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4 10:09:11瀏覽18037|回應15|推薦67 | |
這是1999年我在美國象岡道場,與聖嚴師父在寮房互拍的私房照片。 感覺很微妙。如同我與師父的互動。彼此對焦,才看清楚。 昨天下午,同步捎來聖嚴師父圓寂的消息。 好友辜琮瑜近日才離開原本教職,重新回到法鼓體系,協助法鼓大學籌辦事宜;「感覺好像回來,專程送師父的」她在skype中說。 雖說學佛的人,尤其法鼓人自當承師訓「坦然面對生死」,但她還是哭到不行。 事實上包括她在內,法鼓山體系的主要幹部,各方從昨天午後也已經開始銜悲準備了。 我在天涯這端,也是從昨天午後開始心頭昏塞難受,從郊區開完會一路回到市區的途中,呼吸安然卻也感覺一種陷入深邃的心中沼澤。 如同親人過世,即使天涯海角,人也會同樣隨之感念或波動。那也是佛教所謂「中陰身」的往生當下,一種十方三世俱存狀態的影響力。 我這些年心中許多因為聖嚴師父所影響的「智慧基因」們,必然同樣蠕動著不捨。但隨後聖嚴師父在我心中,那一片泛開的波動漣漪,確實是平靜而沒有悲傷的。 這也讓我想起,因為法鼓文化的緣故,當年我在結識「資深學佛媒體人」的陳慧劍老居士之後,雖然我們不是太熟,卻很奇妙的在他老人家突然捨報圓寂時成為最先得知、並且最先趕往榮總去他靈前念佛助念之人。 死亡,在佛法中的真正意義是「寂靜涅槃」。而真正修行人的往生,必然充滿一種「平靜的神聖感」。 昨天的聖嚴師父,或者當年的陳慧劍老居士都是這般。他們連死亡,都可以展現生命中修行本質的平靜,令我深深嚮往。 靠近他們的死亡,都能讓人觸發非常深且重要的佛法領略。 事實上,這些年來對我而言,他們兩位在佛教中以「戒律」「禪修」為本質,而分別在佛教中體現以「思想」「批判」的兩方特質,也逐漸影響成為我後來抉擇為自己的修行基調。這是後話了。 聖嚴師父當然更不一樣,而儘管觸動了整個社會層面,但也已經很清楚了! 師父很早便交代並要求,在他圓寂之後辦的「不是一場喪事,而是一場佛事」。 所有面對師父離開人間的法鼓弟子們,毫無疑問也應當實踐聖嚴師父所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簡單的四句話,是我認為聖嚴師父從禪修心得體現到面對人生苦難的所有智慧應用之中,最饒益人們,同時也是最精彩動人的敘述。 我們也應當以此態度,來實踐面對師父圓寂的事實,這才是對聖嚴師父這一生,最最最好的迴向! 我與聖嚴師父的因緣,一如很多曾經接觸法鼓山的信眾,都是各自奇妙難喻的經過。 作為佛教與媒體中廣為學習、到處出入參學的「周遊份子」,我接觸了非常多的漢藏南傳、甚至台灣日本的佛教上師、大師、長老、上人與各方宗派法門。 法鼓山,卻是我真正唯一曾經進入體系中去見識過、服務過,以及學習過的道場。 我在1999年離開媒體時到「法鼓文化」服務一陣,協助叢書的規劃,並且編寫了一本以漫畫手冊型態的小書「學佛新手上路」。 當時因為學佛的投入,對於媒體的紛擾已然厭煩。法鼓成為我暫時歇息的舟楫,讓我有機會凝視自己信仰與生涯的抉擇交集。 我規劃出了一些當時在法鼓被視為非常「另類」的書籍,包括陳慧劍老居士的文集、漫畫學佛手冊,以及咒語的入門導引。 但真正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我當時個人的第二本書「人生多起伏,眺望新出路」;我傻傻的或者說臉皮厚的向聖嚴師父邀序,師父竟然答應了,也為我寫了一篇序。 以我這種向來不是任何道場「忠貞份子」的狀態,其實聖嚴師父是非常慷慨的,百忙中撥冗就筆,令我感念至今。 還有一段很特別的旅程,是因為國際書展的緣故,與當時的張元隆總經理,一起到美國紐約「東初」「象岡」,見識了聖嚴師父在美國弘法的時空狀態。 當時在象岡的,還有王俠軍一家人。也因為這趟旅程,才有機會見到另一位近代佛教史上的「大菩薩」沈家楨老居士。 我後來參加了「菁英禪修」的活動,之後除了介紹許多電視新聞圈的朋友前往,早年在台灣時也經常回法鼓山「充電」。 除了法鼓山體系內至今有許多好友往來密切之外,真正的關鍵還是聖嚴師父。 我總是關注著師父的健康狀況與弘法腳步,也從當中去思維學習,特別是師父在「佛法應用在現代生活中」提出的種種非常精鍊簡單的概念,以及進一步如何具體實踐的心得。 在我此生親身經歷、並且見識過的當代佛教所有的老中少的各種上師、大師、長老、上人、法師非常非常多。 在這當中,若從宗教批判的角度,聖嚴師父是我最為推崇,能在當事人自身所處的「宗教名望與支配資源」的考驗狀態中,戒律最為嚴謹也最為清淨的一位。 未來這幾天,我要抽空來思考回顧,並找一些資料照片整理一下,也分享一些對今後佛教界的思判角度。 昨天晚上回到住處,我在客廳一整晚,念佛持咒到今天清晨,共同祝禱。 聖嚴師父當然是位「大菩薩」,也毫無疑問是觀音菩薩的分身事業。所有在菩薩們離開人世間的轉念回首之際,大家應該像我一樣,完全沒空去哀傷,聰明人要趕快向大菩薩許願呢! 首先,請聖嚴師父慈悲,幫助我這些年由聖嚴師父那兒所觸發學習獨到的某些「智慧法眼」,能繼續伴隨我在今後所有的人生中,依舊清明觀照;必要時,隨時在我的心頭,向我微笑一下。 其次,請聖嚴師父慈悲,所有因為聖嚴師父所觸發最重要的「禪修心得」「戒律思維」,能繼續伴隨我在今後所有的人生中,常能適時提醒;必要時,隨時在我的心頭,向我皺眉一下。 最後,請聖嚴師父一定要答應,在我此生因緣結束的生命最終,師父一定一定一定要與觀音菩薩一同伸手,到時候幫助我排除萬難,接我去極樂淨土!(陳慧劍老居士,以及所有所此生有緣認識也許願過的菩薩們也是!) 我在人生最終,一定一定還有許多印證於人生所歷的思索與疑惑,要請你們以佛法的最勝來開示指引!這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菩薩當滿願於一切眾生淨願,所以師父一定要答應,到時候也一定要來接我啦,不管啦! 而在非常準確的對大菩薩「撒野」完之後,最後,我想合掌對聖嚴師父說的是: 此生與您匆匆相望,淨緣相續,雖遠近而無礙,舉念皆是教導,尚智無比感念。 如此希罕不易啊!在禪修與戒律之間,佛法與生活之間、佛學與應用之間、嚴謹與幽默之間、靠近與出離之間、願力與執意之間、神秘與透明之間,您都為我做了示範與說明。 而我最深的感念的,是您已經即使這麼深獲國際的名望與信眾的支持,猶然能夠在法會中,「謙卑的歸功一切皆為觀音菩薩的因緣,而不是您自己」,您並多次「向大眾深深鞠躬,感謝每一位信眾的護持,才能成就您饒益心願」。 在我見識過無數驕傲、自我放大、理所當然、錯謬初衷、貪圖崇拜眼光的絕大部分弘法者之後,您可知您的這份謙卑,令我在當時的每一次,以及此刻,同樣感動淚下。 從不去貼附任何大師、上人、長老、佛教界的世間名號,最終仍以最單純的「聖嚴『法師』」之名受人們惦記,這是真正最難得的有「法」之師!也是真正的菩薩風範與修行人的行止。 而您十方三世的願力無窮,尚智今後有緣,亦當同願前往,繼續見識與學習,發問與印證。 最後願以所有諸佛菩薩們,對您的努力與成就,共同微笑祝禱您,重回菩提自性海: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推薦延伸閱讀:「聖嚴師父---苦難與寂靜的說法者」 這是我難得自己推薦,希望被閱讀的文章。 因為法鼓山本身的道風,應該比較不會去訴說聖嚴師父的豐功偉蹟吧! 而聖嚴師父在這個時代中的精神與價值,應該也不是去瞻仰的政治人物那般含糊說著的吧! 那就由我這個曾經出入的媒體人,記述與點評一下。 可以放心的是,對於高僧大德,我始終不隨眾刻意仰望、賦予神話,或放大機緣意義。 但將聖嚴師父放在一個他自己的時代,以及這流轉的時代來對照凝視,才更能看見他樸實中的獨特與不凡。 另外,這些也都已經是十年前的照片,以及十年前書裡的序了。 書早已經絕版,我也早已經滄桑。 但從摘錄的序中,可以讀見聖嚴師父對於一個年輕小子答應完成寫序承諾的認真,令當年桀傲不馴的我,至今仍然無限的感動與感慨.... -------------------- 序王尚智居士-──這個年輕人和他的書 這個出生於花蓮的年輕人,從事的行業是大眾傳播,興趣及專長則是文藝寫 作。 王尚智是暢銷書《轉個念頭,人生會更好》的作者,他在《聯合報》家庭婦女 版,及我們法鼓文化《人生》雜誌,均闢有專欄。現在他又要出版另一本書了。 我很忙碌,無暇盡讀天下好書,王尚智的作品,雖知其好,也未必每篇都 讀。現在他為新書向我討序,我就被逼,忙中抽空讀完這書原稿,使我獲益不 少。 王尚智的文章,差不多每篇都會描述一個故事的場景和人物的個性,所以可 作短篇小說來讀。他是以寫詩的洗鍊和優美來寫散文,讀來令人有清新舒暢之 感。自古以來的文學作品,即有載道及寫實的功能,而且往往是不能兼顧的。王 尚智的文章,所取的題材,都是當今社會大眾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透過他 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特有敏感度及觀察力,用文字呈現出來,便是一篇篇有血有肉 可歌可泣的作品。他有哲學家的深思,也有佛教徒的悲智。所以,雖然同樣寫人 性中的灰暗面,卻能給予光明景象的疏導;他也寫人群中的頹唐與無奈,卻會指 出健康的人生,是人人都可以營造的;他也寫出現實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卻會 告訴讀者:那正是陶冶莊嚴人性的經驗和過程。因此,他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作 《人生多起伏──眺望新出路》。 我與王尚智認識不久,去(一九九八)年十月他參加了我們的社會菁英禪修 營,之後就比較常有機會見面,我蠻欣賞他在樸質中帶有一股堅韌的活力,在繁 重的工作中,尚能勤讀書、勤寫作,有時候還有空來做義工。所以我也樂為此書 寫序。 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五日晨聖嚴序於臺北農禪寺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