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性論 萬相圓通品一
2008/02/29 02:30:25瀏覽2024|回應1|推薦8
                    法性論 萬相圓通品一


佛乘宗第三代法傳人
李善單 導師


眾生欲成佛道,自來只言見性與否?見性之途,別無二法,唯離相耳。離相之旨
,不在於心,有心離相,相不得離,離相之心亦相故!唯以寂滅常心方真是離相 本意。

謂何為寂滅常心?曰覺悟無常正常用。覺悟無常者,於世間出世不執我法;正常 用者,乃是明瞭法性圓融諸般萬相。因應其間不阻不隔不絕亦不親不愛不迷,彷 若一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如是乃能不以心有相而得無相於心。

得無相於心便啟法性本源妙用,以其眾生有相,相遮本性故生種種身惱,身惱病 於四大,四大因心而動,心有念起,發種種機微,機微聚氣,氣若不協和於內外 ,四大與外干預,首頸臂足、眼耳鼻舌、五臟六腑、胸背腰肚,應生諸所病苦。 若氣能轉於形,形沒化神,當還於虛,若還虛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相。既無一切 相,自業已空,自業空故,般若湧生,是名見性。本性見得便得大自在,此名法 性。

法性已證,虛盡實出,實當復盡方得一切真,真亦有窮,窮極為用,用達究竟, 用無不用,不用之際方是究竟,此究竟名為圓。法性於圓無不周靡,以無用為用 ,便知十大本一如。十大一如,自性佛位無所住,以其圓故,無所住即無所不住 。既無所不住則一即無量,復因其圓故,無量總於其中歸於一。經云:一即無量 ,無量即一。便是此意。

既明法性本意,當知此性眾生皆自具足。若顯此性無復有相,相不生則身不惱, 此是身心一如。或問如何顯此本性?答曰生滅滅已。眾生不見本性皆因循外緣而 心生,修道之人懼心生如蛇蠍,念起則殺之,自喜於滅而落頑空。卻不知以生滅 生之心滅生,恰如以幻移幻,前幻未除多生新幻,幻幻不絕如何除幻?是以若欲 除幻唯知幻之本原,登堂相契不復有幻。同理亦是:一切生相,唯知其本來之心 ,此心相印本性,便名法性。住於法性,無復生滅,便即生滅俱滅。

又問:此心如何相印本性?相印之法無二,唯有懇求善知識以其事證為己理悟, 以己理悟印及諸所有緣成就事證。己事證已,復當以己事證為他人理悟。心心綿 延師師相授理事圓融自在不拘。法有所得亦無所得,法無得與不得便名此心相印 法性。

此心既是相印於法性,便當啟及能用以為眾生度諸惱苦。修行之人當知,法界原 本一心,此心是名法性亦名佛性。既印得此心,即當印得一切眾生之心。譬如空 氣其無有所屬上尊下卑皆通用之。此心亦同,其間差別只在一念明否。一念若明 ,常從己身度起,己身得度便度無量無數眾生,以其眾生原本一心當應原本一身 故。

度己身之法,妙用華嚴淨行品最為第一。

淨行所行,以一切舉手投足皆念眾生出離苦惱,淨行己用,則感銘本自內在十法 界生光明歡喜。經云:此心號名法性,是名大自在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 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此中之「名」,即稱之相。此中之 「體」,乃為法性體。亦即祖師於十大一如所言之體大。 

己身欲度,體大圓覺為第一義!以其法性體具不思議能用,為一切諸佛之本來聖 體,亦不受四大假合之壞空,隨機顯化於一切時空而無礙。 

禪宗六祖所云:法性無所不能。欲度己身當得無所不能,無所不能源自於修者與 法性彼此圓覺。 
\

首舉之事,稱頌大乘、唯一佛乘。方得直超三界登聖境界。 

再覺之理,皈依自性。由稱大自在王佛名起入無絲毫疑惑本師,既無疑惑已便無 疑惑自性,如是稱名皈依自性。 

既皈依自性,己身與眾生身無復有別。當於此念念推溯,由此時空溯及以往,過 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無別。三心有別因其識別。若識轉智,三心原本一心,此 心號名法性。若智能顯,境相具義,有義之相不名為相,是名般若。相皆般若, 無復有相為惱,相不為惱則識無有存,識既無存則名轉識為智。問如何境相具義 ?前言名雖不同,體即是一,一切相亦源自此法性體。法性體即汝自身!一切相 有,因自身有;一切相滅,因自身滅。所謂身滅道成是。 

諸佛成就、菩薩聖境,皆源起明瞭不說而說;總其一切法門,皆因緣有。因緣無 別先後,但在法性之中淨覺隨順,是謂如來因地法行。欲真通達身滅道成本意, 當先明瞭因緣之起末實無有別,以其無別方是三心不分,一念一心,一心一念; 念念無邪見,心心在自性,便入佛法大義,得法界圓覺。自身與法性等無二別, 身行即一切無量眾生行,得一切眾生行是名體大是名身滅是名道成是名得法性體 亦名得大自在淨覺隨順。

入此境界,不起心動念因緣先後。既斷因緣先後,無復
 有念因果。因果除已,無明盡顯。修行之人在於此時,萬般深知定力之要,若於 此刻定力無可撼搖,則慧源足以自度,一切師名只言來印證。若在此際,定力不 足,無明牽動識神心起種種妄念妄想慧不可得,能用亦不為全,以其最勝僅得有 體無用。是以修者當知,欲得真定力堪破無明除一切無始業力,非參得內外十法 界皆妄,內外十法界具真,唯此二句明瞭,方能於無明而不動。
 

既能於無明而不動,當下應即立大精進心,不顧生死不執八風,生大魄力非得悟 證不覺而覺絕不戢止。修者當知,不說而說、不覺而覺、非理非事、理事圓融, 是得不起分別智通。 

或問如何是不覺而覺?曰其義有二。法性未證之先,則以前言善知識之事證為己 理證,以己理悟且先言得用之以證諸般因緣。法性得證之後,當即印契經中所云 :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禪宗初祖立此四偈,當為後世天下修者一大契機。無所不見:以其心住自性,自 性通法界,內外等無別,一相是一相。前相不分別,後相即法界,前相落目中, 後相起心裡;相相如念念,念念皆明白,明白無分別,既知無分別,有見即無見 。為何言無見?其心自性故。究竟其成就,便是見滿與未曾。此心細思量,既已 滿十方,十方盡歸汝,目中一切見,本來性如此。思量無思量,自性真自在。若 有名稱之,謂曰大自在王佛。 

又問無分別智通其源如何?其心如何?又何以不說而說不覺而覺可得如是般若智 通?答曰無分別智通其源自無念無想。既無念無想一切外有未動本性已沒於虛空 。修者既已住自性中,法界諸有仿如空華,萬物不見其相只餘法性相契,其心便 是如此。此心住得,亦當由觀而照無有分別對立。一切萬物萬相之成,以其法性 因緣而成。得此成就者,其心已明,不說而說只因諸有因緣,以其無所對立故, 知不說而說悟證能得無分別智通。 

復言不覺而覺。以其心中無別是以不覺,不覺之中有其覺性,此性不覺而覺本自 具足,具足之智名為無分別智。 

既得無分別智,終者當知法性起用內外十法界等無二別,諸所外緣外事,可因法 性起用而變。法性亦名佛性,本原自具種種不可思議,或曰心物一如,或曰質能 互變,或曰時空統一,或曰十大一如。法性起用欲變外在十法界,證道之前莫有 過於十大一如立於十無量行。 

十大一如者,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是也。 

十大互轉,等無二別,一大成就,餘九等隨,以其根性名佛性故。十無量行者乃 十無量心之無量行。十無量心者,慈悲平等歡喜報恩捨離精進謙和法忍無畏圓覺 是也。一心無量則十心等是,一行無量十行不息。壇經所云:「一行三昧」,便 即此意。且以先言,十大一如如何相應十無量行?宗師嘗言,諸佛第一力其名大 慈悲力。修者習佛當先習得佛心,佛心即佛法本來大義。十大欲得真覺便先相應 祖師本來意!復以譬舉:十大一如立於十無量行,理大起用住一大慈悲理,一大 慈悲理得住,法性不分內外,理大於心轉行,法界六種震動,此時身心如願,是 謂心物一如。 

其所心法,乃是十大本於自性中自在互轉;修者內智外德於十個相應心品,一心 不離則萬法圓通、萬德莊嚴。爾後因緣所致,有所用際:於內法界不起一絲思惟 ,法性自然起用,諸法萬相無不在其中圓滿。此際,乃名皈依自性,是以自身佛 性為己最好之導師也。 

 
     引用網址       :    http://www.sundon.net/BOOKS/fa/1.htm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bat405&aid=1654350

 回應文章

007
3D的法性論在畫廊
2008/06/29 00:35
今天有三幅自在
一幅頓入實相呼應大能典的還實
東陵(qqbat405) 於 2008-07-12 19:05 回覆:
非常感謝師兄的來訪與推薦~歡迎隨時有空多來逛逛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