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硬推歐洲、印太戰略融合,美國真的能做到嗎?
2022/05/25 09:38:33瀏覽43|回應0|推薦0
俄羅斯和中國,到底誰才是美國最頭疼的對手?歐洲和印太,哪個才是華盛頓應優先關注的地區?美國應該在歐洲和印太地區“兩線作戰”,還是專注於一線?專家和分析人士對此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不過最近,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共同釋放出這樣的信號:美國的歐洲以及“印太戰略”實現了“融合共生”,因此華盛頓可以實現“兩線作戰”,“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不過問題是,美國真的能做到嗎?


以“跨戰區”視角看待兩項戰略?


曾在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洲政策的邁克爾·格林,日前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表示,有人擔心,俄烏軍事衝突給拜登政府帶來重大挑戰,佔用了一位時間有限的總統的精力和資源,美國沒有能力同時處理歐洲和亞洲的“危機”。不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日前則表示,華盛頓同時在歐洲和印太地區展開活動不會形成緊張局面,美國在這兩個地區的戰略是“相互加強”的關係,“我們在歐洲推行的戰略和在印太地區推行的戰略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共生。拜登總統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獨特能力將成為他外交政策的一個標誌”。 


兩個證據


根據NPR的報導,沙利文觀點的論據之一,是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美國印太地區盟友説明華盛頓制裁並孤立俄羅斯。有美國官員表示,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進行了多層次的接觸,圍繞烏克蘭和歐盟議題舉行了各種對話。這些國家很多都對俄羅斯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等。有分析認為,如果美國單獨對俄實施出口管制,那麼效果將相當有限,所以在懲罰俄羅斯方面,華盛頓獲得在製造業中掌握關鍵技術的亞洲國家的支持非常重要。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表達了和沙利文類似的觀點。“美國之音”稱,這名被稱為美國印太“沙皇”的官員本月9日說,美國與歐洲正在就印太議題進行前所未有的高層對話。他強調,歐洲與印太,這兩個地區不僅不是各自為政,反而是由一些特點聯繫在一起的。


“當我在奧巴馬政府中研究‘(亞太)再平衡’或者說是‘重返亞洲’戰略時,當時主要的挑戰之一或者說錯誤之一是,我們認為(重返亞洲)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要)遠離歐洲。”坎貝爾9日還表示,相較之下,現在有一種美國與歐洲合作以應對亞洲“挑戰”的感覺。他還強調,作為一名負責印太事務的官員,他與歐洲夥伴商討印太各種倡議的時間,幾乎超過自己與印太地區夥伴溝通的時間。據NPR報導,有美國專家認為,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就是美國在跨大西洋和印太地區統籌合作的典型例子。


美國拉歐盟入夥


與特朗普以及奧巴馬一樣,拜登肩負調整美國亞太政策的使命入主白宮。今年3月,拜登政府公佈其“印太戰略”。相較於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和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拜登政府的新戰略對“歐洲盟友對亞洲日益增長的興趣”明確表示歡迎。


據法媒今年1月報導,拜登上臺後,美歐對印太地區的關注成為雙方開展合作的主要議題之一。歐盟對外行動署秘書長聖尼諾2021年12月3日到訪華盛頓,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就美歐在印太地區的協調工作舉行首次高級別磋商。當天,兩人還共同出席了由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名為“美國和歐盟在印太地區合作”的論壇活動。


與此同時,一些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近期也作出該組織將更加積極參與印太事務的表態。據“德國之聲”報導,今年5月12日,第28次歐盟-日本領導人峰會在東京舉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會後直言,歐盟要在印太地區“承擔起更多責任”。德國總理朔爾茨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也選在日本。他4月28日在東京表示,自己對日本的訪問是一個明確的政治信號,即德國和歐盟將繼續並加強其在印太地區的參與。


俄烏衝突引發的辯論  


除了美國官員外,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也認為,對於華盛頓來說,不應分開看待其在歐洲以及印太地區的戰略,因為歐洲-大西洋地區以及印太地區日益聯繫在一起。


在這篇題為《連接美國在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兩個聯盟:一種跨戰區視角》的報告中,CSIS稱,俄烏衝突引發了一場辯論,即美國到底是否還有能力為其印太戰略提供充足的資源,並把同中國的戰略競爭作為優先事項。


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應避免因烏克蘭危機在歐洲陷入困境,以維持在亞洲的威懾和保障印太盟友的安全。但另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擴大的俄烏衝突將不可避免地使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加強其在歐洲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盛頓應當把目光從中國身上移開。


“問題不是哪個地區更加重要,在什麼情況下更加重要”,報告稱,美國在海上的主導地位,以及在歐洲和東亞保持有利的力量平衡,三者應被視為相互依存的概念,或者被看作權力的“地緣戰略三位一體”的組成部分。不管美國在哪一個地區的力量平衡被打破,都會在其主導的歐亞大陸前沿防禦半徑上造成漏洞,危及美國主導的聯盟在海上的優勢,進而威脅美國在另一個地區的力量平衡。因此,想要更好地應對兩線挑戰,美國要用“跨戰區”視角來看待自己在這兩個地區的聯盟和威懾構架,並努力連接美國在兩個地區領導的聯盟體系。


上述報告認為,俄烏軍事衝突已促使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加入美歐對俄制裁,這一勢頭有助於推動在歐洲和東亞的“戰區間威懾和聯盟”,並讓美國及其盟國同時為兩個地區提供足夠的威懾資源。儘管共同防禦的承諾可能依然局限在每個地區內,但歐洲-大西洋聯盟和印度-太平洋聯盟之間加強協調,將有助於確保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資源得到最佳分配。具體來說,兩個聯盟系統都應升級其政治和軍事磋商機制,並在軍隊規劃和部署方面採取“跨戰區”視角。


華盛頓“畫大餅”為亞洲盟友打氣


拜登政府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在不斷拱火挑起俄烏軍事衝突後,白宮官員近期時不時得意洋洋地吹噓說,華盛頓不僅能夠“團結全世界”應對俄羅斯給歐洲帶來的“威脅”,而且同時能在印太地區“迎接”中國帶來的長期戰略挑戰,而剛於24日結束的拜登亞洲行就是這一觀點的最新例證。


沙利文等美國高官將華盛頓的這一能力,歸功於拜登政府歐洲戰略和“印太戰略”的“融合共生”。對此,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5月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所謂兩大戰略的“融合共生”還只是華盛頓的一個構想,離實現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我認為沙利文和坎貝爾的表態更多是在為日韓等亞洲盟友打氣,讓它們不要對美國失去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袁征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和歐洲政策“融合共生”的核心目標,仍是維護自身霸權。事實上,華盛頓已在這一方向上嘗試多年,但始終沒取得預想的效果。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已經幾乎“腦死亡”的北約被從內部再次啟動,西方國家連成一體對俄制裁,這從某種程度上“激勵”了美國,讓華盛頓似乎看到了某種“希望”。不過受俄烏衝突刺激,歐洲在短期內和美國在各種問題上立場高度一致,但這種一致未必能持續。“待情緒緩和後,歐洲會思考,到底有沒有足夠的理由和利益捲入東亞事務。歐洲和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的利益分歧依然存在,歐洲國家不遠萬里來亞洲挑釁中國,這是很難想像的。”袁征表示,華盛頓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試圖把歐洲引向和中國的地緣戰略競爭,這給地區安全造成很大威脅。不過,也不必對歐洲參與印太事務的表述太過緊張。從現實來說,歐洲所有和亞洲的貿易基本都經過印度洋,其和印度以及亞太國家發展更密切的關係也是出於自身利益需要,未必有意願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挑釁中國。至於讓歐洲“跨戰區”打壓中國,呂祥問道:“難道法國人會派軍隊和中國打一仗嗎?這是無法想像的。今天的中國可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


《東亞論壇》網站日前也發文稱,歐洲主要國家的國內問題也很難讓它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印太地區。比如日益加劇的經濟不平等和政治分化,讓法國沒有多少理由去承擔歐盟保持在印太地區存在所要付出的成本。儘管德國承諾每年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以上,但這是否會轉化為對歐洲在印太地區防務存在的重大貢獻,令人懷疑。


在美國印太盟友和夥伴幫助制裁俄羅斯問題上,其實很多東盟國家一直拒絕“跟風”美國。據“美國之音”報導,在5月12日至13日舉行的美國-東盟特別峰會上,拜登原本希望東南亞國家能對俄羅斯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但此次峰會後雙方發佈的聯合聲明並沒有譴責俄羅斯。東盟成員國緬甸、越南和老撾等,都與莫斯科有著深厚經濟和軍事關係。BBC3月11日報導稱,印度、越南、老撾等國此前都對聯合國大會譴責俄羅斯軍事行動的決議案投棄權票。


“我看不出美國擁有‘兩線作戰’的能力。奧巴馬政府曾經計畫把60%的軍力都放在亞太地區,當時沒有做到,現在更加做不到。即使美國的軍費高居全世界第一,但畢竟總額有限。”呂祥這樣表示。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6&aid=17450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