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病人辨識錯誤的深刻問題與病人安全
2017/09/09 15:16:31瀏覽5977|回應0|推薦1
"改善病人辨識的正確性"是美國醫院評鑑機構在2003年,首次推出全國性病人安全工作目標(NPSGs)時的第一個目標,至今雖然經過這麼多年,依舊還是他們的醫院評鑑委員首要稽核的項目。微笑

這是因為多數病安事件通報系統及文獻顯示,辨識錯誤經常且不斷發生而無法將它從NPSGs移除(Retire)改為評鑑基準。

雖然正確的發生率,在國內外都很難估算,實際發生但未被通報出來仍佔多數,但台灣卻自認做得很好且已內化,所以決策者,早已將它從年度病安工作目標剔除, 這與國外的認知及價值觀實在相差太遠了!尷尬

格主拜訪過的絕大多數醫院,幾乎都沒人承認有發生過病人辨識錯誤的情形。不禁要問,為何外國人比較會認錯病人,而台灣的醫護人員就不會呢?這個事實或許可稱為台灣病安的第一怪。 
美國Joint Commission曾發表,在8年內有30個案例在施行侵入性治療時發生病人辨識錯誤。英國的NPSA於2005年則報告在一年半之內共接獲236起與手圈相關的辨識錯誤。

而美國的榮民醫療體系(VHA),也曾針對3年內發生100個病人辨識錯誤的案例,做過根本原因分析。加拿大(CMPA)則是在7年內發生過54件病人辨識錯誤。

日本最大的國立兒童醫院(
育成中心)的病安事件通報系統,也顯示病人辨識錯誤,在近年有增加的趨勢,每年5000件通報案例中,約佔100例。根據去年由Ponemon Institute所發表的2016 National Patient Misidentification Report,受訪者(n=503)的64%同意,病人身分辨識錯誤是一個經常發生的事實

受訪者當中有86%,曾目睹或知道有案例因辨識錯誤而造成醫療疏失, 而且一個病人有兩份病歷的異常情形佔8%,這是全美國的數據,不知台灣是多少?

因此而遭保險公司拒絕給付醫療費用的,則佔了全院被核刪總額的30%,或佔總營收的5%,或平均一年1700萬美金,這樣的財務損失應該足夠警惕台灣醫界吧~格友也可從ECRI公告的2017 Top 10 Patient Safety Concerns當中,瞭解病人辨識頗受重視的程度。


臨床上,因為張冠李戴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非常多樣,其嚴重度也可大可小,前述的Ponemon Institute推估,造成傷害Harm的機率是9%,有些案例只是令人暗自竊笑,因為病人並沒怎樣,有些是因重複做檢查造成浪費,但也有登上頭條新聞的烏龍事件,甚至導致病人
殘廢或死亡。

理論上,舉凡任何一種醫療行為,在執行過程都有可能發生誤認病人的錯誤,但有些在醫院裡執行之非醫療行為如行政疏忽、發卡作業,辦理住院出院手續,甚至發給繳費通知及診斷書,都
有弄錯病人的情形。

其他如轉送病人至復建科,幫病人帶手圈,乃至抱錯新生兒給家屬帶回家,及送低溫冷藏的母奶給嬰兒餵奶時,發生辨識錯誤也是時有耳聞。尖叫

以下要介紹的,還有更多各種醫療過程中,因怠忽病人辨識而導致(一連串)疏失的簡單分類,可能有眾多原因都可歸納為「安全文化未成熟」所致,但實際發生錯誤的機轉,往往需要深入調查,才能找出真相或根本原因,所以病人辨識是病人安全的基本條件,也是代表醫院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RCA則是發覺各環節問題所在的一個良好工具。


病人辨識錯誤的醫療業務種類可包括:
1.護士向醫師報告病人狀況時(誤報病情),導致醫師誤判而下錯處方
2.醫療人員交班時,傳錯訊息而讓對方一頭霧水
3.醫師向錯誤的病人做毫不相關的病情解釋,導致病人恐慌或沮喪

4.因寫錯病歷或輸錯資料,導致處方錯誤而施作錯誤的檢查,給錯藥,開錯刀或輸錯血等等
5.配膳錯誤(導致送錯餐給對某食物過敏的病人,結果發生休克)

6.抽血檢查、切片檢查或其他檢驗項目的檢體弄錯,導致事後發錯報告,更讓醫師診斷錯誤及後續處置的連帶錯誤
7.其他單位如放射科照X光片、施作侵入性治療(如插胸管)或執行腫瘤電療時也都有實際犯錯的案例
講到開錯刀的烏龍事件,在日本最經典的案例,即是1999當年有一位要開心臟手術,及另一位要開肺臟手術的病人,同時從某醫學中心的病房被轉送至開刀房後,居然在數十人的經手照顧下,仍被誤認身分並完成了錯誤的手術,結果在術後,才被麻醉科發現整個手術團隊犯下了嚴重錯誤。

由於此醜聞震驚了日本全國,而激發了醫療安全的重視與進步,日本醫界特將1999年稱為"醫療安全元年",並記取教訓。

其實在世界各國都有很多開錯刀的案例,其中有些案例的錯誤就是從第一關「誤認病人」開始的,結果出現雪球效應,越滾越大而造成災難。
話又說回來,發生辨識錯誤的背景原因,有時非常複雜,但湊巧發生的怪事有時卻無法理解為什麼,或許只能怪天命,無論如何,當事者或肇事者必需從別人的錯誤中,或自己慘痛的經驗中好好學習。

基本上,有些特殊狀況確實容易造成錯覺與誤判,所以要特別留意,但如能提高警覺,並搭配高科技辨識系統應該可以預防,在此一併和大家複習一下:

1.醫療環境中確實有同性同名的病人,因此務必使用兩種以上的方法請病人說出至少全名生日,其他可被接受的還有病歷號碼,電話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大頭照。

2.當病人A的姓名,年齡,外觀,疾病名稱,診療內容與病人B的類似或雷同時,就有可能發生混淆而辨識錯誤,所謂「類似性」及「共通性」包括姓氏的發音,如"張與詹"、"程與陳",將頭髮染成相同顏色或髮型相同,兩人同樣都有留鬍鬚,兩人都是剔平頭,或有同樣膚色的外籍人士,病歷上有同樣的病名,於同一天要開同樣的刀,同樣的檢查與排程,兩位病人於同一天住院,並住在同一病房,同樣接受洗腎、化療、插管並使用呼吸器及灌食治療或點滴內容相同等等。

3.無法與病人溝通的情形,如面對神智不清,智障或失智老人,聽障及孩童。
4.病人辨識作業被電話干擾或被某人打斷時
5.沒有遵照院方明訂的SOP執行辨識
6.同時為多位病人進行照護時(如大夜班)

7.病人被唱名時,出現應答錯誤(不相關)的病人來要求治療
8.醫護人員過於自信,僅憑印象或記憶以為就是這個病人沒錯
9.辨識執行者感受時間壓力而省略步驟
10.不完整的交班內容或提醒
11.標示或檢體貼標籤時,手寫字體潦草,未使用病人全名及雙人核對

總而言之,病人辨識是一門大學問,病安工作者應該瞭解這門學問,不是只有最實用的基本動作,不宜任意低估它的重要性。台灣至今有多少辨識錯誤受害者雖然難以估計,但是普遍都不通報辨識錯誤的異常事件之習性,又將如何亡羊補牢呢?相信開錯刀,給藥錯誤,檢體錯誤,重複做檢查,健保重複給付,盜用
或冒用別人的健保卡就醫等異常事件,在世界各地應該都是不斷地在發生,台灣自稱病人辨識工夫一級棒,且已內化,但您相信嗎?害羞


<延伸閱讀>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085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