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美國經濟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
2021/11/05 17:21:33瀏覽45|回應0|推薦0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後宣佈,將正式啟動縮減購債的規模。這一舉動標誌著超寬鬆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它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呢?




美國商務部日前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三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化增長率為2.0%。今年前兩個季度,美國經濟年化增長率分別達到6.7%和6.3%,美國經濟正在經歷2020年第二季度暴跌31.2%以來最慢的GDP增長階段。一項最新民調顯示, 65%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經濟很差。



不過,仍有高官、學者對美國經濟的未來表示樂觀,他們的依據是從9月中旬到10月,城際航班、餐廳用餐和酒店住宿等消費活動已經恢復,因此“第四季度會好得多”。彭博社的專欄作家卡爾·史密斯就說:“美國經濟比看起來好。”筆者建議,這些美國人應該聽聽兩名英國經濟學家的警告,他們稱,美國經濟正在走向衰退。


這兩位經濟學家分別是英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前英格蘭銀行利率委員會成員布蘭奇弗勞和倫敦大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萊森。他們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消費者信心下降是經濟衰退的先導指標。由於最近幾個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急劇下降,這種變化與2008年經濟大衰退前的情形驚人相似,這表明美國經濟已經亮起警報,他們預測,美國經濟在年內將走向衰退。這兩位經濟學家專注研究自1978年以來消費者情緒與經濟景氣的聯繫,據此比別人更早預言了2008年金融危機,他們堅信這次他們的預測也是對的。兩位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的判斷,還基於美國勞工市場與通貨膨脹的持續惡化。


他們的觀點並不孤單。如今“滯脹”已成穀歌搜索的高頻熱詞。從高盛、美銀、摩根到IMF都發出美國“滯脹”的警告,高盛最近下調了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美銀認為美國長期國債息差的崩潰表明滯脹或衰退正在到來。“末日博士”魯比尼預言美國將面臨上世紀70年代的“大滯脹”,著名投資家羅傑斯最近更斷言全球及美國正逼近“我們有生以來最大的熊市”。


這些警告絕非危言聳聽。實際上美國經濟正深陷多重危機的泥潭,它們交互作用並彼此加劇:通貨膨脹高燒不退,巨額政府債務面臨上限,就業市場出現勞工荒,供應鏈危機持續惡化。短缺、限購、漲價、延誤困擾著美國消費者和企業,8月美國工業產值下降0.4%,9月下降1.3%,供應鏈危機對經濟增長的衝擊正在顯現。


美國的供應鏈崩潰已持續數月。港口擁堵、貨船滯留、運力不足,陳舊的公路鐵路系統,導致港口集裝箱堆積如山,而零售店貨架空空如也,供應鏈與物流系統瀕臨崩潰。裝卸工、卡車司機、倉儲工人等極度短缺是供應鏈危機的誘因。業內人士預計,美國供應鏈瓶頸的困擾將持續至少一到兩年。


愈演愈烈的供應鏈危機暴露了美國深層社會結構問題。疫情以來特朗普和拜登比賽式地大撒錢與失業補貼,使不少美國人有了“躺著掙錢”的依靠,這可能永久性地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意願。即使疫情失業補貼已陸續到期,但很多人已不再願意回到工作崗位,或者主動辭職以尋求薪酬更高的職業,那些艱苦、低薪或近距離接觸顧客的職位乏人問津。


疫情以來,美國財富分配加速兩極化,億萬富翁財富暴增,而中下層民眾在通脹下承受收入縮水和生活品質下降的痛苦。頂層依靠資本在食利,而底層則選擇“躺平”。這導致美國一面是上千萬的用工缺口,一面是大規模的自主離職潮。8月份美國430萬人主動辭職,而那些底層的碼頭工人、倉儲工人、卡車司機、零售店和餐廳服務員、製造業工人、護士等工作崗位首當其衝。伴隨勞工辭職潮,美國又遭遇罷工潮,目前美國約10萬工人正在罷工或計畫罷工。罷工浪潮正席捲美國的機械、採礦、石油、食品、醫療、電影製作等眾多行業,進一步加劇美國勞工短缺的危機。


勞動力短缺抬升了工資水準,這又導致“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迴圈,加劇通脹預期,打擊消費信心。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和密西根大學最近公佈的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比年內高點分別下降25.3和18.4個百分點。原材料價格上漲與供應延誤也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悲觀情緒也在企業主中間蔓延。在全球能源短缺、大宗商品價格新一波上漲、國際物流困難等諸多壓力下,美國供應短缺與高通脹短期難以消除。


今年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大規模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支撐。隨著年初1.9萬億美元刺激措施逐步到期,政策刺激效應逐漸消退。同時,持續高通脹的壓力迫使美聯儲不得不考慮縮減購債規模。


一旦離開美聯儲這部得心應手的印鈔機,華盛頓的財政刺激就成了無源之水,經濟復蘇面臨釜底抽薪,嚴重高估的股市泡沫也面臨刺破的危險,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將是傷筋動骨,並引發金融市場巨震。勞工短缺、供應鏈瓶頸及政策刺激效應消退已經削弱增長動能,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極可能是壓垮美國經濟的又一根稻草,到那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或滯脹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3&aid=1703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