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近公佈台灣經濟成長創新高,中時媒體連續幾篇的社論,都在潑冷水,一再以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來質疑政府施政缺失,好像把貧富差距的擴大當是惡政在窮追猛打,馬總統只說一句<台灣表現其實不算太差>,也被修理<做了這麼多幫富人減稅的事,政府最起碼要有承認的勇氣,請不要再幫自己圓謊>,我們對於中時集團社論所意執的立論頗保留,我們不認同在現代民主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是惡政這個論點,我們也不認同縮小貧富差距就是善政,是政府應有的施政目標這個觀點,更無法認同把施政減稅為促進投資提振經濟,視為在幫富人減稅,這種扭曲的學院邏輯,首先,我們來說<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一種不可逆的現實,因為資金.產業的國際間流動,已穿破原有國家所能管控的籓籬,強者.富者的資金穿越國境越來越容易,任何國家想照用傳統的稅徵 社會政策方法來平衡貧富差距,都再難以達成均化社會的目標,既然如此,我們對於如何因應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這件事實,就應該要重新審視,重新認知,並且研擬新的對策, 首先我們認為不能再依循舊思維,簡單地就將縮短貧富差距作為政策直接指標,而是應把政策重點放在保障全民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政策目標上,然後,致力於建立價值多元的社會,我們可以拿馬斯洛的價值階梯理論來看,人類對於生存.溫飽.安全的需求,具有普遍的同一性及缺乏變動彈性,因此政府應該把保障全民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列為施政首要的政策目標,至於價值階梯的上層,榮譽感 自我實現的價值等等,人類的需求則是多元的 ,多變性的,對此政府的政策應該是要開放,保障價值多元自由的發展,讓多元的其他價值來馴服財富價值,增進其他多元價值與財富價值間轉換互易的高價行情,例如比爾蓋茲樂以捐出巨款換取榮譽做公益,榮譽自尊等價值越高價格,才越能緩和財富差距的問題,而符合全民的利益,換言之,在一個難以維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社會,貧富差距再縮小,也沒有甚麼意義,而在一個全民都能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進步社會,還要強用公權力,去抑強扶弱,追求砍頭式的社會平等,也沒有甚麼道理,這關鍵在於人類在滿足基本的生存溫飽及安全價值之後,所追求的榮譽.自尊.自我實現等價值是多元且多變的,富有.絕不再是人類唯一的價值形式,政府沒有必要強行介入去做貧富財富重分配,而應該是在致力於建立能容納價值多元的社會, 鼓勵富人出錢出力去追求金錢以外的其他有意義的社會價值,實現個人理想,即用過剩的財富去換取比金錢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價值,例如股神巴菲特.微軟比爾蓋茲,最近邀請全球富人捐款設立基金會,協助全球貧窮國家改善兒童教育環境,這樣,對窮人改善生活競爭條件,才會有更大幫助,其次,我們再說中時社論把<政府減稅為促進投資提振經濟,固意扭曲,視為在幫富人減稅>,關於這一點,是最讓人覺得其立論者心態最可議之處,社論把企業體跟富人個人等同,不是無識,就是故意扭曲,相信一般人都能瞭解,政府為促進投資,提振經濟,運用租稅手段,祭出減稅措施,是公共政策,出發點是為國家利益,為公共利益,幫富人減稅,則是在圖利他人,若依中時社論的說法,那等於是在指控馬政府是在運用政策圖利他人,這簡直是在污衊,再說,企業減稅是否會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並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我們只要稍回顧資本主義的起源<公司>的原義,就可以判斷,在歐洲的航海探險的時代,義大利 西班牙 葡萄牙的王室,尋求航海家並徵召全民入股集資組成一國公司,從事海外探險,有利益依股分享,有風險共同承擔,這就是今日公司組織體制的濫觴,據此,我們就可以瞭解,公司體制的重點,是在專業經營,而股份則是開放大眾化,可由全民認股,利益共享風險共同承擔,因此,政府只要好好推動公司的股份大眾化,企業就是國家的.社會的經濟器官,企業的利益就是國家的利益,也就是全民.社會的利益,政府替企業(公司)減稅,目的是為促進其擴大投資,提升其競爭力,為的也是歸之增加國家.企業.全民整體的利益,何來減稅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而企業的股權越大眾化,利益越由大眾共享,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可以和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