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進黨匪徒黑心極權政府大肆揮霍台灣人血汗錢送米國主子,又買軍火又吃萊豬,啥也沒進啥也沒簽,台美關係真相為何?
2022/05/25 10:13:13瀏覽47|回應0|推薦0

民進黨黑心極權政府5月23日遭遇“兩大挫敗”,世界衛生大會駁回涉台提案,同時美國宣佈的“印太經濟框架” (IPEF)首輪名單也沒有臺灣。此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大會”法案,而“印太經濟框架”則是美國一手主導成立的。這兩件事讓島內輿論禁不住質疑,台美關係真像蔡英文宣稱的那樣“堅若磐石”嗎?


民進黨鼓吹堅定相信美國


據臺灣《工商時報》24日報導,拜登23日在日本東京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這也是他此次亞洲之行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拜登宣佈,IPEF將有13個初始成員,包括美日韓澳新、印度、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與汶萊。這些地區約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


針對臺灣未被列入首輪名單,台“行政院長”蘇貞昌24日稱,臺灣的經貿實力及科技半導體產業在關鍵產業鏈裡是不容忽視的,台美之間的合作關係相當緊密,未來也會積極與美方磋商,相信一定有更進一步的合作。“政務委員”鄧振中稱,還是會持續努力積極爭取加入IPEF,希望能儘快安排再度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會談的機會。民進黨“立委”蔡易餘稱,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在“印太戰略”佈局中會考慮到臺灣的處境,沒邀請臺灣加入其實是在製造模糊空間避免爭端,“這也是保護臺灣的動作”。他還稱,臺灣是美國“印太戰略”最重要的一環,臺灣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相信美國。


吃萊豬得到了什麼


民進黨黑心極權政府對於美國有如此“執念”,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問道,民進黨犧牲全民健康讓萊豬進口,是個屈辱,為了要換取經貿利益,但“付出這樣沉重的代價後,臺灣得到什麼?不斷重申美台關係堅若磐石,美國主導的IPEF,為什麼不納入臺灣?”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列舉民進黨許多“跳票”(不兌現承諾)宣傳,包括2020年民進黨宣稱“開放萊豬就有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甚至FTA(自由貿易協定),但2021年拜登上臺後,宣佈不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簽雙邊貿易協定”等。他痛批蔡當局,“成天拿美國議題欺騙臺灣人、吹牛唬爛!”    民眾党黨團總召集人邱臣遠稱,如今IPEF未納入臺灣的消息令民眾感到錯愕,與蔡當局一再宣稱的“堅若磐石”存在落差,“大內宣泡泡”被戳破,叫民眾如何對臺灣“外交”產生信心? 該党直言,當局無休止地採購昂貴美制武器,這就是台美關係史上最佳?“請收斂起華而不實的內宣以及驕傲的執政心態,好好澄清一下臺美關係的‘真相’”。



媒體同時也很關注各方對於“印太經濟框架”的看法。日本共同社稱,IPEF只是美國抗拒回歸TPP(現為CPTPP,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消極回應,缺乏具體內容,加上東盟國家和美國對大陸的“距離感”不同,IPEF的啟動可以說是一個同床異夢的開始。文章認為,IPEF缺乏吸引東盟的經濟誘因,同時只強調“強化供應鏈”等口號,缺乏東盟重視的經濟綱要。《聯合報》24日稱,部分國家直言IPEF是個空架子。美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接受採訪時老實說,“這些國家一直在問我們究竟簽了什麼”。


擔心“獨派”火中取栗


在台灣,對於“印太經濟框架”有不同看法。“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認為,臺灣即便未受邀參加啟動儀式,但對於IPEF的議題,仍有通過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等機制納入討論的可能,“給予臺灣實質參與IPEF的空間”。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24日撰文稱,未來IPEF將通過行政指示而不是法律操作,只要政黨輪替,就可能人走茶涼,包括美國自己。2019年11月,時任美國商務部長曾在東盟峰會上宣佈推出投資亞洲基礎建設的“藍點計畫”,特朗普政府被輪替後就不再有聲音了,“2024年美國如果政黨輪替,IPEF下場同樣可能如此”。他認為,臺灣未在第一輪加入IPEF不必失望,也不必心急。因為IPEF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功能,能維持多久,都還不知道。


聯合新聞網稱,包括東盟在內的12個國家願意參加框架,相信是不想得罪美國而遭到報復,而民望低迷的拜登兩年後連任成疑,“東盟多國相信是用空間換取時間戰術,通過談判暫時穩住美國的心,而未必真的願意選邊站”。


《聯合報》24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臺灣今年再與世界衛生大會無緣,IPEF首輪也無法加入,但拜登承諾“動武保台”,又給藍綠政客互噴口水的機會,“然而該問的是:對臺灣人民來說,有什麼意義?”文章直言擔心“獨派”火中取栗的冒進,隨著蔡英文“跛腳”時刻到來,臺灣民眾恐怕必須面對“獨派”聲音高漲、頻丟擦邊球,與對岸虎視眈眈的情況。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6&aid=17450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