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5 02:25:00瀏覽11894|回應6|推薦17 | |
4日上午,靈鷲山住持心道法師「重回佛光山」。消息一傳出,整個台灣佛教界幾乎大震動! 消息四處竄流傳述,傍晚網路上的即時新聞登出來,大概就已經傳到全世界各個佛教宗門派系了,眾人耳語紛紛,交相打探。 新聞稿上這麼描述著:「....心道法師率領僧信四眾弟子回到佛光山,受到住持心培和尚、都監院長慧傳法師、長老心定和尚、慧龍和尚、慈惠法師、慈容法師等人的熱烈歡迎,隨後在佛光山傳燈樓正式搭衣持具向星雲大師禮座懺悔,氣分寧靜祥和、溫馨...」。 一個佛教大山頭,主動「併回」到更大的山頭,對於始終「口中都說沒有,實際上從師父到信徒,門戶之見甚深」的華人佛教界而言,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佛光山歷來除了星雲大師,幾乎不成文默契的不允許有另一位「高知名度人物」,心道法師如何能順利回歸?歸併?怎麼談的?談了多久?點頭的關鍵是什麼呢? 特別是,心道法師,一直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佛門人物。 他是雲南邊境出身的緬甸孤兒,來到台灣後25歲時在佛光山出家,是「心」字輩的資深比丘。但他在36歲時「請假」離開了佛光山,自行在台灣東北角的福隆創辦了「靈鷲山」無生道場。 他和過去許多從佛光山「逾假不歸」的出家人一樣,被視為山上的「叛徒」。 但這位年輕時眉眼頗有柯俊雄明星風采的法師,在自立山頭後,不知怎的,並不像其他離開的法師,而始終沒有換掉自己「心道」的法號。 在我接觸他的數次經驗中,心道法師確實有他非常少見的個人魅力。除了以一種包含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概念的禪坐教導,還創辦了概念前衛且相當知名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同時每年還舉辦萬人禪坐大會,並且和所有開展弘法事業的法師們一樣,分院組織遍跡國際。 心道法師,和年輕時候的星雲大師一樣,他也有許多行事風格上的爭議。 除了向來所有宗教山頭領袖必然會偶爾傳出的「男女紛擾」之外,他自成一格戴著帽子的赭紅僧袍造型,以及會小酌紅酒(藥?)的習慣,前幾年數次登上媒體版面。 但無論外界傳言如何,心道法師整體看來早已經基業穩固,自己打下的「天下」也非常不容易!如今何以會在近卅年後,將一切道場,乃至所屬的基金會、博物館的「概念源頭」,全然回歸到佛光山的傳承體系內呢? 必然無法聽到真正的答案!或者應該說,答案之中,必然有許多難以言說的層面。 但基本上,我個人對這些各方推想,覺得不足掛心,而是非常「樂觀其成」的! 特別是整個佛教界,也正面臨著空前的大環境衝擊呢!因此無論就目前1. 在國際金融及經濟衰退的現況下,佛門中如何來有效利用資源,繼續發展事業計畫;以及2. 各界大師、長老們都年歲已高,佛門中必須貯備真正具備接班能力的傳承人才與培養。從這些角度來看,心道法師回歸佛光山,這都是絕無僅有的好事呢!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不只是靈鷲山,乃至所有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各宗教界,甚至宗教類非營利團體領域的學校、孤兒院、老人院等,近來受到景氣衝擊的影響層面非常大。 來自信眾個人,特別是過去企業集團的大筆捐輸,教界許多長老們私下討論,形容是「比出口衰退還嚴重」。 過去找不到工作難免求神問卜,如今當全球都沒有工作之際,各方神祇真能夠「生出一份工作」的機緣嗎?那可不可以先到寺院上班呢! 事實上得必須先瞭解,早些年由於台灣各宗教的信徒捐款慷慨是全球主力,且「捐者抵稅、受者免稅」。 以佛教界為例,台灣發展出佛光、慈濟、中台、法鼓等各大「國際規模」的宗派山頭,幾乎可說是跟隨著台灣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規模,無論「資產規模」與「弘法事業項目」同步擴大到驚人的地步。 這也是為何台灣的法師,屢屢習慣老是要「蓋道場」的時代背景因素。 但在近十年來,台灣由於陳水扁綠色執政與「佛光」星雲大師、「中台」惟覺長老的公開「挺藍」形成衝突,這兩大政治立場鮮明的山頭,其組織拓展受到很大的抑制,都曾一度封山,只差「財稅單位沒來徹底查帳」而已。 而隨著陳水扁連任前後至今,從當時台灣經濟「鎖國」的衰退,乃至到去年全球金融風暴與景氣冷縮的衝擊,過去這些以「經濟榮景之下的信眾捐款規模」所規劃進行的各類大型弘法事業,如同產業界多年來習慣的大型投資計畫,眼前受到空前的衝擊! 最明顯的指標是每年七月各地舉行的「齋僧大會」,贊助狀態成為各道場的年度收入預估參考。這五年來,收入堪稱每況愈下。 至於平日大大小小的各類法會,是道場維持收入的主要來源;贊助點燈、消災祈福的功德金,也明顯超過三成以上的減少。 而這也使得各地區的道場,舉辦法會以取得贊助收入的次數與名義更多、更密。 各大素食餐廳或小攤,貼滿各種看似高深,甚至不合經典時令的法會海報通知。 早年鮮少靠舉辦法會籌募經費,而多直接靠教育訴求的諸如:玄奘大學、法鼓山、圓光禪寺,乃至人間福報等單位,後來大多要靠法會來籌集營運資金。 佛教道場一旦規模越大,所要維持的費用就越大。 道場「倒閉」、寺院「空棄」的狀況,其實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南投周邊山區,處處可見。 至於靈鷲山與心道法師,是否背後的一大原因,因為大環境的運營壓力,如同產業界的「減資購併、品牌消滅」模式,逐漸併入佛光山? 就目前的說法看來,主要在於一個「正統法脈」的取得與延續,以及心道法師個人修行的反思歸屬。但靈鷲山雖然是由心道法師開創,道場風格卻參雜南傳、藏傳及日本佛教的元素,這與佛光山的「路子」早已經全然不同。 特別是今後是否靈鷲山的運作,仍然可以自成一格?或者將逐漸還原成佛光山的「法脈家風」,成為「子品牌」的運作,仍然值得觀察。 我想,除了聽到「一切因緣安排」的模糊說詞,是不容易聽到真正原因的。 這也是佛光山外的佛教圈子裡,私下議論推測的最主要說法。 至於我自己之所以樂觀其成的原因,還是與佛教「傳承人才」的角度有關。 尤其法鼓山聖嚴法師圓寂之後,凸顯出各大山頭「接班人」的重大問題。 倘若星雲大師與心道法師兩位師徒之間,真能捐棄多年成見,同時排除內部必然不斷的耳語蜚長壓力,重新在共同的弘法道業目標上合而為一,如此心量,那的確令人由衷欣賞呢! 這當中,尤其星雲大師才是關鍵人物!他不點頭,一切都不可能!而在這之前,可以想見佛光山內部必然有多少反對意見呢! 目前整個態勢發展,除了「慈濟」因為更朝法人團體的運營模式,而非佛教道場型態之外,其他山頭宗派乃至諸如佛教會、僧伽會、青年會等組織,仍然是以「出家男眾法師」為領袖主導。 儘管佛教界的「新生代」特別在實際執行層面,許多是由非常優秀出眾的比丘尼主導,但最終「主其事者」若非男眾比丘,規模始終受限。 特別是中國大陸佛教重新興起的勢力,乃至國際間包括南傳、藏傳佛教的組織與往來,全然都是以「男眾比丘」為主。 近幾年兩岸佛教交流非常密切,但女眾比丘尼在兩岸的平台上,除了佛教學術、佛教藝術等領域,往往很難「上得台面,說得上話」,可說很難有突出機會! 台灣佛教界當今比丘與比丘尼的比例,約莫是2.5:7.5的比例。男眾比丘可說充滿相對突出的優勢與機會。 但很糟糕的是,男眾比丘整體的水平,和當今社會的職場表現一樣,一般公認遠遠落後比丘尼的能力與表現。優秀傑出的比丘,在內部很早就必須面臨內部競爭或排擠的壓力。以佛光山本身為例,有非常多「請假」或被暗示該請假離開的優秀比丘,散布在世界各地,甚至都可以逐一點名呢! 在此同時,實際上台灣佛教界至今,無論星雲大師、惟覺老和尚、淨心長老等各大領袖級人物,身邊至今仍然沒有外界可以視為「夠份量」的比丘接班對象,可以開始協助分擔,並讓外界逐步熟悉。 一方面是這些「打天下」的宗教強者,能力確實空前,難以取代;另方面,宗教人物一旦要出入紅塵攝眾,如同政治人物、也如同影劇明星,沒有些修行上或個性上獨到的「群眾魅力」是很難維持的。 然而,此刻在幾大山頭中,即使是被內部看來名列「接班在位」的男眾比丘,就我自己十多年深入的多方接觸下來,始終都少見「明日之星」。 我不得不以「打天下的CEO,很難找到治天下的CEO」來形容這個窘境。 事實上佛教道場的組織、管理及運營,全然與世間企業集團的經營無異。 甚至得廿四小時管吃管住,管人管物,管生管死;人性「虔誠善良」面固然充沛,但「醜惡鬥爭」面也無一欠缺。 這與佛學、哲學、文學形容中的出世幽靜截然不同,全然得仰仗良好制度、管理體系,乃至人事調動、組織調整,令其運作順暢。 作為一個大山頭的領袖,除了要有這方面的管理能力與視野才華,更重要的,是如何具備足夠的聲望與魅力,讓內部僧團以及外部信徒,持續擁有強大的向心力,特別是具體的資源捐獻以維持道場的永續發展。 我不知道在這個角度上,已經被驗證具備這個能力特質的「心道法師」,在重新回到佛光山的法脈體系之後,是否也代表著有機會在未來,協助維持佛光山的道風精神與碩大基業。 「星雲大師」的佛光山體系中,還有包括同樣資深的「心定法師」,尚屬年輕的住持「心培法師」,以及慧字輩的「慧傳」「慧開」等多位「旗正苗紅」的男眾法師。他們的能力雖然都很優秀,但在群眾魅力、經營能力,特別是許多「國際、兩岸與政商往來」的格局狀態上,距離星雲大師的能耐,仍然差距甚遠。 也如同「淨心長老」身邊,包括其嫡傳的「悟」字輩的法師,現有悟禪、悟潔法師等的幾位接班態勢,雖然也逐漸明朗,但幾位弟子們是否能在道業風範,特別是淨心長老從其師父白聖長老傳承的「中國佛教會」與「傳戒」方面,能否同樣取得各方認可的地位,還很難說。 至於「惟覺老和尚」身旁的「見」字輩弟子,幾乎每個人都在本山與各地分院歷練完整、找錢、辦事、辦活動都非常能幹。但整體而言中台禪寺強調座下的道風,我形容是所謂「幕僚執行性格」遠大於「領袖謀略性格」,仍然讓接班態勢不明。 基本上,幾大山頭至今,同樣仍處於一種中國傳統的權力意志與文化架構中,所謂只有「誰接近老和尚、誰代指示發令」的固有狀態,而沒有進行某種單一的或集體的、真正的「接班安排」。 作為一個社會文化功能的宗教團體與道場,無論說詞上再怎麼「佛味兒十足」,除非生死名利一切俗務當下兩拋,都不得不去承認面對,身處紅塵一隅而必須面對「現實環境」與「資源競爭」的營運現實。 如今全世界從政府,社會到個人,無一不遭受金融海嘯之後的景氣的衝擊,所有真正具備佛教中所謂「出世入世,智慧圓滿」宗教領袖們,不可能像一般常人誤以為,只要靠虛幻說法與莊嚴氛圍,就足以去面對這個舉世的「共業」。 理論上,大師長老們,必然得要「為眾生承擔更多的辛苦與苦難」才是呢! 這也使得,除了寺院道場現有的管理運營之外,如何捐棄派系山頭成見,甚至如同「DRAM大廠整合」般,以管理目標與效率密度更高的單位組織狀態,特別是必然要慎重調整各種新舊的硬體建設投資及活動計畫,且真正的善用各方宗教捐款資源(尤其Cashflow),才有機會穿越這次與社會人心同樣資源短缺的時代挑戰。 因此,對於這場與其看似充滿「因緣不思議」「佛法萬緣際會」的「重返師門」的佛法情懷之舉,我寧可看待是星雲大師與心道法師,師徒兩位「面對當下的抉擇」。 這是一場截至目前為止,非常好的教化示範,一位更謙卑而跪求、一位更開闊而接納,讓人懂得捐棄成見之美! 即使今後可以預期,還是會有許多佛光山與靈鷲山內部的文化適應,乃至可能出現的派系紛爭; 但眼前已經讓原本可以「繼續分散的宗教資源」、「繼續散失的宗教人才」、「繼續競爭的信徒意志」,能夠開始發揮一場具備「整合」意義的宗教功能。 面對著佛教歷史上向來只有更分裂的派系、再自創的山頭,無論枝枝節節的參差如何,整個大方向與大結構的意義,非常讓人驚嘆! 面對金融海嘯的大環境衝擊,從政府企業到宗教人心,都在找尋出路。 61歲的心道法師與他的靈鷲山,多年來充滿美學與創意,如今無比謙卑、務實與空前的,在師承的佛光山法脈上,找回出路。 82歲的星雲大師創建的佛光山,歷來基業穩固,信眾組織捐輸龐大,資產透過海外專業理財穩定豐碩,如今也因為大師能有打破門戶差異的心量、格局與眼光,因此能吸納來自靈鷲山的嶄新信眾族群,以及原本不同體系下的多樣人才與單位資源。 心道法師換回黃灰兩色的佛光山僧袍,談起星雲大師的師恩,個人魅力亮眼依舊,卻也讓大師的地位與成就更為突出。 無疑的,這是佛光山本身,乃至近代佛教史上少見的里程碑。 「歸併與整合,創造雙贏佳話」,是我認為觀看這場佛門熱鬧,外界可以提煉萃取的應用價值。 除了佛教本身的意義,卻也同時提供了足以讓人思考反省,在金融海嘯之後大時代劇烈的價值變動與生存考驗中,難得一頁充滿「佛光普照」的新思維。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