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09 15:48:46瀏覽40|回應0|推薦0 | |
經濟全球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動搖了發達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支持。特朗普當政時期,美國大幅調整其國際經貿政策,不但針對中國等國開打貿易戰、技術戰,破壞多邊機制運作,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推向新高度,而且推動大國關係滑向戰略競爭軌道,製造一輪又一輪緊張和危機,破壞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基礎,迫使全球產業分工按照政治標準而非經濟效率進行調整。
近兩年來,新冠肺炎大流行嚴重打亂各國發展節奏,衝擊增長,加劇供應鏈緊張。新近的俄烏衝突進一步惡化上述情況。
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地緣政治競爭、疫情肆虐已經把經濟全球化衝擊得支離破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全球貿易增速銳減,從全球GDP增速的一倍左右下降到基本持平。全球直接投資也在2016年至2020年間經歷持續五年下滑。2009年至2017年二十國集團(G20)中發達國家出臺了3946項貿易限制措施,其中美國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總量居全球首位,達到1378項。
美國還刻意阻撓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正常運作,多邊機制改革舉步維艱,區域及小型貿易安排企圖取而代之。俄烏衝突無疑雪上加霜,各大機構紛紛調低全球經濟增速和貿易增速預期,看淡投資增長前景。
本輪經濟全球化更體現在全球分工的深化,價值鏈、產業鏈分佈到更多地區,即生產的全球化(made in world)。地緣政治博弈促使大國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供應鏈的國際佈局,而疫情促使大國從地理角度考慮供應安全,實施產業鏈收縮,從一開始的“回流(reshoring)”,到“近岸外包(near-shoring)”,發展到拜登執政時期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製造業即使無法回到本土或者周邊,也要讓其回到“友好國家”)。在俄烏衝突背景下,供應鏈安全範圍再度擴大,從關鍵材料、技術產品、稀缺原料發展到一般能源、戰略物資。
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認為,美國的經濟金融制裁和脅迫更使得以前傾向於逃向美歐的避險資本轉向新加坡、孟買或者亞洲其他地方,尋求新的避風港。許多專家在討論美元霸權的終結與國際金融體系重構。
大國地緣政治競爭、新冠肺炎大流行、俄烏衝突三重衝擊下,美歐正試圖重新定義全球化。歐洲央行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在美國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舉辦的2022宏觀周的演講中,提出一個“開創性”觀點,她說,“在這個‘對全球化定義的時刻’,貿易政策必須適應一個‘新的全球地圖’,其內容是供應鏈多元化、經濟效率讓位於安全關切、全球化已經斷裂成區域化。歐洲走向‘開放的戰略自主’的趨勢,正是美國官員所宣示的貿易‘友岸外包’的歐洲版”。
經濟全球化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如果以美歐的新全球化方案來推動,世界將日益政治化、陣營化,市場將被分割,產業鏈、供應鏈也將隨之集團化、陣營化。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 Rock)的首席執行官拉裏·芬克(Larry Fink)近期在寫給股東的信中稱,俄烏衝突及西方採取的措施“結束了我們在過去三十多年中經歷的全球化”。
雖然經濟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危機,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新全球化不會完全按照美歐一些人所設想或者規劃的方向前進。
首先,不但全球,而且發達國家自身也難以承受去全球化的短期衝擊和長期成本。世界貿易組織近期報告指出,“基於地緣政治考慮而被廣泛推動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將使所有經濟體付出巨大代價,包括經濟增長放緩、交易成本上升和創新減少”。當前全球面臨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風險,貿易和投資萎縮、交易成本上升將惡化經濟基本面。隨之而來的,將是各國社會矛盾的普遍激化,世界或陷入持續亂局。
其次,本輪經濟全球化雖然存在諸多不足,但帶來了發展中國家普遍的增長提速,貿易和投資增長以及生活水準提高。集團化意味著發展中國家面臨選邊站壓力,市場分割將引起貿易投資萎縮,增速下降。俄烏衝突加劇部分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和債務負擔,去全球化將使問題更嚴重,並且造成發展中國家福利水準整體倒退。雖然發達國家擁有世界一半左右的GDP和市場份額,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勢頭仍在,且難以因局部戰爭等短期衝突所逆轉。發展中國家不會配合美歐的全球化收縮戰略,發達國家很難如願。
第三,資本是推動全球化的強大動力。短期的政治軍事衝突以及新冠肺炎大流行不會改變資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堅持經濟結構調整,改善國內營商和引資環境,擴大市場開放,攜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則全球富裕資本仍會流向美歐以外世界,跨境跨地域的經濟貿易和投資活動不會中止,反而會在局面穩定後逐步回升。
第四,全球多邊機制和規則仍然受到多數國家支持。按對戰事的態度或者意識形態來區分“敵友”存在困難。少數大國要搞集團化,很可能掉進自閉小圈子。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仍是國際社會主流共識。世界貿易組織、佈雷頓森林體系等多邊機制雖有待完善,但仍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支持。
地緣政治競爭、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都不是發展中國家引發的,但廣大發展中國家卻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反映出國際秩序仍然存在嚴重的不公正不合理一面。要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改進,仍需堅持多邊主義,堅持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