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主在農曆過年前,搭乘最近常登上新聞頭版的某航空班機,自美國洛杉磯返台的飛機上,又碰到了難得的經驗,一直覺得這是有關病人安全,有分享的必要而掛在心裡,今天終於找到空檔,所以就來談談,以後有可能再碰到的問題所在。![微笑 微笑](/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1.gif)
格主最大的感觸是,看到了罹病高齡旅客兒女的一片孝心,空服人員的熱情關照與服務態度,以及氧氣治療的盲點。
由於當時格主是坐在商務艙裡發病旅客的老伯伯隔壁(正後方),因為人來人往很頻繁而全程14小時的2/3時間都醒著,以下簡單描述在這段時間觀察到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一對剛上飛機,並坐在商務艙中間區第一排的一對老夫婦(兩人都是年約80歲),不久後就有一對年青夫婦從不同艙等的後方座位,前來關心他們。
當時看得出來老伯伯臉色蒼白有點虛弱的樣子,爾後一直到飛機降落,他們來來去去忙著與空服人員互動可能不止數十次,尤其是病人兒子經常來探望他的父親,都必需站很久陪著他,也看得出來家屬都很焦慮,本來格主以為是什麼大人物,後來發現好像也不是,只是生病中的一位商務艙旅客,可見空服人員對旅客的服務是一視同仁的!
因航程長達14小時,格主在用餐後曾經小睡一陣子,本來完全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麼,但每當眼睛睜開,不是看到他的家屬,就是空服人員站在我的座位斜前方的走道上,討論問題和對策。全程可能有5~6個空姐輪流來看他。
格主憑記憶在印象中旅途已過了一半,發現這位似乎有呼吸困難的旅客,已經開始在吸氧氣,但機內播音系統,並未廣播徵求是否有醫護人員願意前往協助。格主最後在好奇之下,以及醫療人的職業病,有點忍不住了,因為不知他是為何病情,而需要吸氧氣,終於站起來詢問家屬,到底怎麼了?!![懷疑 懷疑](/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9.gif)
結果從家屬口中得知原來病人一向都很健康,幾乎不曾去看過醫師,這次去美國才突然生病,在搭機前,雖曾去看過美國家醫科醫師,並做過心臟超音波及胸部X光檢查,但家屬被告知沒太大問題,於是就踏上旅途了。
在機上病人始終神志清楚,主訴有點喘和腸胃不太舒服以外,格主自我介紹是醫師後,只是在旁關心病情,但始終沒有想要以醫療行為介入,中途聽說病人被戴上氧氣罩,是家屬要求,空服人員只好配合,並多次強調這是純氧氣,但個人懷疑沒有流量計的高流量給氧,對病人不一定是有好處,於是建議拿掉氧氣罩看看。
依個人是麻醉醫師的臨床經驗判斷,此情形給不給氧氣應該都無所謂,其實一方面空服人員是以顧客至上的心態,而很親切地表示"請用、請用",而另一方,則是因為家屬認為,可要求給我們氧氣,本來雙方高興就好了,格主不宜多嘴或多管閒事。![尷尬 尷尬](/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6.gif)
但~站在醫療人及病人安全的立場還是有話要說!因為當我詢問其中一位似乎比較懂的空姐,關於氧氣流量及吸入氧氣的濃度時,我得到的答案卻是「不知道」與「純氧」。家屬在旁也以為流量開越大越好,希望就是”打一速的(台語)”,結果從外觀看起來,還算滿大瓶的氧氣(? L)幾乎用光光,飛機降落前一小時還準備要換第二筒氧氣。![尖叫 尖叫](/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8.gif)
後來,伯伯家屬也問到,飛機降落後要去哪裡就醫找誰診治,因為他們住台北,格主也提供了一些意見,不久,機內就有廣播說我們準備降落了,請各位旅客束好安全帶....當飛機完全停好位置後,瞬間看到旅客紛紛都站起來準備各自的手提行李,此刻我發現陪在伯伯身邊的婆婆,感動得流淚,對她而言,或許像是結束了一場空中驚魂記,看起來她只是過度擔心在機上會出狀況,無法安抵國門而有點激動,但依個人觀察,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
而且空服人員已連絡好地勤人員,並安排壢新醫院常駐機場的兩名待機(Stand by)護理人員,迅速開車過來空橋旁探視與支援,這點是值得大家給予肯定。![讚啦 讚啦](https://g.udn.com.tw/community/img/misc/emoticons_01.gif)
但不知機上是如何描述病人的病情給地勤人員,結果只是讓空服人員及家屬虛驚一場,兩位護士在得知沒事後,就快閃折回單位去了,格主也替她們對虛驚(False Alarm)覺得無奈。![尷尬 尷尬](/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6.gif)
格主本來已經下飛機,但對於機上的氧氣設備,及提供便民的醫療服務,還是有些意見而耿耿於懷,因為這與慢性疾病,平時居家就已常規使用氧氣的情形截然不同,是突發狀況,且病人本身及家屬都沒什麼概念,再加上空服人員(原則上沒護理背景)也沒概念,這樣的組合或巧合,可能早晚會發生意外。
所以就回頭去找座艙長,並把氧器筒及氧氣罩的外觀拍下來(見圖),作為部落格的題材。
綜觀此案例,格主再以病人安全的立場,提出幾個看法是:
1、以治療為目的的氧氣吸入算是醫療行為,氧氣則視同是一種藥物,不宜輕易由缺乏正確知識的空服人員及不懂醫療的家屬隨意使用。
2、氧氣筒的顏色是綠色與國內規定的黑色不同,機上雖沒有其他醫療氣體,不致於弄錯而發生危險,但仍需留意。
3、沒有流量表的盲目吸入氧氣極為不理想,有造成醫源性合併症的危險。
4、機上的急救設備,應包括血氧飽和度監測儀(Pulse Oximeter),日本的民航客機(國際線)確定都有此設備。
這是為了瞭解病人的呼吸與循環狀態很有用的指標,也是重症醫學不可或缺的Monitor,除了氧氣飽合度、心跳以外,如不是太陽春型的機器,另可從顯示波型的功能(血管容積變化訊號)推測末稍循環或血管內容量,對危急狀況的處理(要不要輸液或輸血的判斷)很有助益,當然在飛機上幾乎不會發生。
此外,測得的主要數據SPO2並不是越高(越接近100)越好,近年有多篇文獻強調,讓病人吸入高濃度氧氣會造成高血氧症,這對心跳停止過的病人、腦中風、慢性阻塞性肺部病變,反而是有負面的影響,因此給氧氣是一門學問,絕對不能沒有目標值的亂給。![尖叫 尖叫](/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f-8.gif)
總而言之,機上如要給氧氣,應該準備氧氣流量表,知道給的氧氣濃度(%)是多少,還要能監測與設定SPO2目標值,但下限要設在多少,是更大的學問,因為正常人在平地的血氧飽合度會隨著長程飛行的高度而下降(飛越高人體的正常血氧飽合度會越低),有文獻建議(在平地)宜設定SPO2在92-95%之間,但在3萬英呎的高空,正常人的正常值已經下降少許,所以可能還要設在更低的目標值,以免Alarm叫不停而且讓疾病的預後更惡化。![掰掰(881、咕掰) 掰掰(881、咕掰)](https://g.udn.com/community/img/misc/bosonx_g02.gif)
![](https://g.udn.com.tw/upfiles/B_PT/ptsafetyrm/PSN_PHOTO/668/f_15216668_1.jpg)
<延伸閱讀>
*氧氣的使用不當與病人安全
*血氧飽和度(SPO2)與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