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第十四品釋解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2008/03/25 08:08:50瀏覽1694|回應0|推薦49
金剛經第十四品釋解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佛乘宗第三代法傳人 李善單 導師

金剛經三十二品三十二幅畫作,
因佛法而生。
以線條與色彩詮釋金剛經精義,
同證觀者的自性。
以何觀?如是觀。


題名:金剛經第14品—離相寂滅

年代:2006
素材:油彩‧畫布
尺寸:120x162cm (120F)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以須菩提來講,他對這個經了解之後(深解義趣),他為什麼要哭,他為什麼不起大歡心、不大笑呢?為什麼涕淚悲泣呢?為什麼?

會涕淚悲泣是因為起懺悔心,對往昔無始劫來自己在身、語、意上所造之業非常的感觸;因為現在尋到本體,所以他這個時候是「心明心見性」的時候,甚至有點接觸到法明心見性的時候。

一個眾生的深自覺悟在那裡呢?「弟子某某某,無始劫來,因貪、嗔、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今深自覺悟。」這個「深自覺悟」從那裡出來呢?事實上是從十無量心裡面的法忍心,來做這個深自覺悟,所以才能做到「罪性本空」。

在圓修十度來講是忍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等等,忍辱就是法忍心。在身而言,以自身能承受十方眾生之所苦發此大願,以自身願受,藉由這個修行法,這個心願可以消掉自身的業!這就是運用德大。在十大來講就是德大,在十度來講就是忍辱,在十無量心來講叫做法忍。身、語、意業能夠做到深自覺悟、清淨,是因為德大,利用德大的修法產生作用而改變掉。在「語」上面而言,就是無諍,所以我們前面講過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是無諍三昧最為第一,在「意」上面就是統一和協。

身、語、意業藉由法忍心或十度裡面忍辱、或十大的德大,將身、語、意三業清淨。你再把這個觀念放到更大──任何一個宗派弘法之能夠成功,任何一個宗教不管他有多少法,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所有的宗教、宗派能夠成功,是因以德領眾,而不僅以智服人。不因為你有什麼法,你法了不起沒有用,德要具備,德大最重要。釋迦牟尼佛一開始弘法,都在做德。所以釋迦牟尼佛整個弘法過程,我們可以學到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要把佛乘宗發揚光大,也必須要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今天我們看一個例子,証嚴法師就是一個德,慈濟就有五百萬人跟著她做,這個就是她了不起。

釋迦牟尼佛要講的是佛性,這個在金剛經後面會討論到。佛性究竟圓滿是上品華嚴,當時他講中品華嚴的佛性時,眾生都聽不懂,於是隨順眾生講苦集滅道。這「苦集滅道」跟佛教幾乎沒有關係,這小乘的苦集滅道跟佛教的精神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一開始講,眾生一直苦、煩惱,沒有意義。苦集滅道之前先講華嚴廿一天──華嚴時,苦集滅道是阿含時,於是慢慢講入方等時,方等時的觀念慢慢提到一點大乘,之後講般若──般若時,就是現在金剛經範圍,方等時就是維摩詰之範圍,最後再講到法華涅槃。

那麼在講般若時,開始把佛性提出來,但是又告訴你他提的這個佛性,不是佛性,所以才是真正的佛性。從這地方,釋迦牟尼佛開始講佛性,但是還是在講佛性的表面意義;一直講到「常樂我淨」,才是真正在講佛性的本質深義。講下品華嚴的上品講到這裡才開始講出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弘法除最後八年之外,前面四十一年都是方便度,前面四十一年弘這些法都是不得不因緣眾生根器而說。他為何要這樣子講?他忍辱啊!他法忍、他行德大,他有這麼好這麼大的法,他大可直接跟你講這個,沒有人聽得懂。聽不懂是眾生自己愚鈍,不關我的事,我講我的,你要來,就跟我學,若只以智來服人就變這個樣子。以德來服人整個觀念就轉了,眾生的因緣是什麼,好,我就跟他講什麼,於是他跳開中品華嚴從小乘開始。

小乘的創立根本就是依娑婆世界的眾生而創立的,你在地獄道,天人道講小乘是沒有用的,地獄道本來就是苦集,沒有滅的機會,滅就要自己消完業了,所以小乘在地獄道沒辦法講。在天人道他一切快樂得很,講小乘也講不起來,所以小乘根本是為娑婆眾生而講出來的。它在佛教上不存在重大的價值。但釋迦牟尼佛他忍受眾生的無明、愚鈍,他法忍,因為佛乘大法沒辦法講。他行德大,於是他因緣眾生而說,他統一和協。跟眾生做統一──好,眾生是什麼根基?和協──不跟眾生對立。他就是這樣子來傳法。從這個傳法進入到方等時以後,再拿大乘的觀念來破小乘的觀念。大乘來破小乘的觀念是要破「空」跟「假」!空、假是小乘所有的觀念,他就提出一個「有」,那麼這個「有」到底是什麼?於是變成一個名相,佛教變成一個名相的存在,一個非常虛無的東西,於是這個東西必須要再把它──不向外追求,於是進入菩薩乘。這個名相的成立在於德,你把德做到具足了,這個名相就會轉成「實有」的顯現。但德大到後來又偏廢了,變成德大的相大去了,成了德的表相;於是這個德的表相又要再把他破掉,就變成佛性裡面的實相,這個才是真正的德大!我們在金剛經裡面會看到這個脈絡,因為金剛經是從般若時的最後要跨到法華涅槃時的觀念,所以他這裡事實上一直在破般若部。

各位要謹記這點,你能夠把佛乘大法宏揚於整個世界乃至整個法界,是因為你能做到統一和協、自由自在永恆,這就是德大。除了這個之外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宏揚!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真正能應和於所有的眾生來做,只有德大,剩下任何一個方法都沒有辦法宏揚,這個千萬要記住。

他說:「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須菩提這時了解到,金剛經所講的是講一個空中妙有的觀念,他既然了解是空中妙有的觀念,就對無始以來所做的種種惡業覺得非常懺悔,為什麼?因為佛性本來不染,一切光明圓滿,既然一切光明圓滿,你這個妙有把他弄錯了,弄到業去了。佛性本來是空,可以產生一切妙有,涅槃與業力與輪迴,煩惱與菩提都可以從這個佛性所變出來。無始來他做錯了,他這個佛性不會妥善去用,結果造了很多的業,所以他的涕淚悲泣就是對自己誤用佛性把他偏用、逆用了,而覺得非常的懺悔慚愧。因為他已了解佛性空中妙有,而且能創造「任何」,他為何不做「好」?問題是眾生在無明之中時常做「惡」。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就是讓我証到大神通──慧眼代表大神通,就算我証到大神通,我在心法上、法性上面的悟,都還沒辦法跟這部經典裡面所講的佛性本義、佛乘本義,都沒辦法悟到這麼深。那麼他這個神通就是「事明心見性」。

我們知道明心見性分成三種:一種心明心見性;一個事明心見性;一個法明心見性。他已經有事明心見性,有很高的神通力,但是在心法、在法性上面的體驗實証,一直聽到金剛經這裡,他才確確實實的心明心見性打開。心明心見性、事明心見性再圓融的過程就是進入法明心見性。所以他說: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我從以前至現在所有的神通成就,沒有辦法把它看清楚,沒辦法把它實証出來,沒法了解。一直到今天聽你釋迦牟尼佛所說,我才心有所感,所謂覺受証解。這裡也是代表他以前沒有進入法性,入了法性就會明瞭。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若有人聽到金剛經,了解到佛乘大法裡面對於佛性一切具足深刻了解。「信心清淨」信心,完全了解沒有疑惑;「清淨」無一絲雜念。就是我們說的「百分之百信任大自在王佛」,「百分之百的信任自己的佛性」,就是百分之百皈依自性」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對於金剛經裡面的佛乘大法了解了,而能夠百分之百的皈依於自性,「則生實相」這個實相的佛性就自然而然的顯現。「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即可証道出法身。

從信開始,住於自性佛位,則生實相,你的佛性就顯現來取代一切世俗心;之後隨緣保任,「空不空解脫三昧」不斷修下去,到最後出法身,這裡面所說的是四個階段。「得聞是經」累世有這個福慧能聽佛乘大法;「信心清淨」能無任何疑惑的對於自己佛性百分之百信任;「則生實相」皈依自性,佛性自然而然顯現,住自性佛位中;「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那個人將會証法身証道,就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他說這個實相是什麼?不是任何的形像、言詞所能表達的。「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所以說「佛性」就是「實相」的意思,除佛性外一切都是變異的假象。這個實相是怎樣呢?沒有任何的相──法身無形,可變萬相。佛性是空中不空、空中妙有,所以沒有任何一個相,一個言詞來形容它的。「是實相者」──佛性這個實相,不是任何的相,非以任何的相足以形容、足以說明。「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所以說這個才是佛性,這個佛性具足一切本體的實相,佛性就是實相的意思!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他說修到這個程度,已經開始住於自性佛位,已經入於法了;我自己沒有困難沒有問題,我此後的修行一點問題都沒有,直至成佛,永不退轉。入法性以後就是這樣。不會退轉,他這裡給你做一個印証,在修行菩提大道之上,不會是偏路,也不會走小乘、大乘、菩薩乘,不會退轉,一定是佛乘大道之路。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來世眾生,有人能夠在金剛經回了解到佛乘大法的話,而且深信不疑如是照實修行,如實能入的話,那這個人一定依佛乘大法可以得証道。

「何以故」為什麼?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皈依自性以後,你的佛性慢慢的自然顯現具足的一切修行是怎樣的次第?眾生一開始修行是從福慧因緣而起。這個福慧因緣跟你的成就並沒有很大的關係,福慧因緣是你的「過去世」,你有這個因緣能夠得聞佛乘大法;再來一開始修佛乘大法以後的決定都是「現在世」在決定。你開始修行從福慧因緣開始,一開始就會有很多的「法震」,法震通過後就變成「法証」。於是你不斷的修下來,會遇到很多的關卡及過程,這是相似法身一、二、三級之過程,之後再過來就是法性,住於法性之中。住了法性之後,再依這個法性,你這幾個階段慢慢的具足一切大神通力初出法身,然後把初地証圓了叫圓証法身。

在現世中,你的世俗心遠大於你的十無量心──即修道心。這時需要很大的定力來突破它,你的定力超越過來以後,在相似法身時,你的世俗心跟你的十無量心是相等的,超過相似法身第二級之後,慢慢的你的十無量心就大一點,大於你的世俗心。到了入法性後,你的十無量心已遠遠大於你的世俗心,愈往下走,十無量心愈是取代一切。到最後怎麼初出法身?是因為你已經沒有世俗心了,你的十無量心取代一切!所以修行是戒定慧與貪嗔癡,在未証法性之前相互圓融。即十無量心這個「法」與在「相」裡面世俗心,彼此看誰的影響力在思惟中比較大。

你如果能夠住於法性,你的十無量心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你的世俗心;一個十無量心超過世俗心的人,就無我、人、眾生這三者,那壽者的突破就是再往下一直修,修到時空統一。

「所以者何」他就再一次的把說明再說明。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他說為什麼呢?前面告訴你能夠對於佛乘大法有所了解的,而且能百分之百的信任大自在王佛,百分之百的對自己的自性佛位完全沒有疑惑,知道他的存在,知道他具足一切,爾後你皈依自性以後,你對我、人、眾生、壽者的差別相就消失掉了。因為你在自性裡面慢慢做到一合相。你既然在一合相裡面,自己的存在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我了,因為這個我是代表整個法界。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乃至於眾生、一切時空三世的存在,他們的存在都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獨的存在,而是一合相的存在。

「即是非相」是指一合相。前面我、人、眾生、壽者相是指獨立相、差別相。

這個情況是這樣子:你的修行在前面的階段,當你的修行還沒入法性,在相似法身第二級之前,都還有差別相存在;從相似法身第二級之後,差別就慢慢的沒有了。在這之前你所謂的「一合相」事實上是藉由理、法上的了解去做一合相。但是你相似法身最高級通過,穿越証入法性裡面的一合相,是不藉理、不藉法,本自具足,本來如此。這個差別很大!這時你深悟明瞭從頭到尾本來就是這樣!這時候的「認定」,你根本沒有想到一個理一個法來告訴你自己:我要在一合相。你在這個層次時,你就是在一合相!所以,根本一切的所謂我、人、眾生、壽者,本來就不存在。在法性裡不存在!這一切都是在一個根本本體的我裡面在一合相。既然這一切在本體的我裡面是一個一合相時,你提出一個我相來,變成一個可笑的問題。這個我相也就是代表整個法界;任何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法界,任何一個都是一即無量。既然都是一即無量,任何一個就是整個法界的一切,有什麼好提的?你已經分割不了!你之所以能夠分割的原因,是因為有對立相;所有的都在一合相裡面,沒有什麼可分割的。因為所分割出來任何這一個就是整個的意思,那無可分割了。是以我、人、眾生、壽者相上面加一個「無」呀!沒有啊!我、人、眾生、壽者相不可分割,所以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就是一合相。為什麼?因為我、人、眾生、壽者不可分割,不可分割就是一合相,你拿任何一個出來的時候就是等於把全體都拿出來了,既然是這樣子分割不開,所以都是「非相」。這個相就是對立,非相就是沒有對立,就是一合相。

所以說:「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人、眾生、壽者都不是在對立相都是在一合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你離開一切所有的對立,也就是一切都在一合相裡。「則名諸佛」諸佛就是法性、佛性的意思,跟整個法界的一切都在一合相裡面,這個就是佛性。

先從中間那一段開始講,第一波羅蜜等下再講。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歌利王是惡生的意思,非常殘暴的意思。這裡面有個非常好笑的公案:釋迦牟尼佛是個修道人,在山洞裡面修菩薩乘,歌利王率領好幾百個妃子一起到那個山去玩,結果妃子大部份都是信佛的,一開始先有一、二人跪在他前面聽他說法,到後來大家都跑去聽釋迦牟尼佛說法。歌利王找不到他的妃子就很生氣,歌利王不信佛,說:「你們佛教講的布施,你可否做得到?」釋迦牟尼佛說:「可以。」「那你可否把手指頭布施給我?」於是釋尊把手指頭伸出來,讓歌利王把手指鋸一截。歌利王問釋迦牟尼佛:「你會生氣嗎?」釋迦牟尼佛說:「不會。」他說:「我不信。」於是把釋尊十根手指頭都鋸下來。再問:「你會不會生氣?」他說:「不會。」再把他兩個手腕鋸下來,再問:「你會不會生氣?」他說:「不會。」再把他小手臂、大手臂都解下來,解成幾十塊,於是再從腳分解,腳指頭一個一個鋸下來,鋸完鋸腳腕、腳腕鋸完鋸小腿、小腿鋸完鋸大腿,釋迦牟尼佛只剩下一個頭跟身體在那裡,然後他的手跟腳就擺在四處。然後歌利王問釋尊:「你會不會生氣?」釋迦牟尼佛回答:「我不會生氣。」「你如何証明?」釋迦牟尼佛說:「若我有一絲生氣我身體就不會復原。」給果他的身體全部復原!歌利王大為嘆服,後來也拜他為師。但釋迦牟尼佛說你慘了,因為你太殘暴了,我現在還是菩薩,我沒法度你,等到以後我成佛後,我第一個度的人是你。於是那個人後來就投胎叫喬陳如,成為釋迦牟尼佛這世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佛實現了他的諾言。

我問你,如果說人家拿金剛經,問說:你修行人怎麼証明你修行沒有貪、嗔、癡?我開始一節一節割你,如果真的沒有,他一定會回復的,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的:諸佛可以証明我沒有,所以他又回復了。那人家要你証明,你的手要不要伸出去?為什麼?第一、釋迦牟尼佛在歌利王那時候不在地球上,他那個星球的人被割沒關係,不會死,只是那星球的人沒有能力回復。第二、釋迦牟尼佛那時已修菩薩境界應該已經修到三地以上,所以用神通一變就變回來了,証明忍辱很困難。

佛教有二大故事,都是舍利弗的故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跟文殊是有過一樣事蹟。文殊下地獄無量次,為什麼會變成諸佛之母?因為他謗大乘罵三字經到最後成佛的。他無量世前修小乘,在他世界裡面第一,有個修行者講大乘,他不服氣辯了七天七夜辯輸了,於是破口大罵。一罵,地獄打開就掉下去了,經過無量劫才出世。但是他一跑出來,因他以前修過小乘修得最好,所以出來以後會遇到佛在說法,又因為他謗大乘所以他一定聽不懂。這世死掉又下地獄無量苦,就這樣來來回回無量世,以後他有天聽懂了,就成諸佛之母。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就是從這裡來。

告訴你們,每個人修行上一定有自己的十無量心之本心,及自己的習氣心。每一個人十無量心一定有一兩個心,是自己累世已經修過的;同樣的他會有一兩個心是自己的習氣,是最難修的,最難克服的。一定都會有的,你自己檢驗一下十無量心,你會發覺其中有一兩個人特別容易修,有一兩個心特別的難。一般而言,累世修行跟文殊、跟智慧有關的,都很容易生氣,脾氣都很暴躁,個性都很強。

所以你看舍利弗,他在過去世也是修小乘,有人試驗他說:「你學佛,你布施我左眼好不好?」他說:「好,那你把左眼挖下來。」他真的把左眼挖下來,那人把左眼踩碎。踩碎後要右眼!舍利弗當場氣得發火,當場大怒之下認為眾生難度,眾生都該死。於是舍利弗當場死掉,他的靈識就化身為大蟒蛇,大蟒蛇遇到人就咬非常毒,好多人都被它咬死,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他作忍辱仙人時的故事。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沒列,但當時有在講這些故事,那為何會提到呢?是因為舍利弗後來經過好幾世後就做釋迦牟尼佛第一大弟子,舍利弗是羅侯羅的傳法師──羅侯羅即釋迦牟尼佛的兒子。自己的兒子最難教!有天羅侯羅找不到舍利弗就問他爸爸,我那傳法師到那裡去呢?釋尊回說「食不淨飯去」!(因為他不會淨食三昧法)後來舍利弗回來,羅侯羅跟他講,他氣得不得了,就把他腸胃裡東西全部吐掉,發誓從此以後就算皇帝老子請我吃飯我都不去。後來他比釋迦牟尼佛早死一年。他本來是釋迦牟尼佛要傳法的人,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也是很感慨他這麼早死掉,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提早涅槃。釋迦牟尼佛本來應該可以再活八年講中品及上品華嚴,以後可能會在典籍裡找到証明,說釋迦牟尼佛本來想要活到八十九歲,但是提早八年過世。因為他的最後八年講到法華涅槃的時候,本來法華講完不應該跳涅槃,中間應該講中品華嚴;他提早了八年,就是因為舍利弗提早涅槃。於是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舍利弗已修到大阿羅漢為何會那麼生氣?釋迦牟尼佛說,就是好幾世前,發生過眼睛挖出來之事。釋迦牟尼佛講的跟佛乘宗很接近,他說:就算你修到大阿羅漢,你的業力清淨,但是習氣未斷。佛乘宗怎麼講?宗師告訴我,他說一個人的習性要斷要到初地菩薩圓証了,修二地時習氣才斷!但我認為可能是他老人家在鼓勵我們,給我們一點希望。我認為要到法身取代肉身的這種成就──三地菩薩時,習氣才能斷掉。因為按釋迦牟尼佛所說,分段生死,整個都沒有了是到三地菩薩,肉身法身合一,整個都沒有了就是你的習氣都清淨掉,就是法身取代你的肉身。所以應該到三地!佛乘宗比較寬鬆的講法是說,把初地証圓;但以整個經典以及我對佛乘大法的認知,應該是要到三地菩薩肉身法身合一,法身取代肉身,這時候才不可能有習氣。所以釋尊講到忍辱之難!忍辱是三地菩薩。圓修十度:布施是初地、持戒是二地、忍辱是三地、精進是四地、禪定是五地、智慧是六地、方便是七地、願度是八地、力度是九地、智度是十地,所以忍辱是三地,這個完整把它修起來,習氣把它斷光應該是在三地的時候。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他說是這樣子,沒有錯的,等於給他授記印証。剛剛他講的那段心法,那段心得是對的。「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人甚為希有。」

如果有人聽說金剛經裡面的佛乘大法,不會有任何的疑惑,這個人就是在累劫以來已經種下很深的因緣,足以成為上根利器、佛門龍象。就如同我們告訴人家,持誦一聲九字禪有多大功德! 大自在王佛聽都沒聽過,很多老佛教徒就會疑惑猜想 大自在王佛是什麼?是你們創造的嗎?九字禪真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力嗎?有人驚、怖、畏都來了。所以事實上金剛經遇到的情況跟我們遇到的情況一樣!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之前沒有講到四句偈可以比!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布施還要大,大家很難接受。同樣的你告訴人家持誦九字禪比所有佛號的威德力還要大,人家一樣很難接受。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心情,在教人家唸九字禪時,你應該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因為眾生厚古薄今,釋迦牟尼佛說的比較對,釋迦牟尼佛沒說總是怪怪的,所以佛乘大法是比較辛苦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講佛乘大法也是很辛苦。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可以講是「布施波羅蜜」。但布施波羅蜜層次講的是「名相」,而釋尊真正講第一波羅蜜是講「佛性」。「第一」就是佛性的意思!他說,在佛性裡面來講,佛性的第一義諦最根本的,並不是表面上這些文字的東西;而應是超越這些文字以一切實証來印証,這才是真正的佛性的不可思議。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達彼岸,實証成就。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我今天住於我的自性佛位,依我的佛性來講佛性的根本。講「佛性根本」的文字,絕對不能代表這個佛性;而是你經過確確實實的實証,相應皈依自性以後,你就會了解到我所說的是對的。我今天在講佛性這個東西,你未實証以前,講這些東西都是概念、指標,而當你實証進去以後,講的這個又變成是真實的至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再來講到忍辱仙人,他說這個忍辱,這個法忍、德大;事實上他是修出這個身、語、意的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他說,要修出你的成就,你要修到菩薩,你在心理及生理應做到什麼?在心理上應離一切相,就是跟任何相的對立相要離開,做到一合相。要在一合相裡面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心,也就是你一切修行都為十方眾生而修,都是跟十方眾生一起修,都在這個「體大」裡面。這是我們第一堂課告訴各位的,修行是為眾生而修!就是這句話。「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統攝起來就是我們講的,修行是為十方眾生而修。所以在心理上、在體大上就是要設定在這裡;我們說修行為自己越修越小,最後成小毛毛蟲。修行為十方眾生而修,愈修愈大,最後究竟涅槃終究成佛。那麼在生理上應怎麼樣呢?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生理上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變化不應該去執著。「生心」就是執著。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產生的變化,不要有法執;氣動就氣動,境界過去就過去,光明眼看到種種善根發相不理它,過去就看到更深的層次。問傳法師,知道了以後再不理它;或聞到什麼味道,問問傳法師,知道了就好,不要一天到晚想要聞,就是你在生理上的色、聲、香、味、觸、法都「不生心」,故在生理上才能不限制自己的成就。

「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應該要生起來是什麼心?是能夠捨離掉一切障礙,一切法執的這個心!能夠捨離就是精進,能精進就是圓覺。所以「無所住心」就是捨離心,往下就轉換到精進心、圓覺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你心只要有任何一點點執著都是錯,都是障礙,都是不精進。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在佛乘大法裡面教導眾生成為菩薩,就是告訴他不要執著於任何的身心上面的變化與成就。以及對於外法界所行的一切德大,這個相也不應該執著。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一個修行成就者應該跟整個法界眾生、菩薩,跟十方三世眾生做一合相。在平等、本體、一合相裡面來做布施,這樣才是菩薩布施!所以也跟各位提過:體大、一合相、平等、圓覺四者是同一的。你修行為十方眾生而修,內法界清淨就是外法界清淨,住自性佛位普度眾生,這些統稱起來意思即「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從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在印証各位從初、中、高級班到現在所上的課,與佛乘宗大緣精舍所講的佛乘大法完全吻合。而佛乘大法的觀念,釋迦牟尼佛快到圓寂時才講的。以佛乘宗的因緣在講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一生本來是要講佛性、講自性佛位,他必須耗了四十一年,在最後八年才有機會講。佛乘宗從你開始的第一天就講佛性,一直講到你相似法身、法明心見性、証道,從第一天講的跟最後一天講的一模一樣。佛乘宗的第一堂課告訴你的九字禪,到你成佛的時候還是告訴你這個;剩下所有的功課全部在解釋,用各個角度、方向、身心上面的種方式來加強說明,讓你次第在身、心上面愈來愈明瞭。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想這這樣,只是受當時環境背景影響。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人甚為希有。」簡單一點講,如果今天無論你是不是一個修行人或是一個佛法者,能夠聽到佛乘大法、空中妙有、空有一如的道理,不會覺得懷疑、驚訝、害怕、不信,這種人是非常非常之難得的。不僅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時代是這個樣子,我們現代的人跟他講佛乘大法、上品華嚴還是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相信。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以六度波羅蜜來講的話,第一波羅蜜是布施之意,但這裡所說的並不是指布施的意思。「如來」指佛性,在佛性來講第一波羅蜜的意思:就是最上的修持法門;就是「即非第一波羅蜜」:就是沒有任何的法,諸法空相。到了諸法空相、空不空如來藏,一切不可思議的法,都在這裡面!這個才是真正的最無上的修行法。

說說「心經」。昨天上心經就告訴他們,「諸法空相」的意思。「諸法」就是所有法一切法,「空相」就是空與相同時存在。真正的精義並不是指所有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一個表相。諸法空相的意思:一法生萬法起,所有的法同時具備存在與不存在;既然同時具備存在與不存在,一切「正」「反」所有的法在法性而言,他是一合相。既然如此,他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存在,所以沒有生;不存在,所以也沒有滅。

同樣的,這裡講的「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在佛性、法性來講,最無上的修法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法的存在,到了這種層次,完全由你的佛性來取代一切,這才是最高最高成就。諸法空相時,沒有任何法時,就是你的佛性來決定你一切言語行止。你的行、住、坐、臥,一切準則等等,都在自性佛位之中,這個就是最高的時候,也就是諸法空相的本義,並非什麼法都沒有。所以他緊接著講下一段我們講過的故事──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各位不要去試,不要愚痴的想說為了証明我沒有憤怒。當年釋迦牟尼佛所在的星球身體可以被割的,我們地球人身體不可以被割的。也不要想說我百分之百的信任 大自在王佛,所以我為祂弘法,祂一定不會讓我死掉。於是從十三樓跳下來,我保証你死掉!為什麼?因為你違反十無量心,覺悟無常要正常用。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來就是法性、佛性。在法性、在佛性、在十大一如裡面所現的一切的相,「即是非相」都是有本體的存在。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否定相!所有相的存在,在時空統一都是永恆的存在;所以說在十大一如、在佛性、法性來說,一切相大的顯現,都是與體合而為一的。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所有六道內眾生乃至十法界一切眾生的差別,事實上是合之為一佛心、佛性,根本本體都在常寂光淨土中,都在 大自在王佛的淨土中,根本沒有脫離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一切諸相是什麼?你把「一切」、「諸相」拆開來看時,變成差別相;但你把「一切」涵蓋在「一切諸相」上面一起來看這四個字時叫一合相──所有的相都圓融在裡面。

「如來說」就是以佛性而言。這個一合相,佛性是體大、本體,體大就是一合相。所以這個一合相並不是只有相的表面,而是含有他精神層面的存在,一切相的存在都有這個本體的存在。所以六道內眾生你絕對不能認為他沒有佛性,也不能說他們不是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時空統一,未來就是現在。在唯一佛乘(三)會有一句話「眾生為未來佛,不是別人的理,是你的心。」這觀念要搞清楚,很重要。現在我們都把還沒成佛的眾生都當作是未來佛,佛經上這麼說、釋迦牟尼佛這麼說、佛乘宗這麼說。這是一個理:人家都是未來佛。好,我先相信他,錯了!「眾生為未來佛」這句話成不成立,跟釋迦牟尼佛有無講這句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句話成不成立在於你的心!你的心真的是這麼想,眾生就是未來佛;若你的心不是這麼想他就不是。因為,理對你而言一點用處都沒有,那是個文字理,你的修行、你的實証、你的心沒有來配合這句話時,永遠只是單調單純之理,對你而言並無意義,謹記這點。

眾生為未來佛並不是佛的理,而是你的心,這才是實証的路,這非常重要。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事實上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反反覆覆。說法者可以方便說導引眾生而不負因果,到底他是不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呢?那你要了解到說法者住「本體」用「理大」的一個法。

一切法是一個體,從本體衍生出智,衍生理。修行住於法性、佛性之後,他產五智慧而說出這個理來。他為何會對這樣的眾生說出這樣的理來呢?這個叫做因緣!所以「智」是因「因緣」而用,而顯現不同的「理法」。那麼不同因緣而用的意思,就是「相」的意思。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一開始講小乘,後來說小乘是錯的;講大乘,大乘又錯了;講菩薩乘,又錯了,講佛乘。最後「唯一佛乘」!金剛經是介於大乘、菩薩乘之間講的經典,他這個時候說他都不說謊,到最後講說這個都是錯的。那麼他老人家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到底是不是呢?

釋迦牟尼佛住於本體中,他的智慧,因眾生不同的根器,不同的相,而顯現出不同的理來;他的體進入智,智因這個相,就顯出這個理。這個過程是一個「事」!因緣就是事大,釋迦牟尼佛完成了這前面整個階段,就差一個東西沒有浮現出來,這個沒有浮現出來的就是「德」!他一生說法有、無德,這要你考慮的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度眾生,到底有德無德,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如果有功德念你就不是菩薩,你沒有功德念就沒有德,他因緣眾生說法到底有沒有德?唯一佛乘(三)裡面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諸佛菩薩最懂。」所以他幫助眾生他非常性樂,不會懈怠、厭倦、停止,因為他實在太了解助人為快樂之本。

人類幫助別人時,不一定真正了解到助人為快樂之本。諸佛菩薩是歡喜快樂來做這件事情,他的歡喜快樂就是他的德。他所做的一切根本沒有為眾生而做,根本不認為我在幫助你,他常樂我淨,跟整個法界一合相,他幫助所有眾生時是快樂法喜,這就是他們的心,他們的本意!你了解到這一點再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弘法,眾生根器不好,他還是非常快樂的來教,根器好,也是一樣。為什麼?因為他做到統一和協、自由自在,就是德大!他以他事實上的行為作法來告訴你德大,而不以任何文辭表現,述說記載來表現他的德大。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釋迦牟尼佛一生,乃至於從釋迦牟尼佛以來所有弘法者,他們以不落於語言文字的任何行為來啟迪眾生;我這麼度化所有的眾生,是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情,這就是一個弘法者的心量。他們做到了統一和協、自由自在!唯一佛乘(三)裡另一句話,「和協的力量超越時空,讓許多人名留千古。」

告訴你,從古代到現代有多少政治家,多少鉅富,留下名的沒有幾個。可是從古代到現代,四百年內著名的音樂家,用心和協旋律流傳到現在,知道的最少超過一百個!你用強大的力量去征服、攻佔人家;能夠在某個時代,某個國家、某地方,有非常多財富享受的人,你只是在那小小地方、小小村莊有名,時間、空間一過就沒有了。但是海頓、巴哈、貝多芬……多少人創造出和協的樂章,用和協的曲調、用心超越時空到現代已四百年。每個人還是喜歡聽他們的音樂。這就是很簡單告訴你「德大的相大」。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對在不同的相大的眾生而言,他的理完全吻合這五個,沒有錯!佛性、法性是無量法。為何是無量法而不是唯一一個根本法呢?因為有不同的眾生、不同的相,所以有不同的法來因緣於眾生的根器,也所以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前面說的是對的,後面說前面不對,也對!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他在說法性、佛性裡面的這個法是什麼呢?沒有他的存在也沒有不存在,可以說完全的沒有存在──諸法空相;但是他也可以一剎那之間過去、現在、未來無量世間世出法,全部也都在裡面。所以稱之為「法性是統攝一切之法,用於一法可出無量法」。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你行布施的時候,不管是做財布施、法布施或做無畏布施,你的心還記掛於我這麼做會有多少的德,會有多少的好處,你就什麼都看不到,這麼個做法是假的。為什麼麼呢?因為你在相上做,相有生異變化,種種生滅變化。

「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修行人能夠將你做的種種布施,認為你本來就應該做的──你是否認為你「本來就應該做」這一念的差別非常之大。你認為我這麼做是有功德的就麻煩大,因為你動了意識;認為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的,沒有這個念起來的,這就在本體中做,差異非常深遠。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個最簡單的就是持誦九字禪!整個法界無量諸佛菩薩必當護持於你。「當來之世」就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你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如果能夠「能於此經受持讀誦」能了解到本性、法性、本體,「則為如來」你就是跟佛性相應。

你如果能夠明瞭金剛經上品華嚴佛乘大法的旨意,就能夠跟你的佛性相應!「以佛智慧」當你跟你的自性佛位相應之後,整個法界無量的佛菩薩都能夠跟你感應上了。「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住於自性佛位的德大不思議。

  他講得很簡單:一個人,某某眾生,當他對金剛經佛乘大法,最深微妙旨意,也就是對他自己的自性能夠有所相應了解的時候,「則為如來」就是相應於自己的自性佛位,就叫住自性佛位。我們講過修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出三界免於八道輪迴。眾生怎麼直超三界之外呢?就是將自己的佛性與諸佛相應!當下便出於三界八道外。自己佛性與諸佛相應時,所有佛菩薩都跟你相互道交神感,都相互感應上。「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因為你住於自性佛位,十大一如起來了,就是這麼簡單。

引用網址:http://www.sundon.net/BOOKS/king/14.htm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持誦一聲 福慧立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bat405&aid=172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