,廣說如來義!」舍利弗言:略說其要!爾時,阿說示比丘說此偈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舍利弗聞此偈已,即得初道,還報目連。目連見其顏色和悅,迎謂之言:「汝得甘露味耶?為我說之!」舍利弗即為其說向所聞偈。目連言:「更為重說!」即復為說,亦得初道。二師與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 

佛遙見二人與弟子俱來,告諸比丘:「汝等見此二人,在諸梵志前者不?」諸比丘言:「已見。」佛言:「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 

大眾俱來,以漸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法中欲出家受戒!」佛言:「善來比丘!」即時鬚髮自落,法服著身,衣缽具足,受成就戒。 

過半月後,佛為長爪梵志說法時,舍利弗得阿羅漢道。所以半月後得道者,是人當作逐佛轉法輪師,應在學地,現前自入諸法,種種具知,是故半月後得阿羅漢道。如是等種種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雖是阿羅漢,佛以是般若波羅蜜甚深法,為舍利弗說。 

 

問曰:若爾者,何以初少為舍利弗說,後多為須菩提說?若以智慧第一故應為多說,復何以為須菩提說?  

答曰: 

1)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俱解脫阿羅漢)最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慈悲)諸菩薩者,弘大誓願以度眾生,憐愍相同,是故命說。 

2)復次,是須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歲已,還下閻浮提。爾時,須菩提於石窟中住,自思惟:「佛從忉利天來下,我當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說:若人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為見佛中最。」是時,以佛從忉利天下故,閻浮提中四部眾集,諸天見人,人亦見天。座中有佛,及轉輪聖王、諸天大眾,眾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眾,雖復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 

爾時,一切眾人皆欲求先見佛,禮敬供養。有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為轉輪聖王及七寶千子,眾人見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還復本身,為比丘尼最初禮佛。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為供養也。」以是故言須菩提常行空三昧,與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以是故佛命令說般若波羅蜜。 

3)復次,佛以眾生信敬阿羅漢諸漏已盡,命之為說,眾得淨信故。諸菩薩漏未盡,若以為證諸人不信。以是故,與舍利弗、須菩提,共說般若波羅蜜。 

 

問曰:何以名舍利弗?為是父母所作字?為是依行功德立名?

答曰: 

1)是父母所作名字。 

於閻浮提中第一安樂,有摩伽陀國,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頻婆娑羅,有婆羅門論議師,名摩陀羅,王以其人善能論故,賜封一邑,去城不遠。是摩陀羅遂有居家,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麤大,名拘郗羅。拘郗羅(秦言「大膝」也)是婆羅門,既有居家,畜養男女,所學經書,皆已廢忘,又不業新。  

是時,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大論議師,字提舍,於十八種大經,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頭上戴火,以銅鍱(一ㄝˋ)腹。人問其故,便言:「我所學經書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問:「頭上何以戴火?」答言:「以大闇故。」眾人言:「日出照明,何以言闇?」答言:「闇有二種:一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癡闇蔽。今雖有日明,而愚癡猶黑。」眾人言:「汝但未見婆羅門摩陀羅,汝若見者,腹當縮,明當闇。」是婆羅門逕至鼓邊,打論議鼓。國王聞之,問是何人?眾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名提舍,大論議師,欲求論處,故打論鼓。」王大歡喜,即集眾人而告之曰:「有能難者,與之論議!」摩陀羅聞之自疑,「我以廢忘,又不業新,不知我今能與論不?」僶俛而來。於道中見二特牛,方相觝觸,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為占,知誰得勝?」此牛不如,便大愁憂而自言:「如此相者,我將不如。」欲入眾時,見有母人,挾一瓶水,正在其前,躄(ㄅㄧˋ)地破瓶。復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樂。既入眾中,見彼論師。顏貌意色,勝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獲已,與共論議。論議既交,便墮負處。王大歡喜,大智明人遠入我國,復欲為之封一聚落。諸臣議言:「一聰明人來,便封一邑,功臣不賞,但寵語論,恐非安國全家之道!今摩陀羅論議不如,應奪其封以與勝者;若更有勝人,復以與之。」王用其言,即奪與後人。 

是時摩陀羅語提舍言:「汝是聰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兒相累;今欲遠出他國,以求本志。」提舍納其女為婦。其婦懷妊,夢見一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大山邊立。覺已白其夫言,我夢如是。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當與作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大能論議。其弟拘郗羅,與姊談論,每屈不如;知所懷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況出生?即捨家學問,至南天竺,不剪指爪,讀十八種經書,皆令通利,是故時人號為長爪梵志。姊子既生,七日之後,裹以白疊,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為憂波提舍。」是為父母作字。眾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為舍利弗(「弗」秦言「子」) 

2)復次,舍利弗世世本願,於釋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為本願因緣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言「憂波提舍」,而但言「舍利弗」? 

答曰:時人貴重其母,於眾女人中聰明第一,以是因緣故稱舍利弗。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攝心專注觀察出入息,心緒在一呼一吸之間平穩了,肉體也在一呼一吸過程放鬆了。數分鐘之後,作意繫念緣起法頌「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佛陀大導師,始終如是教。」接著,學習以對「緣起、無常、苦、無我」的文字般若起覺照,如實觀察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不管是粗重的或輕微的感受,都要了知它們只是依緣而生起,停留些許時間,然後就消失得無蹤無跡。就這樣默照實相,轉文字般若為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無法透過向佛菩薩祈請加持而得,只能由自己親身實修開發觀慧。我們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眾生得聞緣起法教,生起正見、正信、正行而得解脫行苦。

祝願您及親人家眷,身無病苦,心無憂惱,善願得遇善緣成就圓滿,

也祝福您修持止觀的功德,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