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2 12:53:54瀏覽297|回應0|推薦0 | |
靜坐禪修,對佛弟子來說,不是為了神通,也不是為了禪那,是為了定中作觀開展實相智慧。 因為有實相智慧才有可能解脫行苦,緣此實相智慧去照見與根除無明煩惱, 如是行,假以時日,或一世,或二三四五六七世,生命終能不再入生死輪迴。 這就是淨化生命的大業。然,以生活的根律儀是不可廢的, 有了清淨的生活律儀之基石,進修靜坐培養正念與覺照力時會更用得上力。 當養成了正知正念的串習力,就能令心在動態生活中,隨時可以穩定地洞察一切法的實相, 令心安住於現前流動的所緣,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 如此才能逐漸不再貪愛執取世間的任何人事物。 若是定境可達第四禪那,在此正定中作觀發展三種究竟解脫的智慧,如今選讀的這部經所云。 而這此經是佛陀換另一種方式揭示解脫大道,是值得您關注與力行的。 道,已攤在眼前,吾上路囉!您呢? 總之,行者靜坐禪修的動機為何?不可不慎! 因為一個人所修、所行、所向、所證,皆跟發心趣向相應而感得。 定中發慧是現法樂住的正道,更是向解脫涅槃的大道, 雖是達成滅諦目標確實不易,但只要依著佛陀教法而隨法行, 實修過程的人間歲月會是安穩的、樸質的生活情態。
選讀:象跡喻小經 佛典來源:CBETA電子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第9冊,中部經典,第3卷27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1]。爾時,婆羅門生漏乘全白色,深幌之車乘,早晨從舍衛城出行。婆羅門生漏遙見出家行者卑盧帝伽從彼方而來,見而言出家行者卑盧帝伽曰:「越奢耶那[2]大清早從何處來耶?」卑盧帝伽曰:「尊者!予從彼沙門瞿曇之處來。」婆羅門曰:「越奢耶那!沙門瞿曇其如何思之耶?汝認為沙門瞿曇是殊勝有智慧、為賢者乎?」卑盧帝伽曰:「尊者!想我是誰耶?我如何得知沙門瞿曇之殊勝智慧?得知沙門瞿曇之殊勝智慧者,實應與彼同等者也。」婆羅門曰:「然!越奢耶那汝非以最上讚辭以讚嘆沙門瞿曇耶?」卑盧帝伽曰:「尊者!想我是誰耶?以稱讚沙門瞿曇,我如何得為耶?彼尊者瞿曇是在可讚嘆者之中最被讚嘆者也,是人天中之最勝者也。」婆羅門曰:「越奢耶那汝見如何根據,於如是信仰沙門瞿曇耶?」卑盧帝伽曰:「尊者!恰如善捕象之師,往於象林於象林見寬長之大象足跡,即達結論『實大象也。』尊者!如是我於沙門瞿曇見為四足跡[3]故,方以達此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者也。』其四者何耶?
第一足跡 尊者!我是王族之賢者,伶俐而以事論爭,見好穿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見,纖細分析論難之行者。其彼等或時聞:『沙門瞿曇時實往某村里或某聚落。』彼等準備質問:『我等詣沙門瞿曇之處,以問此,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駁彼,又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以反駁彼。』而且彼等聞:『沙門瞿曇實來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詣沙門瞿曇之處。沙門瞿曇以法談對彼等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彼等由沙門瞿曇以法談之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即對沙門瞿曇不發問,何況能反駁彼否?卻斷然成為沙門瞿曇之弟子。尊者!我於沙門瞿曇見此之第一足跡,於是我以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者,其僧團善從而行也。』
第二足跡 尊者!再之,我是婆羅門之賢者,伶俐而以事論爭,見好穿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見,纖細分析論難之行者。其彼等或時聞:『沙門瞿曇實往某村里、某聚落。』彼等準備質問:『我等詣沙門瞿曇之處,以問此,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駁彼,又若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反駁彼。』而且彼等聞:『沙門瞿曇實來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詣沙門瞿曇之處。沙門瞿曇以法談對彼等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彼等由沙門瞿曇,以法談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即對沙門瞿曇不發問,何況能反駁彼否?卻斷然成為沙門瞿曇之聲聞。卿!我於沙門瞿曇見此第二足跡,於此我以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
第三與第四足跡 卿!再之,我更是或居士之賢者……乃至……或沙門之賢者,伶俐而以事論爭,見好穿鑿之性格者,想彼等以一定之慧,一定之見,纖細分析論難之行者。其彼等或時聞:『沙門瞿曇實往某村里、某聚落。』彼等準備質問:『我等詣沙門瞿曇之處,以問此,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如是反駁彼,若又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者,我等又如是反駁彼。』而且彼等聞:『沙門瞿曇實來某村里、某聚落。』彼等詣沙門瞿曇之處。沙門瞿曇以法談對彼等開示、勸發、獎勵、令歡喜。彼等由沙門瞿曇以法談之開示、勸發、獎勵、令歡喜,即對沙門瞿曇不發問,何況能反駁彼否?卻斷然請沙門瞿曇容受以捨家出家為修行者。沙門瞿曇受彼等出家,彼等如是住於出家同等之孤獨、別住、不放逸、苦行、精勤,善男子,由在家(而)為出家修行者,不久,即得於現法自知、自證、自達。完成無上梵行之目的。彼等曰:『我等實幾乎滅亡,實幾乎破滅,蓋我等前非沙門,而自稱為沙門;非婆羅門而自稱謂婆羅門;非應供自稱謂應供。今我等實成為沙門,今我等實成為婆羅門,今我等實成為應供者也。』尊者!我於沙門瞿曇見此第三……乃至……第四足跡,於此我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行之也。』尊者!我於沙門瞿曇見此等四足跡故,於此我至如是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
如是語時,婆羅門生漏,從全白色、深幌之車乘而下,偏袒一肩,向世尊之處合掌禮拜三次發感嘆語曰:「南無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南無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南無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我等或許於某地某時見世尊瞿曇、或許其時予得與世尊共語也?」如是婆羅門生漏詣世尊之處,詣而問訊世尊,交換歡喜親睦之語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之婆羅門生漏將其與出家行者卑盧帝伽之共語如是奉告世尊。世尊聞此對婆羅門生漏如是曰:「婆羅門!於其程度以象跡喻尚未充分具足。婆羅門!更有廣大具足之象跡喻,予將說,諦聽!」「願樂欲聞」婆羅門生漏應諾世尊。
象跡喻 世尊乃曰:「婆羅門!譬如捕象師往象林,於象林見延長廣大之一大象跡,彼真善捕象師者不立即作此結論『實是大象也。』何以故?婆羅門!於象林名矮小牡[4]象有大足,然此實有可能為彼等之足跡也。彼更於象林追尋時見延長廣大之象跡,又見高處有被大象薙(ㄊㄧˋ,除)折之痕跡,彼若真善捕象師者,不立即作此結論『實是大牡象也。』何以故?婆羅門!於象林名大突牙牝象有大足,然此實有可能為彼等之跡也。彼於象林追尋時見延長廣大之象跡,又見高處有被象牙薙刮掀折之痕跡,彼若真善捕象師者,不立即作此結論:『實是大牡象也。』何以故?婆羅門!於象林名大長鼻牡象有大足,此實有可能為彼等之跡也。彼於象林追尋時見延長廣大之象跡,又見高處有被象牙剃刮掀折,折枝痕跡。彼見牡象於樹下,或空曠處,漫步,或立,或坐,或臥,於是始達結論:『實是大牡象者。』
婆羅門!如此,如來、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出現於此世。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俱人天之世界,自知、自證而宣說。彼初善、中善、終亦善,有義、有文,以說法,以教完全清淨之梵行。
聞正法,而起正信、正行 而且生於居士或居士子,或其他之族者,以聽聞其法。彼以聽其法,得信於世尊。彼如是得信,作是念:『在家是雜鬧、塵勞之處,出家是空閑寂靜也。在家者難行完全清淨如真珠清磨之梵行,然!我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為出家修行者。』彼於後或捨小財物,或捨多財物,或捨小親族,或捨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為出家修行者。
01) 以捨殺生,以離殺生。以捨刀杖,有慚愧,有同情心,住於憐愍一切有情生類。 02) 捨棄不與取,離不與取,以受與物,以期與而取,以自住非盜之淨物。 03) 捨非梵行,梵行者,離不淨行者,離淫欲之在俗法。 04) 以捨妄語,離妄語,為真實語者,真實而得可信賴,得可依,不欺世間者。 05) 捨棄兩舌,離兩舌,聞此語彼,無破壞彼等間,又從彼聞語此等,無破壞此等之間;如是或為離者之和解者,或為合者之援助者。語好和順、樂和順、 喜和順,和順之語者。 06) 捨粗惡語、離粗惡語。以語柔和而順耳、樂入於心、優雅而甚多人歡喜、甚多人喜好,如是之語者。 07) 捨戲語、離戲語。應語之時而語者,以說事實者,以說義利者,以說法者,以說律者。以語時隨足保持之語,語有理由、有辨別、俱義利之語者。 08) 彼離害種子類、植物類。 09) 一日一食,夜不食,離非時食。 10) 以離觀聽歌舞、音樂、演藝等。 11) 離保持華鬘、塗香、脂粉扮飾、莊嚴住。 12) 離高牀大牀。 13) 離受金銀。 14) 離受生穀類。 15) 離受生肉。 16) 離受婦女、童女。 17) 離受婢僕。 18) 離受山羊、羊。 19) 離受雞、豚。 20) 離受象、牛、牡馬、牝馬。 21) 離受田野、地處。 22) 離為使節使丁。 23) 離買賣。 24) 離詐秤稱,離詐貨幣、詐度量。 25) 離詐欺瞞著、奸詐、邪曲。 26) 離斷、殺、縛、路賊、掠奪、暴行。 彼以衣覆身為足,以施食護腹為足,彼之行處,唯此俱行。恰如有翼之鳥飛翔,如常俱其翼而飛,如是比丘當以覆身之衣,護腹之食為滿足,彼之行處,唯此俱行。彼具足聖戒聚,於內受無瑕樂者。
守護根門 彼以眼見色,不執於相,不執於隨相。彼之令防護眼根而住者,若侵來貪欲、憂慼、惡不善之法,從事為其防護,以護眼根,為於眼根之防護。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之所觸……以意識法,不執相,不執隨相。彼若不防護意根而住者,貪欲、憂慼、惡等不善法之侵來。從事為其防護,以護意根,為於意根之防護。彼成就此聖之根防護者,內受無穢之樂。彼於正智出入,於正智觀前觀後,於正智屈伸,於正智執持大衣及衣鉢,於正智噉飲嚼味,於正智行糞尿,於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語、默。
定學增上 彼具足此聖戒聚、具足此聖根防護、具足此聖正智,以孤獨之牀座為友,至閑林、樹下、山巖、石室、山峽、塚間、林叢、露天、及藁(ㄍㄠˇ,枯木)所積之處。彼食後從行乞而歸,置身端正,面前布置結跏趺坐之念。
修安般念,離五蓋 彼於世間捨貪欲、離貪欲,以心而住,從貪欲淨化心。捨瞋恚,以住不瞋恚心,憐愍一切生類,以淨化瞋恚心。捨惛沈睡眠[9]、離惛沈睡眠而住,有觀想,有念,有正智,從惛沈睡眠以淨化心。捨調悔(掉悔:掉舉與後悔),不調悔而住,內有寂靜心,淨化調悔心。捨疑、離疑而住,無猶豫、於善法從疑淨化心。
心漸入初禪至四禪之狀態 彼捨此等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而住。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婆羅門!更又比丘尋伺已息,於內清淨,心置一處,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禪而住。婆羅門!此亦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婆羅門!更又比丘不染於喜,住於捨,於正念、正智,以身正受樂,聖者之所謂『捨、念、樂住』成就第三禪而住。婆羅門!此亦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者,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婆羅門!又比丘捨樂、捨苦,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第四禪而住。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
慧學增上 ( 由定發慧的心路歷程 ) 彼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而得確立不動,心向憶宿命智。彼憶念:『種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於其處,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以命終。於其處死,於彼處生。於彼處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以命終。彼於彼處死,於此處生。』如是憶念其相及詳細狀況與俱種種之宿命。
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彼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得確立不動、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福,各隨其業:『實此等之有情身為惡行、口為惡行、意為惡行,誹謗聖者、抱邪見、持邪見業。身壞命終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又其他此等之有情,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不誹謗聖者,抱正見、持正見業。身壞命終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福,各隨其業。
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然猶聖弟子未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彼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以得確立不動,彼心向漏盡智。彼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苦滅之道』。又如實知『此等是漏』,如實知『此是漏之集』,如實知『此是漏之滅』,如實知『此是漏滅之道』。
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聖弟子嘗未達如是之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也。』如是知,如是見,彼心解脫愛欲之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之漏、解脫已,知『於解脫而解脫』,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更到此之存在。』婆羅門!此謂如來之足跡、如來之行跡、如來之鑿道。婆羅門!如是,聖弟子達結論:『世尊是正等正覺者,法由世尊所善說,其僧團善從而行行也。』婆羅門!如是實無遺憾廣說象跡喻。」
如是說時,婆羅門生漏白世尊曰:「善哉!瞿曇!善哉!瞿曇!恰如倒者起,覆者露現,如迷途者得教其道,如闇中持燈,使有眼者見色。如是,由尊者瞿曇以種種方便之法示。我歸依尊者瞿曇及其法,歸依其僧伽。尊者瞿曇容我從今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1] 給孤獨園,位於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衞城(即今阿棲羅瓦河上之舍赫特.摩赫特),為佛陀說法遺跡中最著名者。全名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anāthapisyārāma) ,又稱逝多林給孤獨園,略稱祇園精舍、祇陀林、祇園等。祇樹,即祇陀(Jeta)太子所有之苑林;給孤獨園乃長者給孤獨(Anathapindika)所獻僧園之義。關於給孤獨園之創建由來,據《五分律》卷25所載,舍衞城長者須達(Suddatta)夙憐孤獨,好行布施,人譽為給孤獨長者。彼阪依佛陀後,欲覓一地為佛建精舍,見祇陀太子之花園頗為清淨,乃欲購之,然為太子所拒。太子為令長者卻步,故脅以黃金鋪滿花園為出售條件,須達長者果以象駄金鋪地,太子為其誠心所感,除以半價售園外,並奉施所有林木。精舍竣工後,佛陀嘗於此度過許多雨季,大多數之經典亦說於此。(參閱中華百科全書) [3] 1)或王族之賢者,2)或波羅門之賢者,3)或居士之賢者,彼等由佛陀以法談之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而成為佛陀之弟子。4)又佛陀受彼等出家者,彼等如是住於出家同等之孤獨、別住、不放逸、苦行、精勤;善男子,由在家而為出家修行者,不久,即得於現法自知、自證、自達,完成無上梵行之目的。 [5]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雖稱十號,然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即: 1)如來,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2)應供,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3)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4)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5)善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6)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7)無上士,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德亦無上。8)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使往涅槃。9)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10)佛(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11)世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參閱佛光電子大辭典) [6]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參閱大正藏,第九冊,妙法蓮華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