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5 17:11:33瀏覽287|回應0|推薦2 | |
四、向前發展的必要領導人的才能為何? 繁榮與進步有時候是自然發生的,一團迷糊的混沌狀態下偶然引發的。這種偶然是很少的。另一種情況是,在一片模糊混沌之中,有少數的人在其中找到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然後引導整個群體朝向那個方向前進,避開腐敗與內鬥的陷阱。這種領袖同樣也是很少的。但相較於無法控制的莫名運氣,有好的領導人才還是一個社會比較能掌握和追求的吧。 [找到方向的能力] 要脫離混沌與腐敗的迷霧,就得要先找到前方的光明大路才行。如果沒有前行之路,就不可能有進步與成長,就不能脫離腐敗與內耗的侵蝕。方向通常不是現成的,而是要努力尋找的,找不到對的路,就沒有所謂的領導這回事了。 *符合眾人最大幸福的方向是最難找的 每個人都有心中最光明的坦途。而那一片混沌正是,每個人的理想各異,追尋理想採取的行動也不同,而最後沒有人能走到他理想的境地,整個群體處於一個互相牽制的尷尬狀態。進不得,退也不得。 可行的方向,能夠凝聚共識的方向,才是有效的方向,這個方向必須要能突破那個混沌狀態的僵局,讓群體的活力開始運轉起來,通往成功的旅程才算啟程。但怎樣的方向才能凝聚共識?很炫的目標?對賺錢的?還是公平正義?又或是課盡社會責任的有道德作為?這都太複雜了,而且,行不通。真正能夠產生共識的,唯有共同的利益。要領導一個群體走出困境,就必須要了解群體成員的利害關係,找到真正的共同利益,真的做到公正的照顧到整體的福祉,這個共識才能成型。什麼理想啊,追求卓越啊,正義與偉大啊,這些往往都只是領導人自己的事,就算成就了自己,得了什麼諾貝爾和平獎的,如果被領導的人一樣還是過得苦哈哈,仍然是一無所有,那這不過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罷了,要讓別人自我犧牲來照亮自己,這是許多愚昧無能的領導人常常抱持的幻覺。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產生任何共識,根本就沒有共同的方向,眾人只是礙於權力甚至暴力迎合那個愚笨的領袖而已,什麼偉大的事業沒有多少人是真心相信的,更不用說為之努力奮鬥了。 人只有在群體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是一致的時候,才能最帶勁的努力,然後產生最大的價值。這種情況下,不必人盯,不用管理,只要他知道方向,就會自動自發的全副投入,用心把事情做到好。反之,如果利害不是那麼一致,甚至有所衝突,那麼不管採用再多的管理手段也很難有成效,要求一件事就只做到要求的部分,除了拍馬屁搞政治之外不具備做事的主動積極性,要把事情真的做好自然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和對客戶的服務相關的工作,其差異就是客戶滿意度高低的差距懸殊。沒有用心再追求客戶滿意與提升對客戶的服務價值,那客戶的滿意度自然會很慘很慘,自然沒有信任度,生意自然也做不大。用心做好服務的態度,往往是群體與個人利益一致時自然產生的,這不是用管理辦法或罰則可以擠出來的東西。 孫子云,上下同欲者勝。找到共同的利害,讓彼此的目標可以協調,是戰勝外部對手時關鍵的要素。其實這就是群體的方向了,領導要找的方向,也就是可以說服眾人,這也是他們自身利益的群體目標,像這樣子的方向吧? *最佳方向隨著時間與形勢會不斷變化 沒有永遠正確的方向。人是善變的,不管是變好還是變壞,總之人是會改變的,想法會變,價值觀會改,連喜好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會一直變這檔事。那麼,引導眾人向共同目標前進的方向,自然也不是恆常不變的。或許本來最佳的路線是那樣,但隨著時勢的變化,或許本來的方向已經行不通了,或是不再是共同的方向,而是只適合少數人的方向了。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很重要,但必須對方向與風向保持敏銳,否則直挺挺的走到底,可能堅持到最後,會發現人都跑差不多了,剩自己頭戴鋼盔往前衝而已。 必須隨時注意風向的變化。所以,企業領導人每年抽一小段時間到第一線去工作一下,可以得到珍貴的訊息,能重視第一線客戶服務與客戶的回饋,才能保持經營者的敏銳度,不致於在市場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候一無所知,而錯過轉型與改變的機會。 企業管理是這樣,社會群體也有同樣的問題。現在大學流行什麼科系?如果是以就職力考量,教學扎實的技職類學校反而比一般普通的大學更有競爭力。現在國際流行什麼產業?繼續投資過度競爭的高科技低毛利硬體製造業,可能是死路一條。三十年前的好方向,現在可能就完全行不通。市場不一樣,連人都不一樣,不是以古比今,道理都能適用的。現在的年輕人怎樣?都是草莓族,一點用也沒有嗎?這要仔細觀察才行。而中生代真的就都是社會中堅,比其年輕人都優秀到不行?那台灣怎麼會那麼缺乏優秀的創業家,好老闆呢? 所以,要觀察與了解這個社會,才能找到機會,發展自己。對國家社會來說,那是要關心國際情勢,了解世界時勢的變化,才不會走錯發展方向而矇然不知。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想把商品賣過去,不是那麼簡單的。隨時對市場保持警覺,是很重要的企業任務,而對世界情勢保持敏銳,則是發展良好的國家的重要任務。追逐不斷變化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工作吧? 所以領導人本身要接受變化,要適應變化,要關心變化,並對變化保持敏銳。否則他領導的方向就很容易過時,而品質低落了。敏銳,怎樣才算保持敏銳?當一個律師保持高度專注在聽取法庭上的發言與關鍵人物互動的微妙變化的時候,當他在關注案件發展的時候,他是沒有那個多餘的時間和心思去做筆記的。敏銳就是要高度專注,而心無旁鶩,而且關注的標的是和目標相關的整個環境的變化,而非單一現象細節而已。要重視變化的影響,接納變化的可能性,才能擁有保持對四周環境變化時的敏銳觀察習慣。不能對目標方向的局勢變化保持敏銳,領導人便會,無可奈何的,陷於被動與無能了。 *持續努力尋找能創造未來的方向是領導的第一要務 方向不是靜靜躺在那裡,只要付出努力就保證能夠得到進展那樣簡單的,方向還是會不斷變化,甚至連其本質都能改變的。另外,方向更可以是不好的,引導群體走向衰敗的,有方向,不代表一定比沒有方向好。能通往成長繁榮的方向,才是一個社會所需要的方向。 那是怎樣的方向?這個方向,最重要的重點是要能夠創造未來,並有益於保持健全的發展與成長的環境氛圍,能建立符合那個氛圍的各方面的平衡才行。不是立馬能看到成績的就是好方向。 卓越的領導必須懷有遠大的好目標方向,而不是擁抱短視近利,殺雞取卵的小聰明人的風向。人性的弱點,在於我們通常是容易短視的,然後忘記更遠大的方向能帶來的更好的未來,然後失去理想的活在當下,以致於陷入每況愈下的窘境。有時候,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是不好的,所以結果不好。會選擇不好的方向,常常只是不願吃眼前苦,漠視未來災,這樣的短視所導致。常常,不是人們不想要做得更好,不是不想追求健康的成長,只不過因為嚴重的近視,看不清楚方向,用力用錯地方而已。這是悲劇。 良好的,有未來性與創造性的方向,可以說是一個群體邁向興盛的必須要素。所以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努力追求與找尋這個方向,時時警醒與修正,避免群體不小心走向歧途,而陷入內耗與內鬥,或是短視的刷爆未來。 *有方向才能有原則 我們做人要有原則,是吧?沒原則,反反覆覆的人,不能信任,也沒啥用。分工合作需要彼此的互信,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則,還要有其他人能預期的原則,這樣的磨合才能生效,才能有效的合作。做事也要有原則,什麼情況該怎樣做,如果沒有一個原則,那就不知道怎樣做才對,也就沒有持續改善作法的可能性了。而原則的基礎,就是方向,好的方向。 一個群體也有群體的原則,或說是社會的秩序與習俗。遇到爭議的情況該怎麼解決?古時候,有比誰射箭比較準,射得準的人贏,這是比較文明的暴力解決。而你死我活是最直接的暴力解決。通常,是根據大多數人習慣的看法,決定怎樣才是對的,這是習俗。把習俗標準化,有了法律,就是以法律為原則了。這個原則說起來只是原則罷了,但是這個原則品質的好壞,卻會決定採用這個原則的人或群體其外在的競爭效率。 我們有時候並不把有原則看作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似乎那只是迂腐的,古板不知變通的笨蛋才會重視的,但是,我們卻很重視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是大家都很感興趣的問題。但是,對於極力讓自己變強的人來說,努力會有瓶頸,有向上提升的上限,到達門檻後,再努力也上不去了。其實這個能力的限界,是由這個人或群體所保有的思考的原則所限制的,觀念不突破,再努力也沒有辦法更進一步。 於是乎,原則的品質就很重要了。能進步,能成長茁壯,而不會導致惡性內耗的原則,和除了眼前之利以外就只有黑暗未來的沉淪原則,那是決定未來的重大關鍵。那,有競爭力的原則是由好的方向而來,好的方向要先創造未來可以實現的大餅,那才有值得眾人追求的目標,這個方向才有足夠吸引力,才能成為一個被實現,引導許多人的方向。 *有原則才有引導心思各異的眾人行動的依據 每個人的利益都是不一樣的,各自都有重視的事物,價值判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當然可以追尋一群高度同質性的人成為一個群體,那樣衝突會很小,但這未必是聰明的選擇。一群思考習慣和價值觀都一樣的人在一起,固然在合作上不會有什麼阻礙,但這樣的群體勢必會相當的封閉,而無法了解外面世界的其他人的想法是什麼。知己不知彼,最多也只有五成勝算。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大家都差不多,那麼怎樣才算優秀?如何爭取更大的成就?如果沒有辦法對外開創新價值,群體就無法享有成長的空間,但,如果是個僵化保守,對外界不願接納與了解的社會,又怎能期待從外面的世界獲得些什麼呢?所以,最好的情況也就是自給自足,成為與外界隔離的所謂世外桃源罷了,通常,只是因為封閉落後而成為任人魚肉的落後社會而已。 人心各異,有不同的想法與價值觀,這樣的多元性,既是促進團結的障礙與麻煩,也同時是創造價值的必要元素。只有更多觀點不同的人,彼此競爭與相互刺激,才能夠產生創新,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與更多的價值。也只有大家各有所需,才有彼此交易而互蒙其利的貿易環境。多元性,也是有價值的,甚至是一個成長的社會必要的條件。 領導一個具有豐富多元性的群體,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任務。潛力大,但是障礙也大,很不容易。為什麼我要配合你?為什麼要讓他?為什麼那個人過那麼爽?只要一個不小心,一個群體的共識就會淪為彼此敵視與互鬥的修羅場了。每個人都對其他人不滿,這樣的群體勢必沒有什麼對外的抵抗能力,遑論什麼競爭力了。這就是領導的挑戰,如何讓一群利害各異的人,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協調合作,而一致的努力向目標前進,而非互相絆腳。人的本能常常是容易陷入彼此內鬥的,這是動物性遺留下來的習性。人需要學習和磨練啊! 想磨合這樣的多元群體,需要的是更多可以遵循,也能讓眾人共同接受的原則,才能辦到。而這些原則的建立,其根本也都是來自於遠大的,長期的目標與理想,大家想獲得的大餅與牛肉啊!不然,把多元變成一元,也是一個方向,對領導來說,會輕鬆得許多,只要握有絕對的權力,要讓多元的群體變成一元的,只要用利益來釣,難度必整合與磨合群體更容易,但,這樣的領導會把一個潛力無窮的群體轉化為一個對外缺乏抵抗能力又沒有改變與創造能力的虛弱群體。這好像是失敗的領導吧?領導一群目標理想與思考習慣都不一樣的人,做得好,能因為人的多元性激發創造力,一加一大於二,做得不好,是一加一小於一,因為缺乏長遠的共同利益而造成內鬥與內耗。所以找到有未來性的好目標,建立起有益於合作創造的,容易遵循的原則,是領導非常重要的工作。 [超脫小我利益的格局] 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認定的利益在行動的。領導人也是人,也有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利益和所領導的群體的利益,一致的時候,群體受益,個人也有好處,而不一致的時候,則是領導人濫用權力剝削群體圖利自己,則會產生極為虛弱的群體。寧為雞首,毋為牛后,不少運氣不好的領導人的確是這麼想的,不是嗎?為什麼會運氣不好,自己領導的群體是小雞不是大牛呢? *為名?為利?為了勝過別人的成就感? 領導人的個人利益,他想要的是什麼?通常不會是想吃飽,穿暖,然後不受他人脅迫傷害吧,只有已經達成這樣的成就,才足以得到最起碼的領導權力。所以,身為一個領導人,他的成就感就和身為一個被領導者的個人成就感是不一樣的了。一個人的收入如果有一般公務員的兩倍就算混得不錯了,但如果拿到一個中型以上的企業領導人身上來看的話,這就不是那麼值得提的事了。為什麼?標準不一樣了,已經很有成就,有更多資源和更大的權力的人,和一般的個人小成就去比較,基準本來就不一樣。一個值得被稱道的領導人,和一個值得被稱道的個人,其標準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只是運氣好才得到領導權力的領導人,可能還保持著個人的格局,而沒有領導人的自覺。於是他只是利用群體的資源成就自己個人的成就,於是,就領導這件事來看,這樣的人是在殘害群體,並使群體衰敗。他即使很有錢,也很難得到普遍的尊敬,特別是以身為領導人來說,其他人尊敬他的權勢與財富,但對他這個人來說,可能只存在鄙夷而已。 領導人為的是名還是利,這不是有意義的問題,該先問的是,他是以個人的成就為成就,還是以群體的表現作為自己的成就。沒有身為領袖的自覺的領導人只是佔了個缺的盜賊而已,其實這個群體是處於一個沒有領導的混亂狀況,如果把名義上的領導人當成真正的領導人來評價,那這傢伙只是渣而已,是可有可無的多餘,甚至只是非除不可的毒瘤。如果客觀而冷酷的評價一個組織的領導人,這樣的評價,其實只是剛好而已。 其實名利這種標準都只是感覺上的相對標準而已。人追求的,其實都是自我滿足的成就感。領導人也不例外。真的在追求什麼,通常就會得到什麼,如果領導人追求的是一個整體的改善與強化,把群體的成敗當成是檢驗自己成就的標準,那他積極的挑戰自我,很有可能可以讓群體得到很大好處,自己也得到更大的成就。反之,就只是用力剝削追隨者,一隻很肥大的害蟲而已。 *真正的名,更大的利,真正值得他人敬重的優越 所以領導人必須要有領導人的格局和利害。不能看重個人成就的虛名,不能看中自己身家財富的利,因為這不會創造任何的價值,只是讓被領導的群體陷入爭奪而已,就算以個人角度來看自己佔到很大的好處,在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下,這種好處也很難安定持久。古時候的中國,即使已經做盡了思想的奴化與皇權的鞏固,還是造反連連。皇帝是不好當的,只是有點小聰明的人運氣不好當了皇帝,通常只會落得身敗名裂而已。 所以領導人對自身的期許為何,是他領導成績最大的影響因子。個人的名聲,個人的利益,如果對群體產生了不良的妨礙,以身為一個領導人自居者,反要引以為恥才是,因為這是自己的無能所導致的。成功的個人對失敗的領袖,這樣的角色衝突是很常見的掙扎吧?但是如果以群體的成功為成功,這樣的領袖,在群體獲得成功的同時,領袖個人也不會過得多失敗吧?當然,如果失敗的社會價值觀把個人財富的累積當成是成就的唯一標準,那領導人自然會濫用權力圖利自己,然後讓社會貧窮,讓自己過得奢華無比。這樣的成功,就外國人來看是一種腐敗與墮落,就國內來看則是提供了很大的叛亂誘因,畢竟,雖然很東西是錢可以買到的,但成功的領導這件事卻不是花錢買得到的。 所以領導人必須對自身成就的認定有更遠大的抱負,真誠的以群體的興衰為己任,而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這樣的領導才有可能創造出未來。 *只能見小利不足以領導 利就是利,對個人也好,對群體也好,被需要,被渴望的利益,就是好的東西。能省則省,能多討點便宜是多一點便宜,這也沒有錯,勿以善小而不為嘛。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這樣的態度也算不錯了,至少積極,肯努力。但是,利益是需要取捨的,如果蠅頭小利對於目標是一種干擾,甚至是妨害,那貪那個蠅頭小利,反而是幹賠本的傻事。 那什麼是大的利益,什麼又只是不足取的小利?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或許一個大老闆認為的小錢,在另一個窮小子眼裡已經是一輩子追求的目標了。那以一個群體的領導人的角度來看,首先得要定義群體的利益是什麼,目標是想成為什麼,那麼才有利益大小的比較基準。要不然,這邊做對一下,那裡做好一點,最後到底完成了什麼,到達了哪裡? 對一個人來說,專注力很重要,無法保持高度專注力的人,很難有優秀的表現。而以一個群體來說,有個專注的目標,而非零散無組織的期待,是這個群體能否表現卓越的關鍵。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目標不夠具體,就很難把最寶貴的資源集中在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任務之上。即使東做一點西做一點,都沒有犯什麼過錯,整體來看也差強人意,但,一旦喪失了對目標的專注,任何成就的可能性都會變得微乎其微了。 所以說,像重複利用以節省紙張之類的小事,當成平常的習慣也就罷了,如果特意大張旗鼓的去推這樣的小節省,然後表揚對這些組織活動積極熱心的人,很有可能就會對群體前進的方向產生誤導。明明是對的事為什麼不做?這真的是很誘人,也很容易讓領導人失格的陷阱唷!只要會模糊群體的目標與存在價值,這樣帶來的好處都是危險而應該避免的,畢竟人通常學不會自制,所以,成功的領導人必須有專注於目標,不為小利所分心的修養才行。不然,就會像個做雜事的,東也管西也管,就是喜歡管,只不過,什麼也沒管好,然後因此受到被領導人的懷疑而已。這應該是種不成熟吧。 *只能看到近利找不到方向 成功的領導者,不能和一般個人一樣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因為一鳥是不夠大家分的。一個群體必須要以未來的大利益來凝聚全體的向心力,然後朝著持續的成長方向前進,群體才會有光明的未來。馬上能看到的好處,是一般人很難拒絕的誘惑,假裝看不到未來需要支付的不合理代價,也是一般人性的通病。 不具備堅定追尋未來的信念,領導人就會努力消費未來,借更多錢來花,過足一個群體領袖的癮,最後在不知不覺間把未來埋到爬不出的流沙之中,只能在無奈的掙扎中慢慢滅頂。政客為了下一場選舉的些微好處而付出政治信用的代價,其結果就是說出來的話比屁還臭,那一點好處通常也不足以影響選情,只是讓政黨失去了道德上的立場,變成只會說瞎話的詭異組織而已。企業領導人更容易犯這種錯誤,把辦公室修得金碧輝煌,闊綽的請一堆好看的秘書來充門面,甚至還能炫耀金馬桶做為自己成就得驕傲,然而,這些錢通常不是他靠創造價值正當賺來的,很多只是借來的,看到手頭上滿滿的現金就忍不住亂花,殊不知這些錢都有成本,都要背負一定的獲利責任的。沒錢借就是了,只要騙過了銀行,等欠太多的時候,銀行也不敢貿然斷絕關係,要死也會死一起,這樣的領導人正是把社會搞得一團烏煙瘴氣的最大兇手。 在消費未來,正爽快而自鳴得意,以為自己很聰明的時候,會營造出一種繁榮興盛的假象,在這種氣氛之下,許多沒有想太多的人可能會很樂觀,但是這種樂觀不是在一個有努力目標方向,並在揮汗達到目標時獲得自信與成就感的那種樂觀氣氛,而是一種空虛又虛幻的麻醉性樂觀,好像運氣好,時代好,這些是自己命好而應該如此的。在裡頭的人可能還是很忙,很朝氣蓬勃,也很有活力的作內部的競爭,只不過,這些幹勁和價值的創造沒有什麼關係,當領導人製造的謊言被戳破的時候,這些原本看來很成功的人,卻是一夕之間變得像廢柴一般了。他們還是很努力,還是付出很多,只不過,沒有創造出什麼價值來,換句話說,他們也是被領導人欺騙的受害者之一而已。 如果領導人沒有迫切的積極找尋未來大價值的態度,只是在乎個人身為領導人的面子而已,很容易就會淪為這種詛咒般的惡性循環,缺乏目標,然後消費未來滿足現在的感覺,然後被透支的未來引導著不斷衰退與沉淪的群體的發展方向。很多雞蛋水餃股苦撐多年終於倒閉,也只是受此之害罷了。 對個人來說,一時的成果就夠重要了,但對群體來說,長遠的發展方向才是至關緊要的。只能看到眼前好處,沒有理想的領導人會把群體引導到爬出出來的沙坑裡頭,永無翻身之日,這是最可怕的。 *領導人的等級和超脫個人利益的格局關係最大 所以對一個群體來說,領導人的素質對於群體的未來發展性,影響至關重大。能夠不被小利引誘而分心,能不受眼前隨即能得到的成果誘惑而迷失未來的方向,這樣的領導才較能發揮出整個群體的完整潛力,而不是只能躺在地上喘氣那般虛弱的掙扎。 這其實是需要抵抗原始的人性弱點的。一個正常的人,通常就是充斥著許多人性軟弱的地方,領導人的修為是需要抗拒許多誘惑的。要見小利而不取,面對現實勇敢踏實的先苦後樂追求未來,本來就需要點修養,要能不逞一時之氣,能冷靜處理群體事務的決策,能為群體的福祉犧牲自己的一時快意,這需要相當的磨練。要能一直緊盯著群體的遠大目標當作最重要的事,凌駕個人的利益或是以之為個人的利益,這個高尚的胸懷,更不是人人能有的。其實人性存在著光明美好的一面,但也存在著沉淪敗壞的本能,盛衰輪迴。勝則驕,驕則忘了初衷與理想,所以盛極則衰,自然而然。所謂的個人修養與格局,其實就是一種磨練來對抗這種自然沉淪的能力,那種只要事情順心就容易得意忘形的人是無法長久維持成功的。 就這樣?一個群體需要一個英雄般,違抗人性的,像聖人與超人一般的強者帶領,才能邁向繁榮與興盛嗎?不要忽略了一件事,領導是一個概念,而不一定只能是某一個特定個人而已。領導人的任務就是找到方向,並引導群體向那個方向前進,這樣的任務,就是一件任務而已,不一定需要一個英雄才能達成。如果一個群體沒有特別顯著突出的領袖,但是仍能凝聚出整體共識的未來方向,並穩健的向目標努力前進,並獲得成長繁榮,這樣領導的責任算是被圓滿的達成了,有沒有一個特定的領導人,重要嗎?領導概念是抽象的,可以由一個人,也可以由一個小團隊,也可以由全體共識,這三種方式是實現。第三種,對人數眾多且具備多元特色的群體是不太可能做好的,這點最後在談,但前兩者倒都是可行的。我們或許習慣英雄主義,希望能有一個強者來領導自己,這是台灣社會的習俗吧,但這樣未必是好的。所謂的強者,強勢的領導人,常常是那種一山不容二虎的,第一個階段可能就會先經過內部競爭而消耗了一些能量。就算很順利的,這個社會只有一個完全有力的領導人,這對群體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樣會容易孳生腐敗,就算那個領導人品質優秀無私無我,把一個群體的未來全押在一個人身上,這個風險也是太大的。 群體的領導,而非個人英雄式的領導,相對於傳統智慧的管理理論來說,是更不好掌握的一門技術。目標很清楚,需要卓越的領導品質,但要如何組織一個領導團隊,達成這個目標,並不是容易的事。這需要責任領導,釐清各個職責,並把權責分明,以及提升群體成員的整體素質,這樣的群體領導才能順暢運轉。否則,雖名為群體領導,那個領導團隊如果只是權力鬥爭勝負未分前的過渡性組織而已,這種群體領導其實只是沒有英雄的英雄式領導的失敗變形而已。 不過,雖然群體的領導不容易,但它也有好處。有些個人修養的要求太高,要找一個完美的英雄幾不可行,常常只會招來欺世盜名之輩,但如果是對一個權責分明,且組織架構設計良好的高層管理團隊來說,這反倒是可以巧妙解決的問題。不只是一般工作可以透過分工合作而改善效率,只要設計與協調得宜,管理也能透過分工而發揮出比個人更大的能量,又巧妙的維持權力平衡抑制腐敗的。 用更廣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其實憲法就是一個國家管理的基礎,一個國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一個國家概念的核心。一個被擁護,被信奉,被悍衛的憲法,可以團結一個國家的人民對抗更為強大的敵人,這是一種自然的強力領導。而當大家遺忘了這份精神,這個對國家的共同期許,國家的向心力就會下降,社會就更容易陷入內耗而難以團結。這其實都可以是管理概念的延伸。當然,像台灣的憲法本身就是一個不自然的存在,不適合拿來比對,但像美國或一些歐洲小國的憲法,就真的曾經凝聚過強大的力量出來。管理與領導本身只是抽象的概念,領導人是一個人,但也可以只是一個概念,一項需求,不要死認只能是一個英雄這樣,能得到更大的運轉空間的。 所以把個人修養等級放大到提升群體領導的品質上頭,可能的改善方向就多了,而且也很重要,不是嗎? [抗拒腐敗的修養] 只要爛到極點,重建一個欣欣向榮的成長環境並不難,但在已經有一定的成功基礎之下繼續保持成長與繁榮卻很困難。放久了就會爛掉,不只是食物會腐敗,群體的文化也是一樣的,如果不保持穩定的持續變化,提供新的活力刺激,久了就會僵化而官僚腐敗。成功的要素和持續成功是不同的,能抵抗腐敗的侵蝕是關鍵。 *喜歡聽好聽話 人的本能就是喜歡聽好聽話。喜歡聽好消息,不喜歡壞消息。因為這樣感覺比較舒服嘛。那種嘴巴很酸,總是說別人不中聽的話的,通常會被當成白目,而被當作不合作,不受歡迎的人物。這是壞習慣嗎?是,這真的只是壞習慣而已。真的有必須面對的壞消息的時候,這種酸嘴巴的人未必會站出來說話,純粹只是喜歡潑冷水的壞習慣而已。 嘴巴甜本身可以說只是一種溝通與說服的人際技巧。長輩喜歡聽,說給他們高興,未必是罪惡,如果讓長輩高興是被視為有價值的,這麼做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如果人真的都是純然理性的,透過言語彼此討好獲得快樂,那可以說是好事一件,然而,人不但不夠理性,這種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也很容易讓傷害進一步擴大。 當然不止這樣。喜歡聽好聽話,會讓人養成拒絕面對現實的壞習慣。而同時,這又會引來只想唯利是圖的小人的覬覦,這種人是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只要說說喜歡聽的話就能取得好感並得到好處,有比這更好的生意嗎? 喜歡聽好話就是逃避現實的一種相關毛病。這當然是吸引腐敗的。那對領導這件事來說,領導人逃避現實,那就糟了,沒什麼好說的。那,如果是一個領導團隊,而不是一個人的領導呢?這就和個人修養關係沒那麼大了。這和團隊的默契和習慣,以及成員間的風氣比較有關係,雖然成員一樣是人,一樣會逃避現實,但在適當的組織設計和權責劃分之下,可以讓重要的責任有人負責,而不會被逃避忽略掉,也可以避免小人的侵入與腐蝕。相較於個人必須違反人性的超高修養,領導團隊要克服這個弱點,相對要容易得多了。 *喜歡被人讚美 另外一個人性的通病是自我膨脹。只要聽到別人的稱讚,就會很高興,甚至因此把對方當作是自己的知己一樣。越是缺乏自信的人,對於讚美的抵抗力越是薄弱,對於急需要他人肯定來支撐自己存在價值的人來說,就算一句有點可疑的稱讚,也會被當成是溺水時摸到的浮木一般,緊抓著不放。即使明知是假的,也忍不住當成真的一樣緊咬不放,如果有一點點可能性是真的,那更不願意放棄了。自信不足的人總是渴望被人肯定,受到別人的注意,沒辦法,人就是要被其他人重視才能產生存在感啊! 對個人來說,這種習慣的影響,有好有壞。一方面,這是消除社會紛雜對立,化解多元衝突的一股力量,藉由渴望被其他人認可,人們的行為會受社會規範所制約,所以才有社會秩序可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一個人意志的薄弱之處,只要針對這個弱點,就很容易可以操縱一個人的思考與行為。 這原本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提的,一個自信不足的人容易受他人影響與操縱,不是需要覺得奇怪的事。但是,一個群體的領導人,如果不是因為個人的能力卓越,功績彪炳,有堅強的自信才站上領導的地位,而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如親屬關係或婚姻關係之類的才手握權柄,那這樣的人缺乏自信,急需他人肯定的程度,搞不好還比一般人更為饑渴。我是老大耶,可是別人好像不怎麼把我當成領導一樣尊敬喔!獲得身為一個小群體領導人的成就感,這個需求是遠大於把群體引導至較好未來的使命感的,因為這樣的人缺乏領導人的自覺,只不過把這樣的權柄當成是一種像是財產之類的工具而已。但這正是悲劇之所在。這樣的情況,似乎並不少見,很多企業家第二代就是,去外國唸個管理碩士就回來接掌家族企業了,有個學位就一定是管理高手了嗎?通常不是。管理需要先了解使命,做好定位,然後持續積極的耕耘才能有成果的,有些存在紈褲子弟心態的企業接班人並沒有領導企業的自覺,只不過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個人資產般在運用,這樣的企業經營不善甚至倒閉,也不足以讓人意外。這種人特別重視面子,也就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了。 缺乏自信,無法自我肯定,就不能為自己找個好的定位,也不容易找到合適自身發展的目標。群體當中的一般人多是如此,所以才更需要良好的領導。但是當領導者本身就充滿危機感,對自我認同都不是很堅定的時候,他不過是個手握權柄的普通人而已,又哪來的領導?那種聽到別人稱讚的話便能從臉上觀察出得意之色的人,或許是個優秀的個人,但絕對是失格的領導人,目前在土城牢裡蹲的前總統,在他最春風得意的那段時間,就常常面露得色,其實他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而已,連領導的自信都不足,就更不用提凝聚共識與引導群體向前進的本事了,只會是被動的任人擺布而已。說領導人的自信決定了一個群體,或一個社會前進方向,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吧。 如果再把領導看成是一件責任,然後領導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個領導團隊來看,這個領導缺乏自信而喜歡被人奉承的問題,也是相對可以淡化的。好的領導團隊成員的篩選有一定的方式,若只有表現持續卓越的優秀人才才能進入核心領導班底中,那這些成員便能在開始進行領導任務之前就累積足夠的經驗與信心了,而在一群同為群體的未來目標為大方向而重視實際績效的人當中,一個人因缺乏自信而產生的面子饑渴症,也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發作並危害群體的。換句話說,只要領導人的培育計畫有做好,透過領導團隊的良好設計,很多人性弱點的死角,是有機會可以避免其危害的,不過,這也要領導團隊的運作良好,風氣健康才行。如果空有一個分權而治的領導團隊,但卻各行其政,彼此鬥爭,那也就是名義上的領導而已,其實這個群體根本就是缺乏領導的。 *喜歡價值觀看起來像自己的人 另一個領導人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歡用自己人。而當一個群體中,只有一小搓自己人的時候,這樣的領導常常就會陷於不公正。這一搓被認同為自己人的人,如果有少數心術不是很正,或是特別貪婪者,只要戲演得好,這些自己人就足以腐蝕掉領導人全部努力的成果了。 為什麼不是用人唯才,而是任用私人?可能是缺乏識人的本領,但另一種解釋是,可能是不能信任外人吧。的確,所謂的外人常常是不能信任的,但是,如何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信任,又是另一回事。光是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和自己很像的,不見得就是可以信任的人,反而,利益糾葛在一起,綁在同一條船上的,倒是比較可以掌握其行為。但這是結黨營私才會有的利益綁在一船啊!這真的是很糟糕呢! 所以說領導人的器量與高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器量狹小的人,便無法起用才能勝過自己的人才,因為他會擔心將來受到此人的競爭,所以不得不任用和自己的觀點接近,能力上似乎又比自己稍遜一籌,需要接受自己指導的那種人。於是群體裡面野心大點的,每個人都會形塑自己成那副形象了,反倒是正直的人才,不屑為之,而因此遭到疏遠。最後這種領導人下面盡跟著一群驅利而往的人,這些人也不能就說是壞人,只不過得到權柄之後常常會表現得不太光彩就是了。千里為官只為財,拍領導人馬屁只為了讓組織前景更好,這是不符合一般人性的。 企業用人的時候,常常就會有所謂的什麼幫之類的,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就比較親一點,甚至有非我幫眾,不能進入管理核心的習俗。這當然是不理性的,就算國立大學的平均素質稍微好一點,最佳的領導人才特質也未必和學歷有關係,特殊的幫眾習俗只會吸引符合條件的庸人拼命想擠進來,而不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完全不會考慮進入發展,這樣而已。結黨,常常只是自信不足與安全感不夠的延伸,但如果不加以節制,那就會形成腐敗了。 很不幸的,對於個人的領導人的這項限制,對於團隊領導的負面影響,並不容易透過管理手段排除。甚至領導團隊更容易傾向於任用特質差不多的人,並以此為選拔進入領導班底候選人的篩選條件。久而久之,一個群體的成員會因此失去多元性,然後喪失創造力,最後淪為無用的官僚性組織。所以,領導團隊必須正視這樣的問題,必須小心保持文化的多元性,這是組織生命力的活水,而且還必須讓這樣的思維成為一種風氣,甚至是習慣。一種管理方法是找外部的優秀人才進入董事會來改善這個問題,不過如果董事會只是橡皮圖章的話,那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關鍵還是節制這回事,傾向於信任與自己觀點接近的人是人的本能,本身也沒有什麼錯,只不過需要加以節制,才能避免腐敗。話說回來,有什麼事情是不需要節制的呢? *正視自己不想正視的現實的勇氣 就算擁有自動抗拒好聽話攻擊的自動防禦能力,對奉承讚美產生自動預警的高速反應神經,那還是不夠的。一個人,特別是領導人,還是必須要具備另一項重要的素質,那就是勇氣。缺乏勇氣就無法面對現實,逃避現實就會喪失前進的方向性,沒有足夠勇氣的領導人其實是相當於舉白旗投降的領導人,未戰先敗,未戰已敗。正視現實本身常常是痛苦的,甚至是個人難以承受的,如果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遭受了挑戰,但時勢的變化確實是走在自己不希望的那個方向上頭,承認那樣的現實,會是極為痛苦的。 在選擇認清事實與逃避現實之間,常常就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勇氣不足的,往往是敗北收場,以逃避現實作為終局,根本不敢去想承認現實之後會是怎樣的慘況。於是陷入必死的局面,期望有機會翻身,那個機率其實和樂透中頭彩一樣的低。其實,置之死地而後生,認清事實,是尋找新機會的起點,拒絕認清事實,只是抗拒找到新機會的可能性而已。 領導團隊在這方面和個人倒是差不多,個人的人性弱點,會轉化成風氣上的保守主義,這個風險和危害是一樣的。好一點的是,只要團隊裡面有一個堅定的改革者,就有較大的機會改變現狀,壞一點的是,如果有特別頑固的保守分子,堅持不願認清事實,那麼這個領導團隊就有癱瘓的可能性。一樣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只不過,常常都是真的死一次了,才會開始這個而後生的程序,這是一種諷刺嗎? [成就追隨者的胸懷] 一個群體的成就,是所有成員成就的總和。如果以追求群體最大的成就為目標,那就必須盡量成就追隨自己的人,讓他們發揮最大的潛力,取得最大的成就。然而,領導者個人的成就和群體成員的總成就之間卻存在某種矛盾,如果不突顯之間的差距,就顯不出身為領導人的優越感了,甚至會產生領導危機,但是,刻意拉開兩者之間的差距,又會讓總價值減損。這是一個需要被協調的重要課題。 *自知與自信 領導人必須知道自己是什麼,身為個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清楚的明白自己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要代表與領導一個群體尋找未來的目標,必須要先知道自己本身的目標是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在自身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做出良好的折衷與協調,才能把自己的定位和群體的定位都理性的做好規劃。如果不能明白的掌握自己的欲望何在,只是憑著一股身為領導人的感覺在引導自己的行為,那麼,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有衝突時,這個決策就會是在朦朧甚至渾然不知的狀態下完成,而這樣的決策全憑直覺,無法理性的分析思考,也往往不是兩全其美的較佳方案,而是沒有好好分析就做出的愚蠢決定。充分的自知,是成就卓越表現的最基本要素。 一個不能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自己到底是什麼,能怎麼的領導人,自然很難做好領導的工作。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楚,又怎麼了解別人的需求?不能正確認知其他人想要的是什麼,那在決定群體的目標的時候,就會很難做出好的決定。用自己莫名所以的,諸如一些空泛的人道主義之類的理念加諸在被自己領導的人身上,把這些當成是對他們的利益,很容易創造出荒謬可笑的浪費。目標沒有訂好,達成並非真正預期的錯誤目標機率很高,而達成心裡真正想要的成果的機率卻是極微渺。 領導人的另一個課題是自信。缺乏自信只會陷入保衛自己權力的被動保守情節當中,自然難以尋找未來的機會和方向,開創新局面了。只有領導人有絕對的自信時,他才會放心的盡可能的成就其追隨者,而不用擔心權力的鬥爭,而全力放手的讓群體追求最大的發揮,獲得最大好處的反而是領導人自身,這是一種不容易出現的正向循環。若是存在爆發性的實質成長,來源便是由此。或許更重要的理由是,只有領導人具有完全的自信的時候,他才會放心任用最優秀的人才吧,對逐利的偽善者而言,讓自己成為真正優秀有貢獻的人,會比諂媚與算計更有利,於是減少了龐大的腐敗浪費,增加了驚人的優質人力資源,競爭力當然不同凡響。要知道,積極的逐利偽善者其實本領都相當不錯,而且動力絕對充沛,只是平常都用在一些只會內耗的活動而已,因為,常常槍打出頭鳥,全力為組織利益衝刺,可能是愚蠢的行為。 自信對於成功非常重要,不論是對英雄式的一個領導者,還是對一個領導團隊來說,都是一樣的。自信源自自知,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這不僅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也是高度成就的個人必須自問的問題。 *讓追隨者成長茁壯,而非控制在自己的陰影下 有些善意的領導者,對於被領導的人,是出自一種家長式的領導。什麼是家長式的領導?就是那種父母是權威,小孩子就是要依照父母的安排長大,學習,應該喜歡什麼,應該討厭什麼,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而子女人生的重大選擇,都必須依照父母的意思,選擇什麼職業,挑選人生伴侶等等,都是父母安排好好的。家長式領導,對成員的期待就是,十分的順從自己的心意,而且還要心懷感激的接受,那就是最完美的了,至少在這一型的領導人而言,就是這樣了。 這是善意的吧?應該是,很多父母把子女看得比自己還重要,家長式領導,身為家長也常常有犧牲奉獻的精神,那倒是真誠的為被領導者好的。但這麼做是不好的,也是不健康的。小孩子就是要學習獨立,進行嘗試,並從失敗中學習,才能有所成長,否則,被安排得好好的,就只是另一個人的附屬品而已,只是一個可以不用為自己的人生煩惱和負責的傀儡而已,這樣的人,是很難有什麼創造力的,而其能力界限,也就只能在家長羽翼範圍之下而已,嘗試脫離掌控,可能被視為是忘恩負義的背叛,而受到嚴厲的懲罰。這其實是弄巧成拙的善意。一旦父母離開人世,當初保護的越周延,子女的適應力就更糟。更不用說,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新的知識和觀念不斷的變化,現在很難有所謂的那種全知全能的,能掌握一切的家長了,如果連家長自身都在競爭當中受到挑戰而面臨失敗,那把家長當成神一樣的乖孩子又怎能不驚慌失措呢? 其實這不是真的愛,不是真正的關心與支持,只是對自身的控制欲覺察不夠,又對自己的善意有了誤會而已。讓子女成長,讓他成熟獨立與變得強大,而不是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這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 所以問題出在控制欲。想要控制一切的誘惑是很大的,因為,這樣才能提供安全感。如果自己的追隨者都超過了自己,都比自己變得更勝任這個領導的位置,那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要提早把領導權交出去,即使自己還不願意退休?怕,會怕是正常的。失去領導的地位,意謂失去權力和財富,不會才是怪人。所以呢?這其實是潛意識的私心和顯意識的善意彼此勾結,自我蒙騙才產生出來的家長式的領導風格,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領導人自身缺乏自信而已。 要讓小孩長大,要獨立嘗試,要受過傷,才學得會,真正善意且愛自己子女的父母只會提供必要的協助與保護,然後放手讓孩子去成長茁壯,並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勝過自己,這才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對一個群體的領導人來說,如果不能懷有期待其他人成長茁壯的心態,只是希望事事都在自己的控制之內,這不但限制了群體的發展潛力,也會把有能力與抱負的成員逼得出走,最後大家庭看似和樂融融,但其實大家都在暗地較勁,想搶這個一手遮天的家長權柄,這樣,又能剩下多少善意?所以,家長式的領導風格,其成效完全由領導人決定,如果領導人異常優秀,或許還能創造出一番成績,但無論如何,對群體的永續成長卻是很大的阻礙。 以領導團隊取代英雄主義的個人領導,應該有助於化解這個人性控制欲的陷阱,但是,其根本仍在於領導團隊的成員素質是否良好,以一群有家長共識的家長取代一個家長,那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不是嗎? *追求的成就目標是自己的信念,而非個人一身榮辱利害 領導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但是成功的領導人需要違反一點人性,需要有對於群體未來的遠大期待,並以之為自己行動的信念,至於個人的成就利益,則當作群體的成就達成時的順帶附屬品,這樣才能成就偉大。 這是要倒轉因果的。一般來說,是為了個人的成就,才設法做好自己身為領導的工作,成功,是自己的利益被顧及了,而群體的繁榮只是為了達成個人成就的必須媒介而已。必須反過來,違反常識的,成功的領導人要把群體的未來發展當成是自己最大最優先的利益,只有如此群體才能成長茁壯保持競爭力,也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享有繁榮,而當自己的領導成功時,自然而然的個人成就隨之而來。這個思考的順序不同,影響是可以很大的。以私利為出發點,要凝聚眾人的共識與信念,就會困難許多,而內部的鬥爭也會是勢所難免的,於是就得要花更多力氣在內部的攻防上頭。即使有好機會,如果對自己眼前的勢力保障有不利之處,也無法採用,這是以自利為出發點的自然侷限。 所以領導失職常常是一開始的出發點就不好,只是為了個人的利害榮辱在打拼,什麼領導的責任,都只是當成掛在嘴上的理論,是不能認真採用的,因為核心的作為是在自利呀!為了自己的好處而領導,這種人說的話自然不容易被人相信,表現得像一個偽君子一樣,然後吸引來一些諂媚的小人,整個環境就只能是一濁到底了。建立對群體使命的定位,轉化為自身行動的堅強信念,是有效領導的最重要第一步,唯有如此,領導才不會軟趴趴的,只有表面樣子的,也才能運使群體的資源與活力,才能真正的引導群體向成長與繁榮進發。 *是為了貫徹理念,而非為了獲得好評價而努力 領導人的信念很重要,可以說這是一切的基礎。那,對一個英雄式的領導人和一個精英的高階領導團隊,這個信念的構逐過程是否有什麼不同呢?就這點來說,倒是很像的。畢竟這都是居於領導地位的領導者,有著同樣的角色,只是權力與責任的結構不太一樣而已,群體該怎麼發展,群體的利益何在,這道理是通用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個群體中的一般成員,而且自身目前明顯並不具備爭取領導權力的資格,如果正面對群體內的領導失調而飽受苦難,那這樣的人又該如何自處? 其實領導真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引導一個群體的,往往是共識和價值觀,而非只是權力鬥爭勝利者的個人意識。身為群體的一份子,自己想要的,自己期待的,自然也是群體需求的一部分。所以,適當的發聲,爭取注意力,是可行的。如果這不是自己一個人特別碰上的問題,而是普遍的需求,那滿足這樣的需求就應該會形成一股氣氛,然後形成領導人必須克盡的責任。不表達出來,不被察覺的期待,就和不存在是一樣的。而另一個身為個人對引導群體改變方向所能做出的行動,則是暫時犧牲個人的利益,來逆轉群體的風氣與習慣。犧牲個人的利益,有時候這些利益本身微不足道,或是根本不足影響大局,但高調的放手,卻能表達出明顯的訊息,拜託別鬥了,這點小東西爭也爭不出啥油水來的,只是意氣之爭而已。特別是職位晉升的卡位戰,棄子求全,是值得考慮的方式。怎麼說呢?如果爭爛了,這個位置也不過就像死老鼠肉一樣沒有什麼吸引力,並讓群體陷入無止境的沉淪當中,能放棄小利來扭轉風氣,其實也是一種進退兩宜的策略。如果這樣的善意釋出被無視,至少還能給自己博得一點聲望,群體沉淪之時,離開這裡去外面發展,個人的視野也會比較好。反過來說,如果風氣真的改善了,這種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通常能得到更好的回報不是? 領導的關鍵是依據信念來領導,認為這個群體的未來應該要往哪裡發展,就是身為領導人的信念,甚至,就算是小螺絲釘而已,只要對群體有期待有理想,也是可以發揮領導群體前進的機能唷!難道不是這樣嗎? 待續... PS.好像通篇都是廢話...擬大綱時果然要小心一點@@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