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5 17:49:57瀏覽3753|回應6|推薦15 | |
如同演唱會一般,中央大型的螢光幕變化著佛像與淨土的圖樣;兩側成排的小型液晶螢幕,則是輪番顯示著不同人物的姓名資料;誦經聲不斷,參加法會的家屬們合掌跟著唸誦。但在更多聲光特效之後,最終確實無煙無火的場景,讓人很難想像,這是一場印象中所謂的佛教「法會」。 似乎是從「法鼓山」開始提倡的,近來許多佛教團體在法會儀典上開始採行所謂「數位主張」。以前要靠人力登記、書寫牌位,特別是最後將牌位進行火化的「重頭戲」,如今被以「環保概念」取代。所謂法會環保,就是指一切都由電腦搞定。 其他不同道場的年輕一輩法師們,也都開始學習並力主這項作法,主要因為可以讓許多處理程序,「全都在電腦內完成」。除了省去非常大量的處理人力,另外包括收取功德金的款項管理,也都一併可以精確處理。 我不確定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因為「環保概念」來取代。如同一座煉鋼場,除了在周邊的處理程序中加入環保設施來協助,那最核心的「高溫熔爐煉鋼」,要如何用任何環保來取代?一場法會的核心關鍵,如果正是那「火光燃燒」的能量轉化過程,環保的說詞究竟是與日俱進,抑或便宜行事? 環保,是如此時尚新興的名詞。佛教與環保概念結合,也是一項跨領域的創意。然而,佛教所謂的「超薦法會」倘若只是一個慶典儀式,姑且不論其抽象的意義層面,但倘若「法會」這個涉及生死、陰陽、或人間與淨土兩界之間的所謂「能量轉化」的功能介面,許多都是源自佛教密部經典儀軌的作法與程序,是否能全然輕率的以「環保」一詞替換?這當中有沒有足夠的佛教學理甚至實證的研究呢? 日本是非常強調環保的「佛教國家」,所謂透過數位、網路甚至手機通訊的各種儀禮祭典方式,已經開發很多年。然而,日本佛教儀軌中,鮮少將程序上透過「火」作為一種轉化的象徵與實質作用,予以替換,這當中有相當的道理。 從各式各樣的古老文明中,透過「聲音波動」與「熱能燃燒」是兩大共同的祭祀重點。前者包括各種咒語的頻率及透過器物的敲打節奏,透過「火」的後者,則幾乎更是所有古今中外宗教文明的相同特色。 佛教經典當中,在大藏經第18-22冊屬於密部的經典,記載了非常多的繁複儀軌;當中同樣記錄了許多條件與限制:比如一個「正式法會」除了有地點環境的限制,以及整個布置的要項之外,「主法者」必須持戒嚴謹、戒德清靜,另外還有像是舉行的時間、時間長度,最後還有許多「驗證」參考的指標。 因為,一個所謂「法會」的緣起,與一般修行念佛的狀況不同。這不只在佛教,在其他宗教文明也都有類似的「特殊活動」。如同基督徒在家祈禱與到教堂做禮拜、回教徒在家頂禮與到麥加朝聖,畢竟都在功能與意義上不盡然相同。 不過在台灣,坦白說這些年「到處都在舉辦的法會」,除了在街頭張貼的海報越印越美,整個舉行的流程環節與時空要件,幾乎與原有佛教經典中的規範要求,相去甚遠。往往一句「對形式不用太執著,保持平常心」的含糊說法,就讓原有應該強調嚴格謹慎的「宗教專業」,成為只強調「燈光美、氣氛佳」如同嘉年華慶典的大型演唱會的活動。 靠錄音室預錄的唱誦CD,取代了現場敲打梵唄;原本應該全程領眾拜佛的住持法師,因為要接見訪客所以缺席,大家也習慣了;如今,無論連燒紙錢、火化牌位的儀式都取消了。面對液晶螢幕上的電腦華康字體牌位,很多人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疑慮?「這樣真能幫助我父親超薦往生?」「我祖先拿不拿得到紙錢呢?」 眾所皆知,法會,是所有道場最大的收入來源。知名道場的一次大型法會,可以取得超過上億元的收入。其他一般道場也不諱言相較之下「薄利多銷」。我個人來往佛教界各大小道場十多年來,對此有很深的感觸。 法會收錢,在我看來無可厚非,每一個社會領域負擔其專業,「宗教專業」若能提供安定人心、生死冥陽兩利的價值,同樣值得尊敬。但這當中,倘若讓許多原本重要且嚴謹的價值,開始從本質上稀釋或方法上扭曲,即使是以各種「環保主張」「現代化」「文化改革」的種種合理說詞,我認為仍然無法掩蓋一種不負責任,甚至某方面逐漸會往靠近「斂財」方向的演進。 如同人體需要食物,食物在身體內透過腸胃的消化處理、物質分解過程,無不是一種「能量」的轉化與傳輸。佛教經典中所謂能讓無形眾生受食的「蒙山施食」,則是藉由特殊的咒語、手印與意念,將我們這個世界的食物,處理轉化成為已逝的祖先親人或「好兄弟」們可以服用的能量元素。在科技奈米的時代,這種原理已經不難理解;這也顯示在佛教許多經典儀軌中,很早就具備科學的系統思考與方法。 從佛教經典中的「架構系統」來看,在所謂的「法會」中,透過1.佛教所謂佛菩薩本願(宇宙能量)、2.主法者的持戒清淨與轉換能力(持戒讓身心波動減至最低、成為良好的傳輸介面),配合3.親人眷屬的誦經或祈禱的推力,一切都是要4.攝取所有混沌流離的「無形當事者」能凝結因為死亡後散亂的心念意志,最終透過5.一個最關鍵的「身心能量轉化的機制」,將其超薦到更好的人天道或極樂淨土(一種輪迴進化)。 以日本佛教為例,各種法會最後透過「護摩木」的燃燒,以「火」這個熱能的最基本元素,進行一種清淨化、排除業障、成就滿願的關鍵儀式,始終沒有改變。包括藏傳佛教的「火供」「煙供」也是各方普遍熟悉的方式。然而,如今在鮮少有任何「法會」專業研究的台灣佛教界,卻是在一片所謂「環保主張」的祥和氣氛中,突然要以比日本更先進的「無煙無火」的全環保主張,來替代佛教經典中原有的嚴謹要求?倘若連「人」都需要熱能轉化才能維生,為何可以一廂情願認定,液晶螢幕上的電腦牌位與極樂淨土的電腦繪圖,可以取代原有的儀式? 這當中的重點並非「要煙、要火」,而是所有無煙無火的環保數位措施,「背後的研究與理論」依據何在? 從佛教評論的角度而言,台灣佛教界這幾十年來,除了廣蓋道場分支、發展勸募組織、建立山門宗派的「世間法」之外,嚴格來說,這些年已經很難看到更多符合佛教經典「戒律」要求的現象了。基本戒律中,單單是「不能蓄積財物」一項,九成以上的佛教道場住持都無法符合。 近年來,素食餐廳下午茶時段,經常可見幾位比丘尼相邀喝茶點談心,或者深夜宵夜時段,某些電視上知名的法師住持,俗服便裝驅車出來填飽肚子,也頗是讓人為之傻眼的現象之一。只能說,佛教的所謂「社會化」,讓「出家人」開始成為某種以「入世之名,形式不用太執著」的說詞下,成為你我身邊自在出沒的社會角色之一了。 曾經有知名的批評家表示,台灣佛教界佔據了「宗教文化的制高點」、擁有「非營利的賦稅減免」優勢、掌握了生死議題並且投注在「法會」、「納骨塔」的項目,透過發展組織階層大量「聚積社會資源」;但這一切的風險與正義,都只能仰仗這些「宗教領導人」個人的操守與動機,而沒有足夠的制度予以考核與平衡。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認為確實是台灣佛教界正在演變的現象。一切的改革,若不是奠基在本質與專業的基礎上,都只是一種流俗。這種普遍存在於文化領域的流俗現象,不會因為概念源自某某長老或得道高僧的一句話,就能免除。 儘管,佛法形式的昌盛且在此同時佛法實質的內涵被取代,早就是佛教經典中被完整預言的發展必然。但從一個立意甚佳的「法會環保化」,卻同時欠缺嚴謹的教理討論與實質研究,就可以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台灣許多文化發展的淺層、表面化與形式化,欠缺專業、負責任及追根究底的過程,連號稱悠遠深邃的佛教界,也無法避免。 我認為環保的態度是必要的,在所有執行程序與環節中力求環保,也是一種智慧與負責的表現。但若是針對涉及生死兩方的佛教法會,我可不認為能夠像「花市拍賣」般從「管理」的角度出發,而仍然必須依照經典中的系統思考,不能因為處理的量大,而忽略一場法會本質上應有「客製化」、兼顧「個別服務」的內涵。 從來沒有知名度高的道場,法會效力也必然更大的道理!我想,我還是會先打聽哪位法師的持戒嚴謹,平日確實放蒙山施食真正「懂得與無形眾生打交道」且「有能量轉化的專業」,這才能真正的完成我們超薦祖先親人的本意,度化他們前往真正「佛法嚴謹、超脫生死」,而非「燈光美、氣氛佳「的極樂淨土吧!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