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9 13:14:55瀏覽438|回應0|推薦0 | |
20170524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鳳子(基隆)、萍子(基隆)、虹子(基隆)、香子(文山區)、中子(新店)、君子(新店)、峯子(板橋)、綦子(新莊)、幼子(彰化)、玉子(台南)、雲子(澳門)。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果(新莊)、善緣(彰化)、法智(台南)。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今天分享第八則緣起法頌「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此頌是出自大正藏第4冊《中本起經》卷上<舍利弗大目犍連來學品第五>。《中本起經》是由後漢(東漢)西域沙門曇果及康孟詳譯,是記述釋尊成道後的教化之事蹟。由於後漢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所以在初傳的譯經工作上,勢必是需要先適應本地信仰文化及語言,因此印度佛教的法教辭彙需漢化,才好讓聽聞者能解經文理趣。下面就為大家恭讀有關第八則緣起法頌的經文,初探這部經文是如何記載尊者舍利弗與目犍連入佛教因緣,及佛法本土化的譯詞選用。
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人俱,皆得應真,鬱俾羅(三迦葉之一)等。彼有一卿,名曰那羅陀。故有梵志,字曰沙然。精修仙行,延納來學,好仙弟子,凡有二百五十人。門徒之中,有二人高足難齊:一名優波替(舍利弗),次曰拘律陀(目犍連),才明深遠,研精通微。沙然得病,自知將終,告於二賢:「此諸新學,志存道行,累卿二人,必令全志。」二人敬諾,受教奉行。
是時世尊,敕(命令)比丘頞陛(馬勝或阿說示。梵文:Aśvajit;巴利文:Assaji):「汝行宣化,往必有度。所可見者,其智明遠,自捨如來,無能與論。若與相見,直說法本,勿與酬酢(交際應酬),以致其嗤(譏笑)。」頞陛受敕,整服持缽,禮佛而行。
時優波替,從諸弟子相隨遊觀,遙見頞陛,威儀庠雅,未曾聞睹,何所法像?被服改俗(改變風俗習慣),須至當問。二人俱前,相逢中路,便問頞陛:「章服(一種古代貴族禮服)反常,何所從出?豈有師宗可得聞乎?」
於時頞陛,以頌答曰:「我年既幼稚,學日又初淺,豈能宣至真,如來廣大義。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優波替方聞法義,尋思至理而自惟曰:「吾小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古仙道術,靡書不綜,十六大國,謂吾廣博,未曾聞斯真要之義;今偶出遊,遇此寶藏,此言之妙,美於甘露。」心寤意解,便逮法眼,旋還精舍,欣悅無量。
拘律陀,見彼容悅,疑得甘露。即問優波替:「得甘露那?勿違本要,惠及少少。」優波替具向拘律陀說所聞偈,一聞不解,再說乃了。尋思反覆,亦得法眼。
二人議曰:「本願甘露,今得服嘗,寧可共詣大沙門所,就彼海淵,沐浴清華。」議合心同,嚴辦當發,拘律陀念曰:「吾師臨終,囑授弟子,令吾成濟;今便委棄,義所不安。」便告弟子:「彼大沙門,有甘露仙化,壞裂俗網,息心寂行。吾欲啟請,窮微反(返)真。汝將何趣?」門徒對曰:「今得視聽,是大師恩。大人宗仰,承命踊逸,貪羨甘露,願從下風。」師徒志合,即出所止,往詣竹園。
於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二賢,從諸弟子,乘本願行,欲作沙門。勸成其功者,頞陛力也!」比丘承教,延望其眾。
憂波替、拘律陀等,遙見如來相好暉光,神動情震,自惟歎曰:「幸哉余生,得奉清誨,其榮難云!」延趣坐前,頭面禮佛。禮畢嘉歡重喜無量,斯須乃進,具陳情言:「替等罪弊隨流入淵,始於今日,反俗極源,願蒙接納,得充僧次。」即便許可,頭髮自落,皆成沙門。
佛告諸比丘:「此二人者,願於古佛,待吾道成,侍衛左右。」
佛謂憂波替:「高世之號,花而不實,復汝本字,為舍利弗。拘律陀,還字大目犍連。」因本說法,逮得羅漢,佛敕侍者。古千比丘,暮當結戒,不得他行。即夜行籌數,得千二百五十人。佛結戒竟,比丘歡喜,莫不肅然,禮佛而退。
第八則緣起法頌的經文看來,釋尊的人格儼然披上了「仙風道骨」的外衣,且跟聲聞弟子們的對話語是上下從屬關係的命令祈使語。想來是佛教初到後漢的時空背景中,譯經師選擇了一種「入境隨俗」的作法吧。 另,第八則緣起法頌:「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有二處是值得關注的,一是「空」字譯詞與「空」的概念此時已出現。二是回應此頌的立意是說明何為沙門,以答「反常」之語。這跟第七則緣起法頌的立意有別。因為,若是跟第七則緣起法頌作比較,可以了解第七則是依循第八則緣起法頌譯出。只是從後漢到南朝這三四百年間,佛教在中國的開展已趨茁壯且漸廣弘,想當會遇上一些弘化言詮的難題。如此想來,在南朝劉宋譯出的第七則緣起法頌云:「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即得真實道。」就更貼近釋尊教法的「活法」宗趣吧。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靜坐片刻得以放鬆身體,找回平靜心。在平靜心中持續繫念緣起而無常、苦、無我的認知,學習以「平等、如實」心觀察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不管是粗重的或輕微的感受,都要了知它們只是依緣而生起,停留些許時間,然後就消失得無蹤無跡。止觀行者的歲月,不在乎年歲多寡,只關注覺照當下是否法安與寂靜。我們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願 眾生得聞樸質無華的正法,並依法教生起實修而解脫行苦。 祝願大家的親人家眷,身無病苦,心無憂惱,善願得遇善緣成就圓滿, 也祝福大家修止修觀的功德,皆成為您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