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于右任的以我法書法創作及其成就
2011/10/25 21:01:44瀏覽911|回應0|推薦3

于右任的以我法書法創作及其成就    王士儀 

資料來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6)。千古一草聖于右任書法展。台北市:史博館。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草書何與其它

一、前言: 

本文主要探討右老「以我法」的書法創作,即以右老傳統書法、北碑于體篆楷、建立標準草書號體系、與標準草書,每一個不同的以我法創作時期之劃分及其成就,勾勒出右老書法形成過程的一個較為完整「以我法」創作概念。

二、傳統書法八法的學習時期:

光緒11(18857)~民國15(192648)

右老七歲入私塾至參加甲辰(1904)科進士開封禮部試,由此可知右老受過完整的科舉教育。要應付科舉考試的硃卷、大卷,無不從小盡心盡力摹寫館閣體,無一舉子離開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這個主流。右老維持這種書風,大致到民國15年左右。

1硃卷:
明﹑清鄉會考試,考生用墨筆書寫的試卷,稱為「墨卷」。為使閱卷官不能辨識筆跡,另由專人用硃筆謄錄的試卷,稱為「硃卷」。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考試者用墨,謂之墨卷;謄錄者用硃,謂之硃卷。」續孽海花˙第四十六回:「考官及監試等,列坐堂上從第六名起,查看硃卷上號數,提出墨卷來查對。」

2:大卷:
殿試的試卷為夾宣裱褙而成,共七層之厚,極為講究,一般稱為『大卷子』,高 48.5 公分,長 132 公分,摺疊成寬 12 公分除卷面卷背外十開,每開有兩面,每面為 6 行(每行約 2 公分寬),每行畫紅線直格無橫格,可寫 24 個字(一般只寫 22 字,預留兩字作為抬寫使用。),直格上面空 12 公分,下空 5 公分大卷字首重字體,要黑大光圓,次為行款,每行字須平整均勻,整齊如畦。

三、建立我法:創造北碑于體篆楷

民國15(192648)~民國21(193454)


民國21年出版了《右任墨緣》,是右老最早的墨蹟專集,具體展現一種不同於歷代書家的右老獨創風格,姑稱之為:魏碑于體篆楷。

右任墨緣中之一幅對聯,在上聯左邊加注 :以我法寫蘭亭字一笑。
此幅無一筆似蘭亭,如此自我標榜顯示出右老以我法的創作自覺。
 



                         圖片來源:千古一草聖:于右信書法展p29

()蒐集石碑贈碑林:

右老於民國七年(1918)接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於此種生死交關的戰場上,仍有餘興蒐集石碑,特別是民國13(1924)買到將要賣給日本人的一百多塊墓誌銘,到民國25(1936)已蒐集到380多方,統稱為〈鴛鴦七誌齋〉,後來這批石碑悉數贈予陝西碑林博物館。

()喜獲廣武將軍碑:

右老早於民國7(1918)已進入北碑、漢碑的學習,可謂心手雙勤,然右老要臨摩那一家即不像那一家。而在民國七年(1918)右老生死之交的李春堂贈送給他《前秦廣武將軍張產碑》,右老認為眾美皆備,即一心深研,臨寫不輟,得大受用,由是漸變作風。

()無掠趯磔的篆楷五法:

《前秦廣武將軍張產碑》立於前秦建元四年(368),比王右軍的《蘭亭序》遲了15年。這是一個不遵奉西晉王朝的外邦,也可能是禮失而求之野而更遵守舊傳統的地方。細讀《前秦廣武將軍張產碑》,可以發現沒有掠()、趯()、與磔()這三種筆法。與蔡邕所創之八法楷所寫成的熹平石經之書體完全不同。也就是早期的漢隸,沒有八分(即側、勤、努、趯、策、掠、啄、磔八法)。因篆書無這三種筆法,故依其特徵將《前秦廣武將軍張產碑》命名為篆楷。

()自創我法復古風:

右老原為八法楷的個中高手,竟然自覺的放棄了自己擅長的傳統,恢復沒有掠()、趯()、與磔()這三種筆法的「我法」。而創造出新的北碑于體篆楷(包括行書),使中斷了一千六、七百年的古書風復活。但右老後來並未能造出比較成熟的另一種近乎《匡喆頌》成就的風格定型的五法篆楷字體,故右老此期之書道成果,宜算是清代的那個北碑諸家中之一家罷了。

四、標準草書由創制到我法的完成:

民國21(193454)~民國25(193658)


(
)放棄北碑于體:

右老為什麼放棄他足以留名青史的北碑于體,而進行他的第三次書法生命呢?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只有寫草書時才有一種說不出的樂趣,寫其它字體便失去了這種豪邁、奔放的逸趣。

()開創標準草書:

1.研究歷代草書:

右老認為草書易學,而論者難之,主要的原因就是從晉以來沒有人加以整理。因此右老在民國21(1932)在上海創設「標準草書社」,廣求列代草聖書跡,光是千字文就蒐集了70多種,這批蒐藏共達60萬字。右老在這60萬字中一一加以比對,字字臨摹,可說是是歷來研究草書最用功的人。


2.出版標準草書:


右老和同仁歸納出草書標準化四原則:易識、易寫、準確、美觀。右老和劉延濤歸納出72個符號及其使用方法,合編《標準草書凡例》,並在民國25(1936)由漢文正楷書局出版了第一版千字文雙鉤本《標準草書》,僅發行五百本。
經過不斷地修正,到民國42年第八次修訂本,大致而言,草書標準化的工作算是完峻了。民國56年刊行第十次修訂本,是標準草書的最後定本。

3.草書符號的妙用:

右老的以我法寫標準草書指的就是這72種草書符號。會用這72種符號至少可以減少十年學習草書的時間。依這套體系化的符號,後人就可以產生章草、今草、狂草標準草書。或每個人皆可以創造出個人的標準草書,其所不同的是在各種風格、個人的字形,而其共有的共相是歸在同一個構成草書的符號。

()異於章草今草狂草:

右老自謂: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兩三年間,可以執筆,此非妄言,實有至理。因為右老要開創新局身體力行來寫出一個準則。右老從入草書之後,在中鋒運筆上日益精進,一步一步擺脫了北碑的約束。右老採章草之長,字字獨立,但明顯的無章草的掠()、趯()、磔()的書法。與今草相比,則不追求今草一字多變而變成變化不測的不定字形。由於右老草書字字分開,字字收筆,故與狂草一筆數字的連筆草一望立判。

五、標準草書之創作及其成就:

()標準草書創制期:民國21(193454)~民國25(193658)


第一本標準草書千字文,所選歷代草名家多達110家,每一家的字體不一,成為不折不扣的「百衲本」。右老所面臨的艱苦情況有二:第一:如何將這些不同風格的字體統一成一個一致的風格;第二如何將標準草書的72種符號及其細分的370種細目的筆法練熟。右老自言:每日僅記一字,正可說明其艱苦工作的實況。

()成熟楷模期:民國25(193658)~民國36(194769)


經過15年的淬練,心身體驗達到完成自立者境界。在中鋒我法的五法運筆上,已日趨嚴謹、純淨。在72符號形體上,不僅已經脫離古人的藩籬,也解脫初創期的束縛,完成了真正的自己于氏草書風格。

()高峰草聖期:民國37(194870)~民國47(193680)


右老自述「筆下波瀾老更成」,澎湃奔騰,竟無急躁使氣之筆,無矯情之姿,無爭勝求切之心,浮出垂鐵滴金之妙,玉潤珠圓之容,達到正也正,不正也正的地步。集功力、筆力與神意於一體,呈現了技、藝、道於一,已盡中華書道之能事。右老一生亦儒亦俠。右老天成文字與天縱書藝合為雙絕,相得並輝。如右老張良廟對聯:「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只此傳神八字,留候張良已躍然紙上。

                         于右任書題碑:送秦一椎辭漢萬戶

資料來源:http://liuyinong1945.blog.163.com/blog/static/10240924720117135533475/

()不可學習的標準草之極期:民國48(195981)~民國53(196486)

民國48年右老寫了《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大字本。民國51年書《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鐵筆銀畫,造千古草書不曾有之勝境。

六、草聖出自然與右老自評:

()右老寫字歌:

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任自然;
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吾有志焉而未逮也。

()純任自然:

起筆不停滯,才能筆活,筆活字才活;落筆不作勢,才能氣活。右老於民國43年寫了這首詩:
人生最行樂,書道樂無邊,每日三千字,長生一萬年。
揮毫隨興會,落紙起雲煙,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
右老順乎自然之法,就成為右老草書精神境界的我法了。

()有志未逮:

右老的字大氣磅薄,渾厚凝重,絕少飛白。右老自己是研究過狂草的人,他明白什麼是意想不到的那種狂草奔放,而造成出其意表之外的美麗。右老覺得:要是能將他自創之前所未有的厚重,加上他所企求「筆在意先」的那般「自迅速,自輕快」,那才是真正的美上加美,才是他所追求的「自美麗」的理想。右老自認為他做到了純任自然的極致,也表明追求做不到的「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的「有志未逮」。

七、右老的『以我法』書法創作:

總之,右老的『以我法』書法創作,經以上分析,可以說是由篆楷五法、草書72符號、中鋒運筆與自然之法等四個不同層次的實質內容所組成。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577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