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4 10:22:07瀏覽2085|回應3|推薦13 | |
其實這是一則,媒體看來「不痛不癢」的新聞! 提到馬總統剛剛聽完衛生署,有關台灣推動「國際醫療產業推動計畫」的財經月報。馬總統也做了些宣示,說是要「動起來」! 會中也建議,應該要指派1位政務委員統籌,另外部分法規也該修訂鬆綁。 但倘若追蹤瞭解這項在當年被提出且深具前瞻性的「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產業」計畫,至今已經「跨部會談了、擺了」超過十年!就可以明白,台灣「從綠到藍」的執政現況,政府裡的「同一批人」,不都是這樣以「方案繼續研究」的心態,擱置了所有曾經被提出的前瞻性規劃? 台灣真的能推動「國際醫療產業」?!真是愛說笑吧!這個台灣的政府內,已經再也沒有「李國鼎」了吧! 一句話就可以說死了!不妨想想:台灣當今的醫療院所中誰有足夠「外語服務」的能力水準?要到何時,台灣的護士才能講英文?看護講英文?就算醫生,能用英文對病患解釋? 馬政府執政後的財經內閣至今,除了一直「跨部會協調」,哪一號人物推出的哪一套政策,讓所有人大開眼界或比拇指叫好? 因此我心想,台灣醫療產業的未來,除非是馬總統為此專程去「割眼袋」宣示其重視!或者有人像我這種硬拗的,硬把台灣的醫療產業,說是「政府的門面產業,是馬總統的『眼袋產業』」! 否則在衛生署的會報之後,所有人「散會」之後離開總統府,都已經專心在想,應該繞去重慶南路順路,去訂個好吃的排骨便當且應該可以報帳吧! 當然,我相信馬總統,即使單憑「衛生署必然懂得『美化了趨勢數字、又適時自我揭露不足』的專案報告」,仍然能看出台灣確實具備「醫療市場的某些優勢」! 事實上,國際醫療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在「語言」及「文化」兩大服務要項;相較之下,醫療卓越的技術水平,反倒是相對的其次。 因此基本上的推論而言,台灣所謂「發展國際醫療市場」,最單純的起點,應該是「發展大陸來台的醫療市場」才對!而大陸現今醫療水平非常參差不齊、收費又貴!照理說這也是「高端陸客願意到台灣自費醫療」的前提背景,台灣由此有著非常好的競爭優勢! 但台灣至今從政府的到民間,有多少單位在真正積極推動於此?推動的成效如何?瓶頸又何在呢? 一般估計,兩岸之間的台灣醫療商機有超過「五千億」的市場潛力。 這當中有三大區塊: 1.「重症及一般醫療、整型、健康檢查、美容」的醫療核心。依照難度而言。 2.「觀光行程、手術後休閒」的安排,這是來台灣前後的基本必須。 3.「術後美容保健產品(藥品或食品)」。這是整個市場中想像力最大的! 這當中,台灣真正在佈局推動的關鍵人士也並不少,但方面各自不同。基本包括: 1.推動醫療(生技)園區: 這是包括土地開發、政府資金挹注的「大肥羊」項目!可以用政府的錢辦事兒!因此這裡有幾個大財團與創投,一直在進行資本操作與政策遊說。 2.醫療健檢美容項目: 這方面公私立院所乃至個人,有不少已經嚐到「陸客觀光,順道健檢或美容」的「甜頭」。沒吃到的,或許還在觀望;但所有已經吃到的,包括公立醫院,都在快速佈局! 3.美容保健產品: 單單台灣的「面膜」市場,就堪稱被「陸客」整箱、整箱買走的拉抬起來!台灣許多生技產業除了跨足到這高毛利的通道之外,能否透過兩岸醫療及食品的相互認證,將市場一舉推向大陸,是目前包括負責SNQ、GMP等幾個單位在努力進行中的! 整個醫療產業的市場,就是這個狀態比例了! 但台灣究竟要如何進入「國際醫療產業市場」?乃至面對現實的第一步是:台灣如何掌握「兩岸醫療產業市場」? 但從我這幾個月深入訪談與調查的過程來看,我認為台灣要能夠發揮出一個「國家級、政府級」的整合結果,基本上是「不可能」! 因為包括「法令、政策、跨產業整合」的複雜架構之龐大,除非有某個政務委員將他自己搞到徹底「活人獻祭」的地步,奉獻自己來打倒所有政府機關中的本位主義,否則再怎麼努力協調,也只會把人折騰到死! 針對台灣醫療產業的今後發展,我想歸納提出幾個角度。 這十多年來,與其說是扁政府的問題,倒不如說,政府有一個非常根本的「政策創新」的死角!即使「概念」上乍看之下創新,執行的計畫也是不痛不癢,全無真正實效! 政策創新,倘若沒有具體且強大的「主導者」,同時瞭解許多問題既是「難度所在」,也必然是「解決樞紐」;最終一切規劃,都將是政策的「殘局」且必成枉然! 檢視台灣醫療產業發展,隨便看兩眼,就可以看到,比如: 1.誰在主導? 「醫藥圈」本身是非常封閉的圈子,對於醫藥外的政、經、社會狀態往往判斷不切實際,更何況是涉及「兩岸政策」乃至「兩岸市場利益」的規劃與開發?於是這十年來,民間發展完全難以掌握政策與市場需求的「時間動線」! 中國大陸長年以「五年計畫」,並且在政策推動上嚴格要求中央部會與地方績效!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各機關單位,雖然「預算書」上有很多目標,但幾乎都是「進行中」!而非「達成率」! 2.誰在推動? 這些年除了WHO的推進(包括了「外交」勢力整合的介入),其他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或民間的衛生醫療組織,透過「互訪交流、聯絡感情」的會議論壇往來,根本沒有設定任何「政策推進的實效」! 衛生署、國科會、經建會誰來主抓推動進度?民間的「生策會」有無足夠的授權?誰來負責推動各方談判,都搞不清楚了,更何況台灣在任何有關「兩岸談判」與「國際談判」的整合性談判人才,非常不足! 沒有推動者?也沒有推動的計畫時程?那不推動個屁呀! 3.誰是關鍵? 無論針對的是兩岸或國際醫療產業的「現實運作」,實際上都同樣必須仰賴「觀光服務業」進行架接。但台灣觀光業除了「抽佣分紅」之外,對醫療市場完全沒有深遠佈局的意願與能力! 而醫療院所一向自認是「老大」,對於觀光業的「小爪牙」角色,既看不上眼、也不會去尊重!產業內部本身,若缺乏關鍵的產業架接結構,再多的客人也是「過門不入」!想要發展出其他後面的市場模式或醫療園區的想法,根本是空中樓閣! 4.政府自己呢? 這項政策目標,同樣需要非常龐大的「政府跨部會協調」!但一如所有需要「跨部會」項目(包括ECFA自己),寫報告或提數字或許OK啦!但現實上的成效推動必然形同虛設!畢竟每個部會本身都有「自己既定的編列計畫」,能來參加一些會議、論壇、報告說明幾句,已經很給面子了!更多時候,也都宣稱這自己手上的「例行工作」,「對施政和選票,都很重要喔!」,於是,天大的項目都「往後丟」很正常! 提到選票,此刻包括北京在內,所有人都在密切關注「五都選舉」的結果,以及這項結果可能對今後的兩岸關係與商業佈局,帶來的任何影響。 嚴格來說,台灣在「兩岸」之間包括醫療產業在內的任何商機,如今若不是靠對岸「政策的扶持或讓利」,就得靠大陸「消費能力越來越強的族群」。 這當中毫無疑問的,「大陸觀光客」是「從大陸自己飛來台灣的消費群」!照理說應該是各方籌備成本最低、最應該主攻的對象。 但即使面對這些送上門的顧客,除了極少數觀光產業(旅行社、飯店、交通、名產店)在大動腦筋、大賺其錢之外,很難想像包括醫療院所在內的台灣其他各行各業,竟還是「冷眼旁觀」為多! 事實上,如何從台灣的「國際醫療產業市場」,聚焦到「兩岸醫療產業市場」,乃至於更集中在「觀光醫療美容市場」!這才是務實的規劃角度。這方面政策執行的「切入口」比較小,略略「微整型」就可以看到效果,而不需要做整個配合國際現況進行法令政策的「大手術」了! 後面找機會,我要繼續寫寫如今台灣的「醫美市場」現況! 這些被視為是台灣極少數還「領先」,尤其有語言、文化、口碑等各種優勢的「醫美市場」(醫療、健檢、美容),至今雖然頗有佈局動能,但總的還是散沙一片。 尤其是「高單價收費」的台灣名醫們,任誰都知道有可觀的「大陸有錢人」(越有錢,越怕死、越要健康、越愛美!),理論上會願意來台灣「做些檢查或手術」吧!但另一方面,有錢人很難搞是真!這些對岸的「頂級病患」或「市場族群」,應該如何找到、接觸到?對他們要提供何等說明風格與行銷途徑? 在此同時,目前確實也有一些極少數,能繞過政策的「名不見經傳」的醫生或診所們,即使「小打、小鬧」也已經自行發展出在台灣、在大陸,或者兩岸同步操作的「醫美經營模式」,並且儼然成局! 是不是一切都要「甩開政府部會」,才有機會發展出真正的產業呢? 小打小鬧的務實推進,而非跨部會、跨產業的舉辦論壇,是否才會是台灣醫療產業的「兩岸革命先賢」與「國際希望之光」呢? 無論如何,馬總統在這一則「無聊政治新聞」中對台灣醫療產業的關切與指示,確實沒錯! 在此同時,我也相信馬總統的「眼袋」背後,說不定恰好會是台灣「醫療產業未來」的最佳代言人呢!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