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5/22 01:00:53瀏覽2915|回應3|推薦45 | |
上面印上自己的照片,亞洲各地五座城市的聯絡電話,Email,以及部落格網址。 名片上的頭銜呢? 五個身份,七個公司,該怎麼辦呢? 反正工作角色想說的、能說的,或自己能說清楚的、別人能弄清楚的,都大費周章。那乾脆就叫「多媒體人」吧! 到了這個年紀,「交換名片」成為人際往來的標準動作。 過去的社會習慣,總是以所屬「公司」,職務「頭銜」成為被他人認知的符號,乃至某方面也成為「自己認定自我價值及位階」的內在依靠。 但如今這個波動的現實環境,再大的公司也會倒,再高的頭銜也會掉;倘若沒有搞清楚社會的「符號海」法則,而能夠自信的不動於心,難免隨著工作或名片的變化而拒迎起伏。 我在97年見過的一張最自信且最自由的名片,上面只有名字三個字,和一支聯繫電話號碼而已。 那是一位低調的富豪所有的名片。他當時分享他名片的故事,收錄在我的書裡。 而對於我們來說,名片的變化代表著生涯遷徙的變化。 而生涯所有角色的移動與前進,究竟應該要去追求更大的公司?更高的職務? 還是應該一路上,不斷將經歷過的角色與能量「吸納入自我」,並且每次的生涯位置不斷共構出以自己為基準點的更寬闊的人脈網絡;最終去成為一種狀態: 無論自己生涯移動到哪裡,別人都是「認你這個人」,而非認你的公司與頭銜? 每一個不同領域的佼佼者,最終都不需要頭銜,即使他需要一張名片。 而像我們這些在媒體傳播領域打滾多年的人,特別能夠熟諳社會上這「虛名」如何輾轉累積的脈絡。 這當中,沒有頭銜的人,往往才讓人更敬而端視好幾眼。 我此刻手上的英文名片,屢屢交到別人手中要再拿回來親手補寫中文。 因此,這次自己設計一張名片,主要還是為了八月的同學會,也順道做個紀念。 我參加過的「同學會」,無論自己或別人的同學,「換名片」還真是乍見重逢的基礎熱門動作。 不過,到了八月同學會的那一天,大學同學們彼此交換名片,應該只是為了「人到中年怕健忘」這個目的;純粹為了各自的聯絡方式,而留下名片。 這麼多年下來,期間無論誰有成就、誰歷坎坷,廿多年前的同學有緣至今,彼此早就應該只是「認這個人」而已吧! 完全可以想見,同學會那一天,我們班上那位知名的的公關高手吳睿穎同學,前來大發名片的模樣!以他的個性,連攜家帶眷前來的孩子,都應該可以獲得一張他的名片才是。 面對這位無論工作到那個領域,大家都是「認這個人」的吳副總,我們也應該回應他一張名片才對。 我在班上同學會的部落格寫道,同學這當中若有專職擔任「家庭主婦」的,或者正在生涯轉折中的,倘若有需要印名片的(比較不用動筆),我將贊助幫幾位同學印幾盒備用。 頭銜很簡單也很村上春樹,可以是「一位好媽媽」,「好丈夫一枚」等。 從最近在同學會部落格的留言來看,那些過去在班上活潑吵鬧的人都沒變! 無論每個人各自所處的生涯與家庭變遷如何,面對老同學每個人全然都是「原形畢露」! 廿年來的際遇,只是讓那些當年在政大新聞系的各自特質,而今更加鮮明而已。 同學會召開,那些因為害怕換名片、在意「社會地位」而自我設限不現身的人,都會成為久別未重逢的遺珠! 其實同學之間結婚了沒,生了幾個小孩?幹到總經理,還是剛沒工作?都只是證明這個人世間廿年來有白雲也有蒼狗而已! 這次我們政大新聞系的同學會,主題之一應該是「同學們活得怎樣?有沒有能彼此幫忙的地方?」才對。 至於交換的名片,公司頭銜職務位階越是亮麗的,那就表示在同學會籌備過程應該更出錢、出力、出人脈、出資源。 名片,將決定更多「兩肋插刀」或「兩粒插刀」的責任與義務了! 不過看樣子,我們新聞系班上交換的名片中,應該不會有「實業家」出現。 而更令人無比哀傷的是,女同學的名片中,也果然完全沒有才貌兼具的「實業家夫人」出現呢! 這也讓人悲喜交加就是。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