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于右任書「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
2011/12/10 23:09:15瀏覽676|回應0|推薦0

于右任書「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


一、前言:

(一)此文內容及書法作品由于右任先生親自撰寫。刊於世界畫刊465期,

紀念右老92歲冥誕。我在露天拍賣網站購得此一
畫刊。


(二)我因在網路上蒐尋不到于右任先生此文,

故將畫刊所載「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打字上網,謹分享給同好。

                                           世界畫刊465期刊(1970年)刊頭之介紹文

                             受于右任生母託孤,撫養于右任先生長大的先伯母房太夫人


二、于右任先生書「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標準草書作品欣賞:

1.張選取(請點選)

2.
自動播放(請點選)


共22張,此附上二張,其餘20張詳以上網頁。



二、于右任先生親撰並書的「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內文

先伯母房姓,陝西涇陽縣楊府村人。外祖兄弟業農,有男女子十五人,伯母次第九,家人稱曰九姑娘,遂不名。年十七歸先伯父漢卿公。漢卿公商于香港,久無音息方。其時家庭多故,涇陽斗口村祖居毀,避居於村東灣子楊堡。先父新三公商于四川,數年不一歸;先母趙太夫人卒之前半月,伯母方歸甯。夜夢迷離風雨中,牆頭有婦人攜一兒垂淚相招。覺而知不祥。及歸,先母病已劇,即指右任托之曰:「此子今委嫂矣。我與嫂今生先後,來生當為弟妹妻子以還報耳。」右任時方離乳,復多病,伯母提攜就醫楊府村,歸而新宅又毀。自此隨伯母寄食外祖家者九年。外祖家中人莫不敬伯母,亦莫不愛右任。雖食指數十,農產有限,豐歉寒煖,從無不歡。村中老嫗某曰:九姑娘抱病串串姪兒,欲了今生,豈不失算!況兒有父,父又一子,即提攜長大,辛苦為誰;又其伯父聞已卒於南方,九姑娘以青年寄母家,眼角食能吃一生乎?」伯母曰:「受死者之托,保于氏一塊肉,誰其望報?設無此母家,則為傭以給兒,如其父歸攜兒去,則為尼以終老,他無多言。」一日右任請曰:「家中兄弟皆房也,我何獨異?」伯母因告以孤弱來依之故;並謂汝父汝伯父皆走數千里,圖事業,汝他日欲打牛後乎,抑遠遊乎?

自回捻戰平,農田半荒,鄉人多緩耕而急收;表兄敏事積歲錢買跛羊,不數月得羔,右任絮絮湊錢市一跛者。某日冬牧,右任竊隨群牧兒往,伏古墓旁,掘野紅根而食。忽三狼從荒草中躍出,牧兒與羊皆驚走,兩狼各齧一跛羊於墳角。一狼踞墓旁,距右任僅數尺。村人楊姓芟苜蓿於鄰田,喘汗持鎌至,挾右任歸;伯母聞驚急出,匍匐道中不能前,由此不適者數日。諸舅既經此變,以小兒無學校收容,容易溷跡羊群,於是亂後興學之議以起。栒邑老儒第五先生第五倫之後年六十餘,出山求作農傭,見鄉人治學校,因自薦。明年春,右任以流離之子,竟為學生矣。時年七歲,第五師授讀兩年,見右任入學必以時,衣敝而潔,詢里人知其故,去時撫而慰之曰:「世間無母之兒,安得所遇盡如汝哉?」蓋師幼時亦抱家庭之痛也。

自右任有知,記歲歲寒食,伯母必攜歸掃墓。墓距外家約十二里,不得車馬則步行。某處老墳,某處新墳,時必鄭重以告。至先母墓前必哭,哭必祝告:「兒幾歲矣,讀書幾冊。」某年謁墓歸途,右任詢及先母面貌並外家,曰:「最易使人不忘者,汝母面方而敦厚,與心如一耳。汝先外祖本甘肅日晉甯人,亂後逃荒東來。手攜汝母,背負汝舅,途間力竭食盡,汝母又足痛不能行,棄之山谷數十里矣。遇駝商載以行。追及,復贈而還之。汝先外祖嘗語人,棄而不死,必有異徵。今汝母竟短命而去。留汝一苗,墮地兩年半,即家破親亡。兒乎!何日自立以報汝母?」

右任十一歲,伯母以鄉間少良師,攜往三原東關,依族三叔祖重臣公。送入毛班香私塾。是年,先父返里。繼母劉太夫人來歸,賃廡三原東關。右任仍依伯母。伯母督課,每夜至三更,偶有過失,或聞在塾中嬉戲,恆數日不歡。愛護之心,嚴正之氣,至今夢寐猶時遇之。自先伯父客死廣州,伯母劉攜弟妹返南昌,居無何亦病死,家中殊不知。癸卯右任領鄉荐,趙表叔德麟適自南昌攜四弟伯靖歸,親舊均來賀,謂兒如天降,以報苦節。

是年冬,陝甘清吏以右任所為詩,倡言革命,大逆不道,據以入奏;及赴試忭梁春闈,聞逮捕之令下,因遁于滬。其時風聲震里。傳言右任已死西安。有勸伯母暫匿者,曰:「母子同燼,我亦甘心!」使人走西安收骨,囑曰:「攜歸時,如我亦死,即同葬其母墓中。」後以家中得免牽連,送四弟靖入學;向之以撫弱姪者,又辛勤撫弱子矣!民國元年,迎養至滬上,越二年以思念楊府村諸舅故,遂歸里。七年靖國軍興,右任間道西歸,治兵三原,伯母精神已漸不如前;然猶黎明而起,衣必自澣,地必自掃,作飯必入廚助諸媳。右任每請節勞,曰:「我本農家女,勞復何傷?」十年冬,陝西靖國軍解體,右任將去三原武功,往辭,徘徊廊簷下,見兒時洗面木盆,驚詢此物尚在?曰:「是物年齡長兒數歲,是汝伯父由江西攜歸者,將伴我清清之水洗滌今生矣;人生百事常以艱貞之性赴之,用物亦然,木猶金鐵也。」又曰:「疇昔之夜,夢見汝母,我頭己白矣,彼如何猶是二十許人?」又曰:「汝要做就做,要去就去,此後我自了我。」十一年春,靖國軍武功戰卻,右任繞道隴蜀來滬,得家書,康健如常。逾年秋友人西歸,右任以南來為請,得復,俟春暖,即當買車南下。既以入春多病,行幾成矣,卒未果。遲至三月末,行有日矣,因往陽府村辭行,歸家後病復劇,其時四弟侍側,遺囑諸孫學費時須在念,萬勿致兒輩失學。嗚呼!右任今生真無以報我伯母矣!     

伯母生於清咸豐五年十一月初七日,卒於中華民國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即舊曆四月二十五日也,享壽七十歲。聞訃時,右任方于役廣州,倉卒返滬成服,煢煢此身,有恩未報,有家難歸!因念伯母生平大節,照耀鄉里,湮而不彰,謹述崖略。倘當世立言君子,錫以宏詞,以貽來世,銘感之私,更無暨極。

中華民國十三年十月期服子于右任泣述於上海,十七年四月再寫於台北。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591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