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31 12:13:06瀏覽4688|回應6|推薦19 | |
上週末的車遊,幾名中年人在台北盆地的邊緣,午餐為了尋找傳說中「絕味逸品」的客家小吃店,繞著山路轉。 朋友對著車窗外,順手指著遠方一片邊坡台地說:「王永慶的墓地在那裡!」 於是我們停下車,走出來透透氣。陌生山路旁的凜冽冬意,讓人遠眺著「經營之神」的墓地,更顯寒冷料峭。 但朋友們的話題卻忍不住圍繞著「王家」的遺產之爭,「最近都沒有後續報導消息,顯然王文洋和李寶珠之間,應該『分』得還算順利吧!」 針對王家遺產,荒郊亂草旁站著抽煙的眾人比律師還更看得清,意見幾乎都一致:「只要『三房』肯多讓出來一些,那肯定沒事兒!」 一幫男人聊著誰出招、誰有利,一直到「家務事」的層面便當下立場相左,爭執不休:「王永慶連同檯面下的,到底一共有『幾房、幾子女』」? 就這麼對著遠方長眠的王永慶,幾個無聊傢伙吵鬧到幾乎要遙拜王老先生「擲爻」,來問出個媒體也搞不清楚的水落石出。 我始終沒有加入這場評論喧嘩,也並不是假裝高尚清雅,實在是遙望著王永慶的墓地,我發現我並非應該保持尊敬,而是我對他「一點都不懷念」。 或者應該說,其實台灣社會對王永慶在2009年的猝然過世,也並不懷念。 「經營之神」是一個媒體符號的賦予,或多或少,代表著時代社會,一種對於財富的眼紅敬畏。但在這些財富背後,這個社會並沒有感受到所謂「成功者」,對於社會留下了何等的「情懷、風骨,或價值」。 甚至在台塑巨大事業體的背後,人們閒聊著王永慶一生「男人四處風流」的習性,所必然造成後代的爭名奪產,話題反倒更為熾盛。 於是,台灣的人們,究竟願意去記得王永慶的什麼了呢? 事實上,王家所有財富,也始終是肇因於「時代機緣」與政府「政策扶植」之中,從吸納崛起到穩固擴展。更嚴肅來檢視,那些也幾乎都是對台灣土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碳」的產業,所建構而成的集團城堡。 於是終究,提到王永慶,確實只剩下如今的「後代爭奪遺產」,一名復仇的王子和一名內宮掌權的偏室之爭,會被人們清清楚楚的記得。 每一個當代,總是歌頌著當時的「權力」與「財富」的擁有者。 這些當事人,也往往總是不可一世的自視,並且理所當然的去席捲著所有「政商統合」的發展機緣,讓事業隨著個人意志,不斷膨脹擴大。 但那些逼人甚重的「成功光芒」,一旦也要跨入他們自己的「生老病死」軌跡乃至到了「身後」;他們原先被視為如此的「舉足輕重」,往往死後便在社會人心中,瞬間快速冷縮成一個可有可無的「渺小句點」。 古今中外歷史紀錄的軌跡中,以「政權」與「文化」被劈開兩方,交錯縫合出時空的雙軌記憶,在廣大人心之中留下痕跡。 再怎樣始終也沒能進入歷史的,幾乎都是那些「商場上的人物」! 除 非這些商業人物最終跨入「慈善」、或被寫入「文學」,或者延展於「教育」!沒有留下任何「志業、傳記、精神」的他們,永遠會有比他們「更成功、更有錢、更 有影響力」的後代商人,將他們自認為不凡的成功事蹟,無情的覆寫取代;並且最終他們自豪商業經營的成功模式,都會被漠然視為一場「時代機緣所致」。 其實不單是過世的王永慶,眼前還活脫脫的郭台銘、張忠謀、林百里等人,也終究是在歲月潮浪無情掩沒所有成功沙堡的終點前,跟著王永慶走向那條被遺忘的路徑,並且緊緊先後排隊著。 成功的企業家,最終只是繼續提供著古今中外,各種重複著事業的成敗起落中,同樣「幾句話就可以說完」的例子。 那些現在或許被吹捧、被仰望、尾牙聲浪中被歡呼稱頌,但到最後卻仍然是無論說王永慶,說郭台銘,甚至說張忠謀,其實也都可有可無,完全沒差的例子。 我們之所以都不懷念王永慶,因為社會人心對於王永慶最後的定位真相,無須刻意宣告,自然會清晰顯影。 那位白髮清瘦的老人,畢竟沒有真正走進我們的心中,坐上某一個恆遠的寶座。 所有成功者的「權力、名聲與財富」,說穿了並非因為「他們的名字」;從旋埋在那口社會洪流的深井之中抬起頭來,就會看見:「權力、名聲與財富」一向是廣大的社會人心或者說市場,在這個時代中對成功者們的「慷慨賦予」! 「商業」所推進的時局潮流,源自「慾望」的跳動,並且撥弄更大的慾望。 這使得廣大人群從各個角落,掏出口袋的金錢,從股票一路到各種大小商品,幫所有商人們完成他們的夢想與事業。 但到最後,人們從未真正能自商人發展或者研製的各種「招數與成果」中,改善了任何生存殘酷的本質,確認了任何幸福期望的真實,乃至提升了任何短暫人生的領悟。 歐美國家的許多企業家,人到了晚年,經常會致力對於此項「缺憾」,透過投身慈善或基金會行動,來對社會人心的損耗進行「修補或回饋」。 這在台灣比例甚少,除非是因為當事人特定信仰於某些「宗教信仰」或組織,才比較懂得去回饋社會。 否則,成功,幾乎都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對於自身與社會究竟的「主、客」關係,顯然從未真正存在於成功商人們的思想反餽的體系之中。 於是,這個社會與人心,也將同樣對等處理!只要人一不在,就瞬間徹底遺忘! 我們不懷念王永慶,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王永慶家族的思想中確實只有「生意經商」,沒有「文化歷史」的價值與思路。 他們對於王永慶的一生,自然也就不會渴切的,想要蒐羅各方能找到的所有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盡全力去幫王永慶「定出一個歷史地位」。 財富與員工浩瀚如台塑集團,做任何事都是米粒點事兒!但卻連透過整理出一部王永慶完整的「傳記紀錄片」,或者設立內容詳盡的「紀念館」乃至「官方網站」,去敘述那一名台灣當年貧困時代賣米的小伙子,如何發跡拼搏出非凡一生的意願都沒有! 就算王永慶即使沒有獨到非凡,至少也將王永慶的一生「萃取」出一些印證的普世價值,讓後代學習或省思,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但顯然,這是王家好幾房、好幾代人口的家族成員中,包括爭產最力的王文洋或李寶珠,也都沒有優先動念!無論老中小,都沒有掛在心上這回事兒。 這也清楚的反推或意味著,這個王氏家族的教育思想中,包括王永慶自己,確實始終是個「數字掛帥」的生意人!連自己能為社會「留下的真正貢獻」,也只有像向「國家繳納多少遺產稅」,這種純粹數字至上的價值吧! 王永慶也才會沒有明確的遺囑,歸納自己的一生!也或許,他死前還依然雄心勃勃於事業的繼續擴張呢!所以才沒有對於自己人生的事業財富,有任何一絲「來自何方、去向何處」的省思。 而這也就很自然的因果,成為後代家族必然會「爭產」!也是此刻我們唯一記得王永慶的鮮明印象。 台塑集團事業本身,是一場「數字」堆積出的意義與成就;以台灣時代發展為背景,「功、過」均等。 同樣的,長庚體系雖然也發展出不少「慈善、教育」的型態,但眾所皆知在其背後,那是「王氏核心家族成員」爭奪權力支配的關鍵意義之下,依然具備了數字上的「醫療事業拓展」、「稅務調節考量」,與「政府政策補貼」的多重目的。 人們在所有王永慶的「慈善、教育」體系中,大多依然得要「付出可觀代價」,協助他們永續經營著呢! 既然不是一種「真心純粹」,社會人心不會看不懂,心中也自有公斷! 也難怪對於王永慶走過台灣社會九十多年的足跡,如今一群知識份子站在眺望他的墓地之前,也只會對他檯面上下究竟幾房幾兒女的「數字」還保有興趣,而對他所謂的事業或成功,沒有任何由衷的真情感受了! 無聊中年男子們,山邊喧鬧一場,大夥原則上都同意,那個「姓羅」的男子一定是王永慶的孩子!而且大夥也都推測,可憐這小子,遺產一定分到最少最少。 然後我們決定約好,下回到金山泡溫泉,必然要專程去探望同樣在2009年過世的,法鼓山「聖嚴法師」植葬的墓地。去向老法師敬禮,也要好好懺悔一下因為找不到那間客家小吃店,在山中一路罵髒話還說八卦,所造的「口業」!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