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于右任寫標準草書千字文
2011/11/03 08:09:54瀏覽1229|回應0|推薦0

資料來源:

1.李普同(1995)。于右任先生書法選集:第一冊標準草書千字文。台北市:中國標準草書學會。

2.李普同(1995)。于右任先生書法選集:第三冊條幅對聯橫匹。台北市:中國標準草書學會。

一、于右任寫標準草書:

于右任先生(1879-196486),創意臨寫的標準草書千字文,李普同先生說:「根據劉延濤氏的記憶,對開橫卷,一行八字或六字一行的不下100卷,四字一行的約有20卷,三字一行的則是晚年之作,字數完整的僅2卷。于右任之長公子于望德和李普同先生各珍藏乙卷。

二、李普同珍藏大字本:

中國標準草書學會1995年出版的《于右任先生書法選集:第一冊標準草書千字文》是根據李普同先生珍藏的三字一行大字本刊行。李普同先生說,他所珍藏的原跡所用的是章程型棉紙,筆是李鼎和的二號小京提羊毫,墨是胡開文的大型龍墨,硯是中華陶瓷墨盤,印章是壯年時代吳昌碩所刻贈的。先生日常揮毫概由張玉璞與方伯薰兩位副官幫忙磨墨與折疊紙張,宋子才老副官鈴印。」

    

    

三、親筆手跡廣為流傳:

蔡行濤先生在《于右任書法選集:第三冊條幅對聯橫匹》的跋這樣說:

「李氏該卷係先生於民國48(81)所書。澄心運思,神融筆暢,氣韻生動,粲然盈楮,允為先生晚年最具代表性之創作。李氏深知是作極為先生所鍾愛,因是珍藏,不輕易示人。今(1995年,于右任先生逝世30週年前)為感念師恩,弘揚標準草書,特將先生親筆手蹟提供刊印,以廣流傳,誠為書藝界文字因緣中之一段佳話。」

四、標準草書原意發想:

李普同先生說:于先生認為,現在世人是分秒必爭的時代,文字也必需講求效率。各國用楷書體來印刷,寫時卻用草書使甚便捷,中國也應推廣草書以利制作而新國運。基於此,他把長久時間被冷落的草書,予以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將其部首、符號分類歸納,訂出標準書寫方法,以使其普遍化,又設立標準草社,邀集劉延濤等人編選標準草書千字文,並附上部首符號的凡例。因此其目標是要一般人能使用標準草書並能記得其書寫方法。

五、標準草書于氏風格:

李普同先生說:雖然標準草書凡例是照于先生所述意的草法為準,但總不想強要每個人都能寫得跟于先生一樣的風格。到目前為止,國內外人士還有一部份人觀念錯誤,不能完全了解標準草為何以及于先生的發想原意。當然,于先生的風格是非常高超的,其內剛外柔,沈雄豪放的風格是不容易學習的,但如愈親近他,便愈能體會其書道三昧。

六、自由自在運用筆法:

李普同先生說:這本草書千字文可說是于右任先生臨寫的標準草書。學習者應先力求形似,然後再讀修養,講究筆意的運用,個性的發揮,中鋒、偏鋒、逆鋒、平鋒並用,自由自在地運用筆法。


附錄:
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請點選)    傅文丕撰

一、選擇厚實捨棄流暢

1.、于右任在提倡標準草書千字文時,著眼於造形「形簡原則」,目的在於書寫便捷。後人應以「方便辨識、記憶、書寫」來看待。

2、雙鈎本用筆部分,應該探跡前蹤從古帖中求。

3、從手寫本看出其「無意於工」但求「無死筆」而已。即以魏碑「起筆」時整鋒的技法造成彈珠般的彈動效果,至於其他在偏側轉折上是疏忽的。筆意單調、不夠豐富、有任筆為體之嫌,若以草書論之,缺乏「草貴流而暢」精神;若以創作角度審之,可謂「遍臨百碑自成一體」,選擇厚實捨棄流而暢。具厚實感。

 二、參考雙鉤欣賞手寫:

劉延濤於于右任手寫本標準草書(1959林華堂版)序文中云『即以「天」字為例,其與聖千不同之同,變而不變,審思而明辨之,可知標準二字,當活看,活用,優遊變化,餘地甚廣,臨寫之作,貴得其理,知其法,而不拘拘於形似也。』但是從于右任學生書作中,似乎都陷入結體相同、筆意單調的迷思間。于右任著眼「方便辨識、記憶、書寫」原則,顯而易見是以實用、易識為最主要目的。所以,持雙鈎本以為「結體」之參考,視手寫本「欣賞」即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580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