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31 07:47:21瀏覽1683|回應0|推薦0 | |
眾所周知,癌症化療在抗癌過程中經常都是非常艱辛坎苛,因為它有三大主要副作用,即是脫毛,嘔心及白血球減少,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虛弱無力,疲勞,口內炎,味覺障礙,食欲不振,藥疹,腹瀉與便秘等等,其中最令人憂心的是白血球下降所引起的免疫力衰弱及感染風險。格主有一位親人在不久前不幸罹癌而必需接受化療,身為醫師不僅時時刻刻必需給予關懷以外,也經常被諮詢相關醫療常識,雖然有聽說個案管理師已經提供了不少衛教資料,但也有來自很多親朋好友及三姑六婆的傳言,和「聽說」化療中必需遵守的飲食禁忌,因為錯綜複雜,到底誰說的才是正確,逼得讓我連日坐立難安,非得去追求實證不可。
坦白說,除了麻醉是專業、(癌末的)疼痛治療及病人安全也算是本人的專長以外,抗癌的基本理念,乃至根治術式以及緩和醫療,實在都與個人的專業知識範疇有些距離,因此站在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立場,不得不決定去做些功課,以便從旁協助當事者可正確判斷與面對自己所選擇的治療。
在前述的白血球減少時,最怕的就是常見的細菌感染,尤其是綠膿菌引起的嚴重敗血症往往預後不佳。自古以來,食物中毒的源頭還是強調「病從口入」的概念,難怪民間流傳的化療中應該忌口的東西似乎相當多樣,可惜就是沒有實證只有理論,經格主一一查證後發現有太多疑點,最後終於找到一篇有153位血癌化療病人分成「有吃生食」和「沒吃生食」的兩組參與研究計劃,結果發現就感染率而言,兩組之間並沒有差異。
Ref:J Clin Oncology//ncbi.nlm.nih.gov/1895/5453/pubmed.2008;26(5);5684-8 格主在14歲時,赴日求學當年就已發現,日本人的正常「食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生食習慣,如今他們的平均壽命還是超越國人。想起當年出國前在家中的幫傭的阿姨,一向都被家母叮嚀經常要用煮沸的熱水,燙死附著在餐具及蔬果上的細菌,但這些都是日本人通常可以生吃的東西。經過約半世紀後,在化療中的餐飲管理仍然傳承這樣的概念,樣樣東西都要燙過才能安心嗎?沒有錯,細菌可能無所不在,但國內的食物真的有那麼骯髒,衛生觀念那麼糟糕嗎?時代不一樣了吧!
以下是這位化療中的親人,曾被告知都不能吃或喝的東西:
1.牛奶 2. 現打果汁 3. 咖啡 4. 有鮮奶油的蛋糕 5.皮薄或沒削皮的水果 6. 紅肉 7.四隻腳的肉類 8.多樣生菜及沙拉吧Salad Bar。 以上只有列舉一些迷信,可能在坊間甚至業界流傳和爭議很多年了。
格主必需堅持沒有科學論證的傳說,非常不負責而不宜採信,結論是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立場,奉勸有錯誤觀念者應該即時認清事實,不要繼續害人了,因為補充營養非常重要。
格主查過數十個日文及英文網站,確定鮮乳(一般牛奶)一定能喝,優格Yogurt,起司Cheese及用在糕點的乳製品即鮮奶油Whipped Cream也一定都能吃。重申一遍,只要不是生乳(在牧場現擠的)都能喝。魚魚肉肉樣樣都能吃,只要是新鮮有煮熟或高溫殺菌過!可憐的癌友們不要再被騙了。 另外重要的是,在白血球數有減少的狀況下,預防感染的基本原則即是手部衛生及戴口罩,這在新冠疫情持續燃燒的台灣,目前應該屬於一般常識,倒是要強調在廚房備料、調理烹飪的經手人,及攝取食物的病人本身的手部衛生更為重要,當然也要避免攝取新鮮度有問題的海鮮、肉類及未煮熟或未洗乾淨的水果與蔬菜。
結論是化療病人怕吃錯東西而發生食物中毒連帶細菌感染,但也很怕沒有吃足夠的營養食物或食品,而導致營養失調進而形成惡病體質狀態Cachexia,這就成為「皮包骨」癌末病人的死亡原因。以上未經科學研究證實,就盲目建議癌症病人那個或這個都要忌口的建言,適可而止,以免互相傷害感情甚至醫病關係,簡直和「病從口入」一樣毒的就是「禍從口出」,實在得不償失。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