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8 15:40:21瀏覽2001|回應3|推薦23 | |
隨著總統大選開始靠近,馬英九、蔡英文「雙英」的各種活動,日夜展開。 台灣的政治,是一場全民的呼吸運動;幾乎等同陽光、空氣、水一般的自然存在著與被需求著。 白天的人物新聞、夜晚的名嘴評論,串起華人社會中唯一一個充分擁有自由、民主、多元的政治思想脈動。 但明明是這麼善良又美麗、精采又豐富的島嶼與人心,為何如今卻也因為政治與媒體的多元活躍,而讓台灣的未來充滿著一些難以言喻的「無力感」與「不確定感」? 難道一切只是因為,如今海峽對岸的中國,太強了?只是因為中國的一切,都只想要兩岸統一,讓台灣自身的發展無以為繼? 或者其實真正的關鍵問題是:「台灣,在哪裡?」,或者包括了「雙英」在內的台灣上的我們,如今「在哪裡」?我們在兩岸的動線與國際的時空,位置究竟在哪裡? 以及最終,台灣以及台灣的我們,將會「去哪裡」? 這麼多年下來,台灣自由的發展造就了「多元」的特質,但我們似乎逐漸失去了「純粹」。 失去了定位的純粹、抉擇的純粹,堅持的純粹,乃至在成功與失敗之間,也不再能夠擁有一份「無悔的純粹」。 台灣的社會,已經習慣了某種「狡猾的正義」,特別是當這種似是而非的正義,披上了「多元的外衣」。 台灣的政治人物即使到了馬英九、蔡英文的位置高度,如今似乎也都要充滿妥協,而難以堅持純粹。 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倘若沒有對於未來生存的「目標、遠景與幸福」,能有一份真正純粹的想望甚至景象,那麼我們能有多少力量,去開創一個清晰的未來? 但問題並不只是論辯於多元與純粹之間,那麼簡單。如今的台灣,在面對總統大選這麼重要的一場共同的抉擇時,對於這兩位人物以及他們各自帶領台灣所將「通往的未來」,人們將各自站在哪個「點」上去看、去評估?本身也已經不再能夠純粹以對。 多元的選舉議題,幾乎都是由負面揣測出發;各種權謀的手法與抹黑,往往都能一副理直氣壯的言述,並且由此構成了「民意」或「輿論」。 我們該怎麼從台灣的政治現況中,能進行一場「看見台灣未來,不看選舉紛擾」的總統大選? 是應該基於那些藍綠訴求真真假假的說法?基於名嘴評論們虛虛實實的批判?或者應該去選擇文宣口號、政見白皮書?還是應該選人不選黨、選黨不選人呢? 對於選民來說,究竟何者才是一場政治各自抉擇的「純粹」? 其實回想起來,那些在台灣社會角落中曾經令我們感動與欽佩的人,幾乎都是在人生中選擇了「純粹」的人。 許多異國來到台灣山地部落的修女與神父,以一生的奉獻給台灣的土地與人們,純粹到讓人感受到上天的恩典。 許多宗教慈善團體的最初,也是因為同樣義無反顧的純粹,感動了無數人共同加入參與。 陳樹菊在東部的某個角落的賣菜與捐款,也是因為如此純粹,讓時代雜誌的評審小組同樣因此被打動。 我們其實一直都能看到著,也始終都願意發自內心去欽佩著,那些因為「抉擇了純粹」,也才能勇敢、才能堅持,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人物,才能真正為我們帶來恩典、創造幸福。 只是,如今充滿「多元意識、多元現象、多元角色」的台灣,我們還有沒有能力去認真選擇一個「純粹的領導人物」,去相信他將能帶領一個通往純粹的、幸福的未來?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