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6 13:37:01瀏覽1974|回應4|推薦16 | |
對於所有泛藍的支持者來說,每回最讓人皺眉的,幾乎就是: 為何每次到了選舉關頭,藍營與橘營才要開始溝通?才開始清算陳年往事,挑出愛恨情仇?才開始磋商各地誰上誰退、由哪個黨的誰出線競選? 特別是這幾年,新聞到了選前佈局整合這個關頭,幾乎都會出現「宋楚瑜不滿馬英九....」「親民黨揚言要在選舉時...」。 很多基層藍營民眾後來之所以對宋楚瑜不滿,認為橘營「不從大局著眼,總是想著自己細細碎碎的權謀」,幾乎都是因為這些信息,點滴所成。 相較於藍、綠陣營因為對峙競爭,動輒相互火力傾壓,台灣政治局勢中的「藍、橘」勢力消長,其實才讓人真正看見民主選舉背後的現實與殘酷。 眾所皆知藍營平日鮮少主動溝通,也沒有特定的對話渠道,而幾乎都在選舉最後仰賴泛藍選民壓力,而頗有一種「吃定橘營」的態勢。 而橘營既然也已經沒有政治發揮的版圖與資源,也幾乎只有在選舉接近的當下,還略有「作梗的餘威」,而能和藍營主流對得上談判層面。 這些都讓一心希望「藍營大團結」的狂熱支持者,非常不滿! 而藍、橘兩方的見招拆招,導引輿論去描述成「都是因為對方『不夠尊重(不識大體)』的緣故」,幾乎是每年選舉都要重現一回的老戲碼。 然而,這真的只是政治倫理上所謂「尊重(識大體)」的抽象問題? 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藍營「政治派系處理,與政治資源配置」的問題沒有突破,也陷入僵局。 特別是當某方面而言,橘營的親民黨包括宋楚瑜在內,已經成為泛藍陣營的某「一大派系」!而國民黨對於派系的處理,如何在不同的狀態與需求中,找出一種「動態處理的原則」,即使馬英九已經執政四年,仍然沒有抓出重點。 早先各方無不認定,在中部地區胡志強「市長選舉」一役已經幾乎處於落敗邊緣時,這也意味著,國民黨在中部地區派系與組織勢力的驚人瓦解! 而各方對於2012總統大選的觀察,乃至對廖了以擔任秘書長之後,能否修補強化這個「斷鍊」環節,都是持續高度密切注意中。 事實上,台灣中部地區的「派系」特性,作為任何海內外普世無一不是「由派系所構成的政治組織體系」,並非許多人眼中誤以為絕對的「黑、金」之惡。 地方政治資源在「名、利、權」的競逐消長之中,是一種「領導勢力」與「跟隨勢力」的構成,也是一種如同生態四季的自然代謝。 只是,一旦地方派系所需的上述的「養分」,若是與中央政治資源息息相關之際,如何對地方上「配置資源」成為非常關鍵,且不是常人能為的一脈心法了。 真正在資本市場上操作的人,都能明白「資源配置」與「資源分贓」的差異。 那是指針對於「對的人、對的組織、對的流程」,進行更積極的資源配置,以發展出真正能茁壯發展的組織勢力。 嚴格來說,馬陣營過去從「政治清廉」的角度出發,對於派系的資源非但沒有配置,甚至充滿了「抑制」,乃至「敵視」。 儘管很多知識份子或政治理論派,一面倒的認為這才是「導正民主政治的黑金弊端」!然而,誰說古今中外打從「政治」兩個字問世的第一天,就是一個高風亮節的「道德命題」?而不是一個權力資源的「利益問題」? 馬陣營的主要決策成員,鮮少是熟悉地方政治運作生態的厲害角色;對於地方勢力的參透乃至掌握,也需要時間來建立信任或利益關連的網絡,這始終是國民黨後來逐漸喪失地方組織主導能力的一大關鍵。 地方上,那些「鋪橋修路的工程款」是眾所皆知過去的主要「資源」。 後來更多一些的,是某些實虛相關的「文化、活動」的項目申辦或主辦,但大抵也都是經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預算項目而來。 除此之外,交通部、內政部、文建會、原民會、勞委會、青輔會也幾乎是各類「地方補助」的大宗;各部會編列預算時,也都會懂得「留一杯羹」與地方為善。 至於地方上真正的「大宗」,當然是「土地開發」!尤其是「都市重劃」造就的核心位置與周邊開發,利益翻個百千萬倍向來是「大塊均分」。 至於每次選舉一到,各種過去從競選活動的「廣告花圈車輛看板」乃至到「便當傳單走路買票」,更是地方派系由上到下、面對選戰、取得預算、大搞一場的「主要養分」! 然而也正是這「選舉預算補助」,是在馬英九上任之後,最先被攔腰砍斷的部分。 馬陣營因為政治道德主張的「正義」,導致的派系資源「貧乏」,一步步瓦解了地方派系之所以由利益共生構築的勢力。 於是如今又到了四年後的「總統大選」了,藍營裡究竟是誰被授權、在負責「喬」親民黨與宋楚瑜呢? 國民黨包括吳伯雄在內,以秘書長廖了以為首,有多少熟悉地方運作的政治人物,已經在幫忙一起「喬」包括中部地區在內的各派系勢力了呢? 採取的,還是一貫的「相忍為國」之類的道德勸說?或者,藍營核心決策已經終究懂得進行某些「資源配置」了呢?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藍營與橘營」之間的衝突或調整,恰好可以進一步判斷,馬陣營究竟對於地方掌握的實質程度如何。 顯然我們從地方上聽到的,就算是國民黨地方黨部本身,此刻更多的還是一種「精神鼓勵」,仍然缺乏實質的「資源配置」的對策與結構。 地方上確實有很多「吃相難看」的傢伙們!但除了一併劃為「非我族類」之外,究竟這當中有沒有更多「懷柔」或「高壓」的對待方式,可以連結不失? 政治決策核心以「知識」與「道德」自詡的關鍵份子,除了對於地方派系採取了漠視與抵制的作法,是否也能自我觀照到「知識的傲慢」或「道德的無知」的現實角落? 藍營方面最終能不能超越了「資源」的本質,進行一場透明、中性且準確的資源配置?或許這也正是除了藍綠對決的選舉之外,我們仍然持續需要且期盼,最終能擁有新一批「繼續進化」的執政者的原因所在!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