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熱血斗膽到我不在乎:沈鬱勁拔臺靜農
2010/08/24 13:04:00瀏覽3249|回應0|推薦1

資料來源:

1.盧廷清(2001)。沈鬱.勁拔.臺靜農。台北市:雄獅美術。

2.網路文章:(請點選)

(1)
我最難忘的一位教授——臺靜農的人格學格 

(2)臺靜農謎一樣的沈默(在此網頁第二篇,網頁往下拉)

(3)地之子——記現代鄉土文學家臺靜農先生

(4)陳獨秀與臺靜農的忘年交

(5)臺靜農赴台後對從前好像忘得一乾二淨

(6)閱讀臺靜

(7)傷逝

(8)被放進籠子掛在空的書家

一、前言:

臺靜農(1902-1990)從一位新詩、小說的創作青年到不喜發表的台大文學院長。學生辦活動請他題字不簽名落款,說:「就這樣,可以了吧!」81歲才辦首次書法展覽,87歲才出版散文集「龍坡雜文」。在台大不教唐詩宋詞,而專教《雜騷》、《九歌》。愛自由卻又小心翼翼。謎樣的人生,一如其書法--沈鬱.勁拔。

二、內容摘錄:

()斗膽熱血:

18
(1919)臺靜農讀湖北漢口大華中學,和同鄉同學創辦「新淮潮」雜誌,響應五四新文化運動。曾寄給家鄉同學這樣的對聯:「立定腳跟撐世界,放開斗膽吸文明。」21(1922)臺靜農發表新詩《寶刀》於《民國日報.覺悟版》。詩上說:我的熱血沸騰了!我的靈魂憤極了!27(1928)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地之子29(1930)出版第二本短篇小說建塔者


()我不在乎:

李敖在
《我最難忘的一位授——臺靜農的人格與學格(可點選)中說:臺教授「學術著作,極為可憐,只有一本《靜農論文集》……全書475頁、寫作時間長達55年、篇數只有25篇、每年寫8.5頁、每天寫0.023頁,每頁840字,即每天寫19個字……在臺灣島上竟通吃了四十多年」。批判極為犀利。問他為什麼如此疏於出版著作,他的答覆竟是:我不在乎!

註:《靜農論文集》有25篇論文,1989年出版。而80歲生日(1981)時,由台大中文系海內外門生為他印行《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有36篇論文。
                                          
                                瀟灑的熱血青年臺靜農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弄墨自娛:

1.
前車之鑑:

45(1946)的靜農,變賣了兩部極珍愛的明版金瓶梅,得款三百元當旅費,順利到了台灣,受聘於臺灣大學中文系。47(1948)台大第三任中文系主任,前兩位主任皆死於非命。第一任的許壽裳,因宣傳鲁迅和五四動,引起當局怨恨1948219,他在夜間被破門而入的歹徒砍死。第二任系主任喬大壯,因系主任許壽裳之薦,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壽裳被害後,繼任系主任。後因拒絕鎮壓學生運動被辭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許壽裳慘死,深受刺激,同年73在蘇州楓橋投水自盡。


2.
韜光養晦


臺靜農在此氛圍下任教臺灣大學,且由於早年和魯迅及左翼文壇的親密關係,再加上他在抗戰前因為狂熱追求文學理想,三度因為文學刊物而出入牢獄的經歷,其行動和言語受到了嚴密的監控。在此背景下,臺靜農對出版發表自己作品的不在乎也就不言可喻了。

3.始料未及:

他在《靜農書藝集》序上說:戰後來台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經過四十年的苦練,臺靜農先生的書法卓然成為一代名家,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臺靜農草書: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四)君子之交:

1.陳獨秀著小學識字教本:

陳獨秀
(1880-1942)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1920年投入中國共產黨的發起,1929被開除黨籍。生前最後四年撰寫《小學識字教本》。編寫期間(1939-1942),臺靜農(38-41歲)任職編譯館,陳獨秀和臺靜農通信達一百多封,成了討論學問的忘年之交(兩人差22)。陳獨秀請臺靜農幫忙油印50本,分贈學人,聽取意見。

註:文字新詮:
由陳獨秀著《小學識字教本》改版改名。這本書梁實秋當時分到一本帶來台灣。1971年交由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印行,改名:《文字新詮》。未註明作者為陳獨秀。此書用科學方法將中國文字重新分類,上篇為字根及半字根,分為象數、象地、象草木、象鳥獸蟲魚、象宮室城郭、象服飾、象器用、象人身體、象人動作等,共530字。下篇為字根滋乳之字。1976年我買了一本,但一直不知道讀的是陳獨秀大作。



    陳獨秀著《小學識字教本》1971年在台改版為《文字新詮》


1971年印行的《文字新詮》內文,係陳獨秀原手寫稿重描影印。


2.魯迅編新文學大系:

20
(1922)時,臺靜農在北京大學旁聽,做過魯(周樹人,1981-1936)的學生。他很喜歡魯迅天馬行空的講課,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講義上沒有的知識。24(1925),臺靜農與魯迅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團--「未名社」。僅臺靜農專事小說創作,其它人大都從事文學翻譯,因而深受魯迅的重視和鼓勵25歲時(1926),臺靜農編的最早研究魯迅的專集《關於魯迅及其著作》,27(1928)發行的第一本短篇小說《地之子》,29(1930)發行的第二本短篇小說《建塔者》都是由未名社出版的。在魯迅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臺靜農對鄉間生死、泥土氣息充滿悲憫心情的小說和魯迅自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及反禮教精神的小說各選了四篇,魯迅並且特意以自己的小說開端,而以臺靜農的小說殿後,魯迅可說是臺靜農在20年代小說創作的知音。魯迅是臺靜農終生亦師亦友的摯友,兩人過從甚密,在他們二人11年的交往中,臺靜農致魯迅的信件有74封,魯迅致臺靜農的書信有69封。

附錄:魯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序中對臺靜農的評價:

此後還有《建塔者》。要在他的作品裡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貢獻了文藝;而且在爭寫着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這作者的了。

3.
莊嚴辦曲水流觴:

1966年(臺靜農65歲),臺靜農曾邀請莊嚴(1899-1980)到中文系講授「中國書法」。這門課頗受學生歡迎,一連教了十年的時間,期間還開過一門「中國書法評鑑」的課程。莊嚴先生早年在台中霧峰北溝看守古物,生活異常清苦,但遇到舊曆三月初三日,總要追思王羲之山陰故事,臨河「修禊」。197345日正好是東晉王羲之蘭亭集之後的第27個「癸丑」年。臺靜農72歲,又參加了莊嚴先生舉辦的「曲水流觴」雅集。莊嚴先生在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後山流水音,發現昔年日本人在溪邊上刻了「流觴」二個大字,極為高興,就破鈔五千元,就地來一次「修禊」。一曲流水,清澈見底;夾岸竹林,濃蔭蔽日。木斗當酒器(木觴),用「竹製如意」勾取。連日險霾首度放晴,杯酒交錯,賓主盡歡。

                  1978年臺靜農(77歲)、張大千(80歲)與莊嚴(80歲)賞畫於摩耶精舍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4.張大千贈倪元璐:

(1)體秋:

1944年前後,張大千(1899~1983)自敦煌莫高窟臨摹古代壁畫回四川。看到臺靜農倪元璐(可點選)體勢寫給張目寒的書信,非常驚喜。但認為臺靜農尚未得到倪元璐書法的精髓,於是馬上命學生雙鉤倪元璐所寫的巨幅行書《體秋》送給臺靜農。臺靜農(43歲左右)如獲至寶,認為僅次於真蹟一等,十分珍視。

(2)古盤吟:

6
7(1968)時,張大千將庋藏的倪元璐《古盤吟》小字長卷寄贈臺靜農,《古盤吟》在倪書中是較工整的行楷,用筆提按富於節奏,章法較趨整齊一致,臺靜農晚年喜用此種筆法,以手卷形式抄錄詩文。

附錄:倪元璐的字真帥

(3)題畫詩軸:

77
(1978)時,張大千回國定居,請臺靜農替新居書「摩耶精舍」四字,與莊嚴三人時相往來。81(1982),這年臺靜農將住處「歇腳盦」改為「龍坡丈室」張大千為其題榜,並將珍藏的最後一件倪元璐作品《題畫詩軸》送給臺靜農。這件作品氣勢雄渾,筆墨乾溼變化極大,雖對書風成熟的臺靜農已無影響,但仍可感受到老友的鼓勵與看重。

                                      1978年臺靜農(77歲)題張大千新居:摩耶精舍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1982年張大千題臺靜農(81歲)住處:龍坡丈室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4)書法展


張大千曾推舉臺靜農為「三百年來寫倪字第一人」。81(1982)時,臺靜農接受歷史博物館的邀約,舉辦生前唯一的一次書法個展。個展時,張大千拖著病體由醫護人員陪同,觀賞了這場沒有任何儀式的書法展。

註:臺靜農寫字:

臺靜農以書寫來抒發心中的沈鬱,除了自書詩以外,經常寫的有王粲《登樓賦》,向秀的《思舊賦序》和庾信的《哀江南賦序》,藉著古人的文章,寫下自己當時的心境。盤曲扭結的字體,像似有種受到極大壓力,努力反抗,而呈現出向外反彈的驚人張力。他與晚明書家倪元璐、黃道周,甚至是王鐸是相似的。臺靜農的行書以方筆側鋒為主,保留倪元璐最多的部分即在筆勢上的欹側。臺靜農結字的欹側,在現代書壇獨樹一格。

             1975年臺靜農(74歲)寫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5.聶華苓教現代文學: 

聶華苓因為創作長才被雷震賞識,1949年受邀到台灣民主運動先鋒雜誌《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文藝欄主編。與當時在聯合副刊的林海音是當時唯二的女性編輯,曾被名作家徐訏譽為最好的文藝編輯之一。1960年雷震被捕,《自由中國》停刊,聶華苓也成了人人「敬鬼神而遠之」的人。當年,59歲的臺靜農,這位與聶華苓素昧平生的台大文學院長,找到了聶華苓,希望她到台大去擔任現代文學的教席,讓聶華苓驚訝得不知如何回答。當時也自身難保的臺靜農,以他識人之明與用人惟才的氣魄,讓這位驚弓之鳥,時受特務跟蹤的作家,在山窮水盡之中,開啟了一片柳暗花明的廣闊天地,又開始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臺靜農擔任臺大中文系主任長達20年之久,給臺大師生自由發表的空間,為臺大延攬了許多優秀的師資,培育了眾多傑出的學生。

附錄:三輩子(2011年5月13日,86歲時出版,點選)

          白先勇、蔣勳齊向聶華苓致敬(請點選)

(五)臺式幽默:

1.魏晉人的生活:

39
(1940)時,臺靜農一家借住黑石山(在重慶江津區白沙鎮),朋友免費提供的茅草屋。國難期間,輟學在家的兒女經常幫忙步行鎮上打油背米,到山中挖蕈、尋野菜,下水拾田螺、捉黃鱔。臺靜農晚年當子女提起這段艱辛日子時,臺靜農笑說:那是魏晉人的生活。


2.
做一票生意:

41(1942)時,臺靜農任職於國立女子師範學校(在四川重慶江津區白沙鎮)。住在土牆瓦頂的房子,沒有電燈,也沒有煤油燈,點的是桐油燈,吃的是霉米飯。有一次,臺靜農到同事家夜談,臨行時借了一把柴刀,是要順道用來劈柴炊飯用的,朋友見他一手提燈籠,一手提柴刀。想著他這個樣子走在深夜的山路,一定很有趣。臺靜農把手裡的刀揚一揚說:路上還可以做一票生意哩!開起玩笑來,頗有《世說新語》人物的味道。

3.棉衣開銷不起:

有人問臺靜農為何到臺灣來?是為了避開政治災難,還是為了替剛脫離日人統治的台灣教育獻身。臺靜農開玩笑的說:實在是因為家眷多,北方天氣冷,光一人一件過冬的棉衣就開銷不起,臺灣天氣暖和,這一項花費就省了。

4.煙酒貴族:

臺靜農嗜酒善飲,平居不可一日無酒,但總有個理由教人喝酒。若是天熱,他說喝酒可以去暑;若是天冷,他便說喝酒可以禦寒。有一回,林文月見到臺靜農身上穿著一件燒破了洞的舊毛衣,卻以名貴的煙酒招待來訪的學生,便脫口而出,送他一個「煙酒貴族」的封號,臺先生也不以意,有時還和人說笑:兩袖清風,林文月卻封我做煙酒貴族哩!

1980年臺靜農(79歲)行書對聯:酒闌興發更張燭     簾垂茶熟臥看書

        
                                     (圖片來源:沈鬱.勁拔.臺靜農)



5.
沒見著土地廟:

85(1986)時,臺靜農終於在兒女的安排之下,首次出國門到美國一遊。朋友問起旅美觀感,臺靜農輕描淡寫的說:美國有什麼好?沒見著有一個土地廟!


附錄1:王粲的《登樓賦》

附錄2:向秀的《思舊賦序》

附錄3: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434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