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23 19:31:00瀏覽87|回應0|推薦0 | |
近半年來,烏克蘭危機愈演愈烈,使國際和地區緊張局勢陡然升級。俄羅斯總統普京2月21日晚簽署法令,宣佈承認烏東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並向兩地派出維和部隊。這一行動讓烏克蘭局勢急轉直下。
烏克蘭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非常短暫,烏克蘭的歷史並不久遠,十月革命之後才真正建立,二戰之後,烏克蘭在聯合國擁有席位,主要因為它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它真正的國家歷史,是從冷戰結束之後才開始。雖然擁有歐洲第二大的國土面積,但長期處於四戰之地的歷史背景,給今日的烏克蘭,留下了太多的內外政治糾紛。這個民族的歷史比其西部鄰國波蘭其實更具悲劇 性。“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烏克蘭和俄羅斯今天的撥刀相向不過是昨日烽火硝煙的延續。
01
烏克蘭的首都基輔,這座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城市,在9~13世紀是第一個基輔羅斯的都城,素有“羅斯眾城之母”之稱。“羅斯”是河道的意思,羅斯人就是沿河居住的部落。在羅斯人之前,東斯拉夫人在西元482年就建立了基輔城,並且開始接觸到拜占庭帝國和基督教。西元8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開始與東羅馬帝國進行貿易,用毛皮、蜂蜜換回絲綢和金銀器皿。
基輔的教堂
基輔的教堂
後來羅斯人從斯堪的納維亞的故鄉出發,沿河南下尋找和拜占庭、中東貿易的通道。羅斯人先是在今天的俄羅斯西北部建立了據點,然後南下佔領基輔,把基輔變成了商業和軍事中心。西元882年,奧列格在一番爭鬥之後自立為基輔大公,並宣佈新首都基輔為“羅斯諸城之母”。基輔羅斯公國,由一群“羅斯邦國”組成的鬆散聯盟式國家,首都在基輔,因而得名。
8-9世紀斯拉夫人的分佈情況,粉色為東斯拉夫人
8-9世紀斯拉夫人的分佈情況,粉色為東斯拉夫人
基輔羅斯建立後,借助商業利益迅速膨脹,但是很快就被更強大的拜占庭擊敗。980年,弗拉基米爾(名字已經嚴重斯拉夫化了)在羅斯人的北歐老鄉幫助下登上王位。在其鼎盛時期,基輔羅斯的版圖北到波羅的海、南到黑海,從西面的波蘭邊境往東延伸到遙遠的伏爾加河,是當時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大公弗拉基米爾感到斯拉夫人原始的多神崇拜已不適合統治如此廣袤國土上的眾多臣民,為此他向各鄰國派出使節,考察適合羅斯的宗教。最後,弗拉基米爾拒絕了天主教,因為“西方教會(天主教)的教堂和儀式不夠富麗堂皇。我們在那裏看不到榮譽”;拒絕了猶太教,因為猶太人的上帝太不強大,無法使他們繼續留在耶路撒冷;還拒絕了伊斯蘭教,因為它戒肉禁酒,而他認為,“喝酒是羅斯人的樂趣。沒有這種樂趣,我們就無法生存”。因此,弗拉基米爾決定贊成東正教。他的使者們為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看到的儀式而傾倒:“我們不知道是在天空,還是在人間。因為人間沒有如此壯觀、如此美麗的景象,簡直叫我們難以形容。”西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命令搗毀所有異教神像,大公屬下的全體居民,都到第聶伯河去集體洗禮,就此奠定了東正教-斯拉夫文明的基礎。
基輔羅斯皈依東正教
基輔羅斯皈依東正教
之後的基輔羅斯走上了經濟文化發展的快車道,GDP保持不斷的高增長,羅斯的宗教和文學語言於斯為盛。當時的基輔擁有400多座教堂,期間修建的基輔聖索菲亞大教堂簡直就是君士坦丁堡索菲亞大教堂的翻版。一個來自法國的使團報告說:“這塊土地(羅斯)更加統一、幸福、強大,比法國更加文明”。同時,羅斯人的法制建設也上了一個新臺階,頒佈了《羅斯法典》——這部法典被稱為進步的法典,每個城市當局都有一個貴族議會,羅斯人進入了法制社會。這段時期稱得上是後面三個羅斯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精神財富。對於昔日基輔羅斯的歷史歸屬,今天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各執一詞。基輔羅斯可以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共同的神廟,俄羅斯拿走了神廟中的經書文存,而烏克蘭則留下了這座神廟遺址。“
02
11世紀,基輔羅斯的中央權力衰落,各地貴族趁勢起兵叛亂,羅斯內部分離成為多個公國,統一的基輔羅斯名存實亡。13世紀蒙古人入侵後,基輔羅斯作為統一的國家不復存在,它被分割成東北和西南兩個部分。東北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處於金帳汗國的直接統治下,西南羅斯則歸附了當時比較強大的立陶宛大公國。羅斯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漸遷移到了莫斯科,俄羅斯取代基輔羅斯成為了東斯拉夫人的宗主。而烏克蘭的土地也迎來了新的主人,先是立陶宛人,然後是波蘭人。
蒙古金帳汗國和羅斯諸公國
蒙古金帳汗國和羅斯諸公國
經過發展,東北羅斯形成俄羅斯民族,西南羅斯形成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民族。1480年,羅斯人在莫斯科公國的帶領下,脫離蒙古獨立。1546年,莫斯科公國統一了羅斯各政權,1547年莫斯科公國的君主自稱“沙皇”,並開始向中央集權轉變,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帝國誕生。
莫斯科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
莫斯科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
俄羅斯帝國統一之後,開啟了尋找海岸線和收復羅斯各公國的進程。14世紀末,立陶宛和波蘭為對付共同的敵人日耳曼人 條頓騎士團和莫斯科公國,聯合成為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力圖將立陶宛所轄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竊為己有,但未能如願。
1569年,由於立陶宛不敵俄羅斯,同波蘭重新簽訂聯盟條約,原來屬於立陶宛的烏克蘭地區直 接併入波蘭版圖。 波蘭統治者掠奪走大量烏克蘭農民的土地,把烏克蘭人變成農奴。更令烏克蘭人無法忍受的是,波蘭把自己看成“保衛歐洲基督教(天主教)的前哨”,強迫烏克蘭人天主教化。許多烏克蘭人在威逼利誘下改信天主教,埋下了日後烏克蘭東西部對立的種子。
經濟和宗教的雙重壓迫迫使烏克蘭農民大量集體逃亡到波蘭統治薄弱的東部邊疆,他們被稱為“哥薩克”,意即脫離本民族的自由民。烏克蘭哥薩克在面對波蘭封建主、猶太人管家和商人的盤剝以及韃靼人、土耳其人的侵襲時,主動承擔了保衛家園的職責,成為了在草原馳騁的勇士。
從此,烏克蘭的執政者在三個世紀中(14至16世紀)不得不在兩個強國之間求生存。烏克蘭的哥薩克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准國家組織“蓋特曼”,到1648年,終於爆發了反抗波蘭統治的大起義。大規模的是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民族起義,但因軍事力量有限,烏克蘭並沒有得到完全獨立,最後不得不尋求俄羅斯的庇護。
近代的哥薩克騎兵
近代的哥薩克騎兵
03
1654年1月18日,烏克蘭在基輔近郊小城佩列亞斯拉夫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上層哥薩克大會——拉達大會。 赫梅利尼茨基在會上發表了講話,“你們都知道,我們的敵人想滅絕我們,甚至連羅斯這個名詞都不讓在我們的國土上提及。因此,請你們從四位皇帝中選擇一位國君。第一個是土耳其蘇丹,他壓迫(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第二個是克裏木汗,他已多次使我們的弟兄們流血犧牲。第三個是波蘭國王,至於波蘭地主的壓迫就無需多言啦。第四位是俄羅斯沙皇,東方的皇帝,唯有在信奉東正教的沙皇那裏可以找到最令人 放心的庇護和棲身之處”!按照哥薩克的傳統,在場的人們高聲呼喊表示同意。當天,哥薩克就與來自莫斯科的使節簽訂了宣告烏俄結盟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因此,這一年在俄國和蘇聯的史書上被寫成為“俄國與烏克蘭合併日”。同年3月,雙方訂立《三月條例》,烏克蘭對俄羅斯沙皇稱臣,但享有一定的自治權。
佩列亞斯拉夫和約的原文
佩列亞斯拉夫和約的原文
此時大部分烏克蘭領土還掌握在波蘭手中,俄國同波蘭為爭奪烏克蘭土地,進行了長達13年的戰爭,1667年和1686年俄國兩次與波蘭簽訂條約,將基輔與第聶伯河以東的土地併入了俄國,烏克蘭人在莫斯科統治下的日子開始了。
烏克蘭人很快就發現,這是“烏克蘭國家的嚴重錯誤和戰略失策,導致烏克蘭人失去了國家和民族獨立”。莫斯科並不是解放者,只不過是以“俄羅斯化”代替了“波蘭化”。
1669年,莫斯科大公國增派大量軍隊進駐烏克蘭的一些城鎮,清除了哥薩克人中可能反叛的“不可靠分子”,沙皇的軍官們還將哥薩克的統領穆諾霍利申尼押往莫斯科審訊,並將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哥薩克人還被警告,不得參與任何對外交往 ,不得藏匿由莫斯科逃亡的任何農奴。
17世紀中期,烏克蘭的西部邊界被分割成了兩部分,“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土地歸屬俄國,“烏克蘭第聶伯河右岸”土地歸屬波蘭。大波蘭王國和俄國成了恩怨不解的對頭冤家,而烏克蘭就不得不周旋於兩個國家之間,在艱難維持的平衡中防止大國衝突、爭鬥,甚至戰爭帶來的傷害。 於是,出現了自此持續至當代的“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即“烏克蘭西部邊界”的政治問題。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的整整一個世紀中,烏克蘭都處於大國的爭鬥之中。
烏克蘭人原先指望俄羅斯人能幫動他們擺脫波蘭的殘酷統治,但結果卻落到了沙皇的手中。17世紀末,彼得大帝執政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烏克蘭 的控制。當時烏克蘭名義上仍然由哥薩克的統領治理,沙皇在統領身邊委派了2名莫斯科國的高級官吏,他們擁有否決權和同等的裁判權,從此,除 非有沙皇代表的副署,統領不能發佈任何決定 。此外,聖彼得堡還派了一 批人在烏克蘭嚴密監視所有被懷疑企圖同外國聯繫的烏克蘭官員。在烏克蘭的戰略要地還駐有大批沙皇軍隊以便撲滅任何叛亂的苗頭 。
彼得一世(1672-1725)
彼得一世(1672-1725)
17至19世紀,歐洲國家對東方土地的爭奪和俄羅斯帝國對西方土地的爭奪極為尖銳,而這種爭奪的中心地區就是波蘭和烏克蘭。18世紀中葉後,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執政,她在烏克蘭全面推行 “俄羅斯化”,為此任命了一個八人政務委員會。“俄羅斯化”的內容包括以俄語作為行政和教育的正式語言,並獎勵只用俄語出版書籍。她把中央烏克蘭劃分成為3個省,按1775年制訂的行省制度統治,烏克蘭被肢解掉了。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的歸屬問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她執政的34年中,俄國進行了兩次俄土戰爭,三次參與了瓜分波蘭。這對烏克蘭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不僅原來歸屬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烏克蘭第聶伯河右岸地區歸屬俄國,而且烏克蘭的南部地區:紮波羅熱、黑海北岸等地區也成了俄國的領土,烏克蘭全境歸屬俄國, 女皇最終完成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吞併過程。 從此,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的這條邊界線就成了俄羅斯帝國與歐洲國家的分界線,一個雙方和多方不顧死活要爭奪的地區。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
合併之初俄羅斯人看不起烏克蘭人,稱呼他們為“小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住的地方也連帶被稱為“小俄羅 斯”,官方的檔、民間的著述中都使用這個稱呼。17 世紀 和18 世紀時,在這裏建立的政權機構也稱為“小俄羅斯政府 衙門”和“小俄羅斯協議會”。影響所及,英國出版的歷史地圖中也出現了“Little Russia”字樣。
19世紀,當歐洲進入民族主義時代時,沙俄政府進一步打擊並摧毀了烏克蘭文化。19世紀60、70 年代,烏克蘭學 校被關閉,烏克蘭語被禁用,關於烏克蘭的任何書籍被禁止出版。烏克蘭的文化傳統、民族特徵逐漸淹沒在俄羅斯的文 化海洋之中。烏克蘭成為了俄國的糧食、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在被吞併前,烏克蘭的經濟和文化水準都高於俄羅斯。列寧曾引用過一則調查材料:1652年幾乎所有烏克蘭居民都識字,他們把俄羅斯人看作是粗鄙、缺乏教養的人。而到1897年,俄羅斯的烏克蘭人中已經有87%是文盲。烏克蘭的商業、工業、行政、法律等行業幾乎被俄羅斯人和其他族裔所壟斷。
04
到1914年一戰爆發,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屬於俄羅斯帝國,而以利沃夫為中心的西部加利西亞地區則是奧匈帝國的領土。值得一提的是,奧匈帝國控制下的這一地區,卻出現一定程度的文化復興。奧匈帝國鼓勵少數民族互相對抗,在烏克蘭農民與波蘭政治階層中保持平 衡,烏克蘭知識份子得以成長起來,並且奧地利教育部還在烏克蘭學校推廣現代的拼寫。因此,這裏的民族主義思潮也最為活躍。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俄軍中作戰的烏克蘭人先後多達350萬,在奧匈軍隊裏也有25萬烏克蘭人。分屬兩大陣營的烏克蘭同胞被迫兵戎相見。
大戰的結果是古老帝國走到了末路,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體的崩潰。4月份,基輔召開了烏克蘭中央拉達大會,中央拉達主席,著名烏克蘭歷史學家格魯雪夫斯基在聖索菲亞教堂廣場上向遊行隊伍發表了演說“烏克蘭人!千年的枷鎖已被打破,你們解放的時刻到了!”西蒙彼得留拉建立起“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並與剛建國的波蘭,在共同反蘇的基礎上達成軍事同盟。但這一次,烏克蘭仍然成為犧牲品,其西部被劃給了波蘭,而烏克蘭以獨立國家的名義與蘇維埃 俄羅斯、波蘭第二共和國簽訂協議。
1922年,烏克蘭成為蘇聯的首批4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後來,聯盟中央把俄羅斯族 已經居住了二百多年的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等地區劃入烏克蘭,原來被其他國家佔領的烏克蘭人聚居地區也被逐漸劃為烏克蘭的勢力範圍,就連原屬俄羅斯的克裏米亞地區也在後來被赫魯雪夫贈與了烏克蘭。烏克蘭的領土版圖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也進一步埋下了現代戰爭的隱患。
克裏米亞半島
克裏米亞半島
烏克蘭的領土版圖擴大,但其與俄羅斯的歷史恩怨並沒有得到很大改善。1922史達林提出把烏克蘭、白俄羅斯和高加索地區併入蘇維埃俄羅斯,同時允許它們保留高度自治。這個建議最初得到了列寧 的首肯,但列寧很快就改變了主意,要求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烏克蘭和俄羅斯將擁有名義上的平等地位。在列寧民族政策指導下,烏克蘭獲得了較大發展機會,但在列寧去世後,史達林對烏克蘭採取了如同沙俄政府一樣的政策,極力要將烏克蘭俄羅斯化。
烏克蘭人難以忘懷的兩次大悲劇都發生在史達林執政時期:1931-1933 年烏克蘭大饑荒以及1937-1938 年對烏克蘭知識份子和政治人士的大清洗。
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
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
這次饑荒在烏克蘭肆虐的情形,據流亡西方的俄政論作家米·格裏亞科夫1977年在柏林出版的《真實的歷史》一書記載,一位1932~1933年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工作的工程師回憶,他在南方鐵路工作時,站長讓他負責每天給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提供50節車皮搞專運,不得延誤。“我一下沒明白過來,什麼是專運,原來是運輸烏克蘭各城市餓死的人的屍體。……夜裏,車皮開來裝運,裝滿屍體的列車直達挖好溝的地方。在南方鐵路沿線有27個這種轉運點。哈爾科夫每天夜裏裝滿屍體的車皮達30節。在波爾塔瓦也不少,那裏屍體像鐵路枕木一樣堆成垛,沿鐵路線排開。”
之所以出現1932-1933年烏大饑荒,原因主要在於暴雨驟雨般的全盤集體化運動嚴重摧殘了農村生產力。從1930年1月起,全盤集體化運動以非常迅猛的勢頭在蘇聯全面鋪開。指標高,期限短,加之各地領導互相攀比,終至發展到以武力脅迫開展的程度。集體農莊管理委員要求農戶把所有的牛、80%的生豬、60%的羊歸公,且一律不給補貼。農民遂紛紛宰殺牲畜。僅1930年2~3月,全蘇就殺掉1400萬頭牛,三分之一的豬和四分之一的羊。全盤集體化不僅沒有帶來生產增長,反而使糧食生產急劇下降。
期間強制性、掠奪式的糧食徵購,導致農村糧食匱乏。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這直接導致對農村農民利益犧牲的“合法化”。工業不能以充足的廉價工業品反哺農村,政府定下的穀物收購價格又過低,導致農民種糧無利可圖。為擺脫困局,當局加快集體化步伐的同時,成立了糧食徵購委員會。各地征糧工作隊不僅征走人們的餘糧,甚至連口糧也被席捲罄盡,政府暴力奪糧隨處可見。這是造成1932~1933年饑荒的直接原因。
饑荒造成大量人員非正常死亡,蘇聯當局一直對此諱莫如深,把提及饑荒的消息稱為“破壞活動”,予以嚴懲。史達林對各地饑荒報告置若罔聞,拒絕在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饑荒問題。
當時,敢說沒有糧食,敢向史達林本人直言農村農民不滿和反抗的實際情況,並要求停止這種暴力徵購、給自己的家鄉增撥救濟糧的人屈指可數,《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幾乎是唯一的人。史達林對此甚為煩惱,但又不想因得罪這位名人,暴露了在烏克蘭和頓河地區徵購糧食的真實情況,因而想出了安撫之計。1933年4月23日,他給莫洛托夫指示:“我認為,應當完全滿足肖洛霍夫的請求,即給維申斯克人追加8萬普特,給上頓河人――4萬普特。這件事看來已經弄得‘全民’皆知,在那些地方發生了種種胡作非為事件之後,我們必須在政治上挽回影響。多給四五萬普特對我們來說無所謂,可對這兩個地區的居民來說,眼下卻有決定性作用。”
但是,蘇聯政府一直對1932―1933年的嚴守秘密,一直繼續執行糧食徵購高指標、高限額的政策,並且對徵購到高指標糧食喜形於色。1935年9月4日,卡岡諾維奇對於自己在烏克蘭等地的征糧成果興奮不已,1935年9月4日,他在致負責北高加索徵購糧食的奧爾忠尼啟則的信中透露出了這種喜悅:“今年糧食徵購進展情況――這是我們空前的、非常驚人的勝利,這是史達林主義的勝利。我們已經徵購10億普特糧食,再加上3.7億普特的去年的餘糧。烏克蘭已結束了徵購,一些邊疆區也結束了徵購。”
關於1932―1933年大災荒中,烏克蘭餓死人的數字多年來都有爭論。現在大批檔案解密後,似乎得到了一個大家大體同意的數字:在烏克蘭,1932年餓死14.4萬人,1933年餓死323.8萬人。
這種人為造成的災難自然加劇了烏克蘭人的民族仇恨 情緒。這一時期,烏克蘭民族主義意識已經非常高漲,出現了許多民族主義組織和勢力。二戰期間,烏克蘭極端民族主 義者斯捷潘班德拉甚至通過與納粹德國合作來追求國家獨立。而一些民族主義力量則組建起“烏克蘭反抗軍”,不僅 打擊德軍,同時也跟蘇軍、親蘇遊擊隊作戰。這些武裝力量零星戰鬥直到1950年代。二戰結束後,蘇聯對15個協助過 德軍的少數民族執行“全民流放”,其中烏克蘭20萬民族主義者被流放。
05
1991年“8·19事件”後第三天的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國家獨立宣言,正式宣佈脫離蘇聯。1991年12月,烏克蘭舉行全民公投時,支持獨立的總 得票率為90%,其中西部和中部得票率明顯高於東部和南部,克裏米亞只有54%的人願意脫離蘇聯。
獨立之後,生活在烏克蘭東南部的俄羅斯族對俄羅斯感情深厚,很少把自己當作烏克蘭人,把烏克蘭當作自己的祖國,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烏克蘭的凝聚力。而中西部地區則出現了大批主張民族主義的政黨,他們強烈的反俄訴求,加劇了烏克蘭內部的分裂。烏克蘭的政治家們常常懷有一種強烈的民族主義焦慮感,迫切地想要建立各種有別於俄羅斯的機制和認同。
獨立後,民間紀念大饑荒的活動漸漸多起來,但官方一直與之保持距離。直到2002年烏議會通過《實行紀念1932~1933年大饑荒死難者議會聽證會》的決議。2003,烏議會發出向人民呼籲書,宣佈大饑荒是史達林當局有意識製造,並將其定性為“種族滅絕事件”。同年9月,時任總統庫奇馬在58屆聯合國大會上呼籲譴責大饑荒事件這一“種族滅絕行為”。
為了發展經濟,彰顯民族獨立性,烏克蘭一度向西方看齊。烏克蘭的政壇也成為了親俄派和親西方派鬥爭的舞臺。起初烏克蘭政治家有意識地與俄羅斯逐漸拉開距離,要向自己和 世人證明,烏克蘭不是俄羅斯。
在獨聯體事務中,烏克蘭總是充當反對派角色,不參加獨聯體國家安全體系,對簽訂建立獨聯體經濟委員會的檔一拖 再拖,並聯合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在雙重國籍問題上反對俄羅斯,阻止獨聯體國家形成密切的政治經濟合作關係,以此來擺脫俄羅斯的影響。
另一方面,烏克蘭向美國和北約積極靠近,先後與美國簽署《烏美合作、友誼和夥伴原則憲章》,與北約簽訂 《特殊關係憲章》。協議規定在烏克蘭認為其領土完整、政 治獨立和安全受到威脅時,可立即與北約磋商。在這種背景 下,基輔再次對莫斯科採取抵制立場,並牽頭在獨聯體內組建具有離心傾向的“古阿姆集團”。
但美國也不是一個完全可靠的合作者。1991年東歐劇變期間,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承諾向蘇聯提供10億美元援助,並在基輔演講中力挺戈爾巴喬夫,反對烏克蘭獨立。老布希的態度與一戰後美國的態度頗為相似,美國選擇支持波蘭,卻冷遇烏克蘭獨立運動。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烏克蘭 代表團團長阿諾德馬喬林曾說過,美國人“對烏克蘭的瞭解和一般歐洲人對無數非洲部落一樣貧乏”。因此當老布希的汽車在1991年駛過基輔街頭時,有民眾揮舞著美國國旗表示歡迎,也有人打出標語:“布希先生,十億美元給蘇聯,奴隸制度給烏克蘭”。
06
烏克蘭獨立後,新的俄羅斯聯邦所遭受的損失是巨大的。俄羅斯失去了歐洲土地上最肥沃的黑土地產糧區,失去了蘇聯幾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所建造起來的工業基地、國防重鎮和戰略要衝地帶。俄羅斯議會於1992年5月21日單方面通過了關於廢除1954年2月將克裏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3年7月9日又通過關於收回克裏米亞的重要海軍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
2014年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危機召開會議
2014年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危機召開會議
布熱津斯基的那句名言,“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只是個亞洲帝國”,也戳中了普京的痛點。2008年,在布加勒斯特的北約峰會上,普京說了這麼一番話:“烏克蘭——這是個歷史誤會,是一個建立在俄國土地上的國家。”四年之後的2022年,普京強調:“烏克蘭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鄰國。它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俄羅斯帝國的記憶未消,帝國心態起而複生。
2014月16日,克裏米亞歸屬公投,97%的人贊成脫烏入俄,隨後克裏米亞宣佈成為一個獨立和主權國家,加入俄羅斯聯邦。同時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出現了兩個由分離主義武裝控制的獨立政治實體——“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NR)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NR)。
從2014年開始至今,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衝突已經持續了八年。雖然各方就停火達成了兩份《明斯克協議》,但由於對協議內容解讀存在分歧,協議並未完全執行。
從2014年開始至今,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衝突已經持續了八年。雖然各方就停火達成了兩份《明斯克協議》,但由於對協議內容解讀存在分歧,協議並未完全執行。
對於烏克蘭來說,夾在歐洲與俄羅斯兩架大馬車之間,最佳的選擇就是保持中立,強化自身政治的透明度和本國經濟的復蘇。但悲劇也在於此,身處歐盟、北約、獨聯體、俄羅斯彼此角逐的四戰之地,對獨立自主有著強烈的渴望,卻又始終難以完全擺脫歷史的羈絆。
亨廷頓在《文明衝突論》裏說,西方文明和正教文明的分界線穿過烏克蘭:以東民眾傳統上信東正教,屬於以俄羅斯為首的東正教文明圈;以西民眾傳統上信天主教或新教,屬於以北美、西歐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圈。文明圈交界之處,常是政治衝突高發地區。就像地質板塊交界處,往往為地震活躍帶。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