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一個向幸福前進的社會制度(四)
2012/07/23 00:50:27瀏覽316|回應0|推薦6

*有機農業

 其實農業一直都是維持文明穩定的極重要角色。

 配合工業化的高度發展以及依賴化學肥料的大規模栽種模式,對於地廣人稀,人力不足的國家來說,是很有商業競爭力的,但,這樣的農業生態,卻是對自然環境的剝削。這是為了商業利益不斷的消耗資源的作法,其實這是相對粗放的經營,只不過人少地大財利潤高罷了。如果以最有效率的使用農地的觀點來看,美國式的農業其實並不算好。大規模種植,加以基因改造與大量應用農藥,其效果只是降低商業意義上的生產成本而已。但這其實會破壞土壤,也需要進口消耗各式化學原料,不當短視的農業開發甚至還會摧毀已經運用了許多世紀的良田。更重要的,這些所謂的新農業科技所製造出來的食物到底安不安全,對人類的健康是否有害,真的是很難評斷的。越是文明與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其罹癌機率似乎越高,或許環境汙染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或許飲食才是根本原因。商業化的農業,農夫眼裡只有錢,只有利潤與投資報酬率,把農業當成 只追求利潤的工業在經營,而缺乏對農作物的熱情與對土地的感情,種出來的作物會不會是黑心食材?

 不過這個問題早為世人所知。真正的有錢人根本不會吃這些為了利潤而大規模生產的食物,有錢人要的是天然,不使用農藥的有機栽種的農作物。基因改造食品,那更是白老鼠在吃的。大致上的情況也就是這樣,有機的食品,得以享有更好的價格,而脫離大宗商品的價格競爭,在地的農夫用心栽種的農產品,即使貴上許多,仍然有相當大的市場在。

 那好,農業,為什麼一定要走美國式的粗放機械化商業種植呢?其實全球的糧食能供應充足,主要並不是靠美國強力的糧食出口,而是大多數地區的農業本來就有維持自給自足的能力,只要不發生戰亂和天災,糧食本就是有餘的。即使是地狹人稠的中國也不例外,只有少數的城市國家會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美國的農業實力很強,生產成本低,所以很有國際競爭力,事實上也幾乎可以決定國際糧食的價格。但各國的糧食如果都自己自足,那是要賣給誰?如果沒有頻繁的天災人禍,這樣大規模種植,很可能是要虧大錢的。糧食的長程運輸,不但增加耗損,還要消耗石油,破壞當地的農業,再出口給他們,對美國的農業是有經濟好處,但整體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浪費。更不用提美國農產品出口還要靠美國政府的鉅額荒謬補貼,這是美國的政治問題,但全世界卻為此同受其害。

 其實農業應該要吸納更多的人力與勞工才是。工業的生產效率不斷精進,單調的工作更可以讓機器人代勞,勞力需求自然是傾向不足的,供給過剩,造成失業問題,失業問題造成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為什麼不讓更多人把心力投入在精緻的農業上頭?過去為了促進工業的發展,很多國家都犧牲農業補助工業,並刻意壓低農產品的價格。現在工業的發展已經到過度競爭的程度了,而農業卻還有精緻化與高附加價值的一條路可以發展,把社會資源挪些到農業上頭,應該是很有效的策略。

 農業結合休閒觀光,有許多的農場做得不錯。有機的蔬果,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那吃起來真的是比較有天然的美味。而在這種環境的工作,也需要很大的熱情和投入,才能經營的好,並不是枯燥然後製造心理壓力的那種工作,看著農作物一天一天長大,也是有成就感的,而用心的嘗試各種方法改善農場經營,有些成果真的不錯,不使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種出來的菜健康美味,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種好的。

 所以農業也是可以不一樣的。如果有整體規劃,並有政策的輔導與支援,精緻的在地農業,是值得更加強推廣的。這會遇到一些政治問題,如美國人的干預,大型農企的阻撓等等,這畢竟是違反了極少數的既得利益者。但既然是極少數,那也不是無法解決的,更何況,這個利益衝突並不尖銳,其實是可以加以協調的。對無腦又黑心的資本主義商業模式來說,能看到利潤是一切,常犯的毛病就是犧牲長遠的利益來成就眼前的好處,這需要立法以及以政策引導的方式來避免走向這種自我毀滅的產業生態。農業當然也是如此。只要訂好遊戲規則,保護環境,減少浪費的良心經營才能得到最大的商業利潤的報酬,而破壞土地,短視近利的商業操作需要提供擔保並為日後產生的損失負責的話,那資本主義的農企也會變得很環保,愛護土地的。

 可以且需要生生不息的天然資源,也就是農業了,如果連土地的生產力我們都要來個竭澤而漁,那似乎也太對不起下一代的小朋友了,不是嗎?

*綠色能源

 石油和天然氣到底還能再撐多少年?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或許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我們便利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石化產業上頭的,電力的供應,交通工具等等,靠的就是石油。甚至經濟景不景氣,物價是否失控也都和石油的行情緊密相關。但總之,石油資源是有限的,無法再生的這個事實,應該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

 反正不會馬上就用完嘛,不用那麼緊張,等石油真的用光的時候,自己的骨頭說不定都能打鼓了。什麼?子孫代的生活怎麼辦?科技一定會有突破的,到時候他們應該會使用某種的神秘能源,不會有問題的,所以不必擔心這擔心那的,是吧?其實在很久以前,許多的社會也曾經面臨過相似的處境。森林,木材,要多少有多少,燒了一片林地可以用來開墾農田,樹木是文明發展的重要資源。多砍幾棵不會怎樣吧?反正樹還會長,世界那麼大,不用擔心那麼多吧?有許多古代文明就是濫墾濫伐而崩解的,等到最後的幾棵樹都被砍掉了,哇,真的沒樹了,想再節省點用也來不及了。南太平洋的某些島國,過去曾經發展過一些文明,但因為砍樹砍過頭而讓文明無以為繼的,還真的是挺悲涼的。好像是摩艾巨石像吧?那個很有神秘感的文明遺址,其實真的是自然資源耗竭的悲劇最佳的紀念品。中國的黃土高原很久以前也是有樹的,也是生意盎然的,並不像現在這般荒涼。木材是古時候的主要建築材料與燃料,而石油是現代的主要能源根本,樹木長得雖慢,但相較於石油,那已經是很好的了。石油有沒有可能因接近用罄而產生恐慌?如果世界最大的主要油田有其中一部分因意外估計錯誤有了油源提早枯竭的現象發生的時候,發生的恐慌與震撼,在石油真正完全用罄之前就會席捲我們的正常生活了。甚至不用真的發生危機,只要媒體報導有誤加上有心人士有意的誤導,就算只是子虛烏有的能源危機會對經濟產生多少衝擊?有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更不用說,大家都預期這個日子早晚會來到。這是很悲劇的。

 但真的非石化能源不可嗎?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利發電,地熱發電,甚至潮汐發電,這些能源的使用,都不像石化能源那般的讓人走向絕望。另一個方面,我們使用石化能源的時候,是否有點太浪費呢?如果這是有限,寶貴的重要資源的話,應該把它用在關鍵的活動上頭,而非是花在享樂與追求舒適之上吧?石油真的很貴嗎?我們到底是珍惜能源,還是浪費能源?工廠製作的東西,如果做壞了,全部都要當垃圾報廢,是不是一種浪費?製造出來的商品為了避免讓市場飽和不好讓未來業績成長,因而設計成較短的耐用年限,提高汰換的頻率,這樣的商業經營模式,是否也是一種浪費?那麼,我們追求生活的舒適而任意的消耗自然資源,並還在那嫌油貴電價高的,是不是一種罪惡?

 說真的,如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利用來滿足我們的欲望,也能算是更理想生活的追求吧。關鍵在消耗和補充能夠平衡。綠色能源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其實我們有機會能應用更不破壞平衡的方式享用自然的恩賜,另一方面在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浪費上頭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在,為什麼不把這當成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呢?就舉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現在有些新的廚具設計得就很有能源效率,可以省很多瓦斯,如果設法加以鼓勵與推廣,就能減少大量能源的浪費。天氣很熱,太陽很大,大家都在吹冷氣,躲房子裡面,如果這些大太陽可以轉成太陽能的話,那不是很好嗎?

 能源的政策,應該是受到了石化產業的利益團體的綁架了,所以一直很難大步走出去。既得利益者嘛,和政治勾結得深了,如果再生能源和綠色能源技術有重大突破,這個擁有最多富翁的產業毫無疑問的會失去現有的經濟權力,而被邊緣化!

 所以呢?綠色能源,再生能源是需要鼓勵的,這會是未來的重要產業之一,能在技術上領先,就有機會獲得新的產業領導權,以及經濟宰制力。那資金要從哪裡來呢?如果政府逐步提高石化產業的稅負,並對研發再生能源且有成效的投資予以租稅優惠,掠奪石化產業的財富給再生能源的話,或許對社會的未來性會比較好。最好是用政策半強迫的大型石化產業去投資再生能源,讓兩者的利益綁在一起,這樣比較有機會化解利益衝突。只要持續加碼投資於新能源研發,石化業的租稅懲罰就可以因此被抵銷,就能據此創造誘因。畢竟,石化產業不只是汙染而已,未來也是烏黑一片的,不能掌握轉型時機的社會,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或許是這樣吧?

*自然資源的可再生性

 開發礦產,成本效益很重要。如果礦脈太小,不敷成本,就不值得開採了。那,容易開採的礦藏,總是會最先被開採完畢囉,於是,成本就會越來越高,以前嫌麻煩而丟掉不要的,以後甚至也會當作寶貝的開採囉?礦業破壞自然環境,又會造成汙染,其實常常是利潤放到資本家手中,汙染成本轉嫁納稅人的一門黑心生意。特別在第三世界,被破壞的環境那是真的很可憐,而好處又被別人拿走,只養出貪汙腐敗的政府官僚而已。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常常會受到所謂的天然資源的詛咒,政治獨裁而腐敗,人民生活水準低落,環境被破壞,資源則是源源不絕的被開採,社會是在退化而不是進步。好可怕呀!

 有限的天然資源,似乎和石化能源一樣有灰色的前景,好像盡頭也是悲劇囉?其實呢,如果垃圾回收有做好的話,去垃圾回收場回收資源,或許有一天會比開採新礦藏更有經濟效率?回收再利用,只要做得好,其實資源永遠都不會用光的,除非人類把資源全都投到外太空,否則就算沒有鍊金術,也應該能達成平衡。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不要把資源當垃圾,而是把現在的垃圾規劃成未來的資源,這樣是不是比較好呢?

*人力資源也有可再生性

 其實浪費到處都是。就連人也不例外。一個人對組織的效用,有好幾個方面。他很聰明,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富有創意,這是一方面。把組織的任務與責任當成是自己的一樣,專注認真全力以赴的達成目標,這是另一方面。這都是容易理解和觀察的。但還有一種效用,那就是這個人對組織氣氛所產生的微妙影響。一個洩氣,被悲觀主義,失敗主義所支配的人,他自身的士氣就是低落,除此之外,還會傳染給別人。一個勇於嘗試,敢冒險承擔責任的人,和一個保守怕事的人,對組織的氣氛也會有不同的影響。有重視和諧但有點鄉愿的人,也有極端功利主義的冷酷現實的人,每個人,只要個性夠鮮明,對組織氣氛的影響就不小。這個氣氛決定了一個組織運作起來是怎麼個模樣。

 嗯嗯,但現代,所謂的員工,或說人才,卻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會長久待下來的,而另一種是進來磨練些經驗,翅膀長硬就會離開的。後面的那種,比例應該是在持續成長的。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到了所謂人員流動率的問題,訓練一個人,等到經驗值夠了,效率比較好一點了,他大概會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於是,很多大企業常常淪為人才訓練所,導致人事成本隱形的偏高,人員的整體效率因此大幅降低。既然是人才訓練所,只要名聲不要太差,可能因此較容易招到好的人才,其實也不算虧。但有些企業就比較悲劇,招不到好人才,訓練到一個程度,人又跑了,人力素質,根本拉不上來。其實這是對低薪政策的企業的一種懲罰,老闆心眼小,想剝削員工的,基本上就只是平庸的人才訓練所而已,肯留下來的,多半是些小人,能討好老闆的,而不是能做事的人。所以呢?既然人的績效很差,所以低薪也是有理由的,就這樣,惡性循環。老闆買到的不是員工的心,不是忠誠與利害一致的努力打拼,而是買他的疲勞,消耗他的時間與體力,反正小心眼的老闆通常喜歡占便宜,看到員工做不用付加班費的加班,就覺得賺到。賺到啥?

 於是,常常熱血的年輕人踏入職場,過不到一年就喪失了理想,變成了醬菜族,得過且過,要是成了家背了房貸,那更是會變成緊緊抓住工作的保飯碗一族。這是不利於未來的產業趨勢,需要能獨立思考,有創造力,專注於目標追求的那種積極型的人才。於是,職場氣氛常常會是削弱士氣的。明明是民營企業,卻搞得像公家機關一樣,老鳥擅長辦公室政治,比做正事更高竿。這是很大的浪費,不是嗎?人還是會學習成長,只是成長的方向不是提高生產力與良性競爭力,而是降低生產力與提高惡性鬥爭能力,於是人力資源,常常越經營,越是枯竭。一堆聰明人在一起只會搞些勾心鬥角的事的話,那是很可悲的。

 其實人力資源更是需要小心維護的。在台灣,除非是工作上所必要,一般人的閱讀習慣,多半是看些八卦雜誌,或是財經投資之類的。就算是管理刊物,多半也是跟跟流行,聊天時可以膨風一下那樣的程度,真的有興趣而深入去研究了解的,很少。很多人寧願花時間,甚至花錢補習去熟練公職人員考試的填鴨習題,也不願意花時間檢討自己的能力不足之處,並加以強化。更不用說培養跨領域的廣泛常識,好以之作為創新與跨域整合的知識基礎了。於是會持續的流失競爭力,然後越來越悲觀,最後變成只會怪政府和炒糖吃的民粹份子囉!悲劇。

 其實職涯的發展,如果有做好規劃,是可以更有效率的。每個人其實都希望自己能夠成長,能夠進步,真的懶到骨頭裡的廢柴其實很少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也有一些理想和夢想,只是很少被激勵與啟發而已。人才的培育及養成,很少被認真當成可再生資源在管理,進而導致人才的能力成長有限,而內鬥消耗卻增加。投資在人才培育,人力資源是越用越充沛,但如果只是消費員工的工作能力,人力資源將會走向枯竭一途,說穿了,只是單純的無知浪費而已囉。

*只做賺錢生意也是確保可再生性

 賠錢生意真的沒人做嗎?其實賠錢生意是有人做的,有的人是愛面子,又不精於計算成本,常常賠錢於不知不覺之間。發現賠錢的時候怎麼辦?就開始緊縮開支吧,節流是明確容易掌握的事項。至於開源,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會做生意做到蝕本的人來說。不賺錢的生意,節省成本就能解決無法獲利的問題嗎?這要看原本的問題是在哪裡。節省不必要的浪費可能可以解決問題,也可能對問題沒有什麼幫助,甚至,如果本來經營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浪費上頭,刻意的過度節約,反而可能讓生意更加做不下去,把基本的服務品質之類的成本都節省掉了,這些商品服務反而對顧客更不具價值了,若是這樣,那反而像是在自殺。於是越省問題越大,最後生意整個做不下去,人也跑光了,市場也被搶走,到最後什麼也不剩。

 相反的,賺錢的生意,可以花錢,甚至可以借錢,經營規模擴大,錢越賺越快。花越多的錢,然後帶回更多的利潤,這樣生意就會越做越大。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投資所得大於成本,那就有利可圖,可以加大投資,加碼,錢會越花越多。當然投資風險是需要注意管理的,不過在有好的投資機會時躊躇不前,捨不得花錢投資,會被競爭對手追過去,慢慢走向被動的衰敗。另一種更常見的情況是,在景氣與自身條件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因為自己的過度樂觀,而加大投資力道,但這些投資卻不能帶回至少滿足成本的適當收入。所以眼光與判斷力是關鍵了。

 其實凡事都在一開始就確保只做賺錢生意,是成功的最重要基石。真的少做點白日夢,避免只要努力打拼就會創造神秘奇蹟的不切實際幻想,少做點蠢事,許多生意是可以做得好很多的。如果是賺錢好生意,可以自己自足,自然會越做越大,棋越下越活。而缺乏正確可行獲利模式的生意,即使加入再多巧思與努力,根本問題沒解決,沒有站在可以養活自己的賺錢生意模式中,努力大多也只會泡湯。很簡單的道理,幾乎誰都知道,但能做好的人,有多少呢?

[創造價值與付出的代價要權衡]

 了解與掌握成本是很重要關鍵。可以說,沒有任何做不到的事,只看你能為其付出多少代價。達成目標是一回事,如果付出的代價大於所得好處,其實並不是好主意。

*都是做生意,投入代價,獲得成果

 其實凡事都可當作是在做生意,即便是生產製造的活動,也能這麼看待。先有了想要達成的成果目標,然後要分析估算所需要投入的必要資源,然後就是執行計畫,直到目標達成。目標不一定只是賺多少錢或是取得什麼東西這樣的明確標的而已,而投入的資源也不僅是金錢與物資材料或人力而已,這樣會限制了思考的空間與更多的可能性。

 好比說,放棄一個機會,也可以是付出的代價,這叫機會成本吧,甚至願意放下面子,放下仇恨這樣的事物,也能算是支付的代價。而獲得的成果,也未必然就是可見的,可數的,讓自己覺得高興也可以是目標成果,為了得到一個機會,或是提振士氣,或是控制局面不要朝自己害怕的方向移動,同樣都可以是目標的候選人。

 也就是說,凡事沒有什麼必然與必定的通則必須遵守,而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存在。你有需要,而我願意提供你的需求做為代價換取我更想要的事物,這就是交易。理想的狀況之下,找出各種實現交易的可能性,並且去滿足它,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人都將因此而獲得更多的好處吧。當然,前提是各有所需,也對價值高低各有不同判斷,有落差存在的時候,這樣才有交易的空間。

 這是做生意的基本道理。也是經營各種事業的根本道理。如果沒有需求,如果提供的商品對任何人皆不具價值,生產製造與交易都只是浪費資源的活動而已。而需求確實存在的時候,也需要肯投入資源,付出代價去滿足那項需求,把交易的標的物給實現,否則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道理很簡單。但實際上的運作並非如此單純。大家常常競相追逐相同的事物,以致有的東西太搶手卻供不應求,更多的其他東西卻沒人要。而這種追求未必然是理性的。即使有交易空間的存在,所謂的交易,仍是充滿阻礙的。總有人想鑽規則的漏洞,佔人便宜,或是用暴力或欺詐的手段傷害別人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人除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還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別人惡意的傷害,這當然是額外的成本。但如果沒有一定的自保能力,那會很難警告他人惡意的掠奪行為,所以交易秩序與自我保護,不但是一種成本,本身也是一種必須擁有之物,換句話說,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價值。法律的保護,以及治安的維持,都是一般商業社會順利運作的必要成本,像古時候運輸個貨物必須雇保鑣,那都是成本,自然會轉嫁到商品的售價上頭,不值得那個保鏢費用的商品可能就不值得被運輸與交易了。

 這叫做交易成本吧。環境不同,交易成本不一樣,交易的可能性也會因此不一樣。創造價值的過程必然是由找尋交易的機會所展開的,要是掌握了這個原則的各種變化,就有可能顛覆現有的規則,打破固有交易成本的限制,找出不一樣的生意來做。同樣是找到目標,投入成本代價,然後獲得成果,觀點不同,手法不一樣,可以導出不一樣的答案出來的,這本身,或許是一種更重要的價值創造過程吧?好像叫做創新是唄?

*需要計算成本效益並管理風險

 做生意不是找到商機之後一股腦猛衝就行了。像野豬一般橫衝直撞,或許很有幹勁,很有活力,但也容易犯錯,更可能最後的成果是不如預期的。

 即使有交易的契機,有價值創造的空間存在,但是這些目標成果需要付出代價。有些代價是看得到,無法被忽略的,如製造業的直接成本,也有些代價是不容易觀察,甚至不容易分配與處置的,如生產製造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社會成本,又或是當下不需處理,但會製造未來的高額成本的這類未爆彈,付出代價,這件事並不單純,有可預期的部分,也有不可預期的部分。

 回到交易的初始定義,這是付出代價,以換取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標的事物。所以呢?如果付出的代價大於自己所獲得的成果,那這樣的交易便是不划算的,在交易過程中是受到損失而非得到好處,那這樣的交易是產生浪費而非創造價值了。

 就是因為計算成本這件事有時候並不容易,常常有做生意的人到頭來是蝕本的。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一開始對成果的估計太過樂觀,等到付出相當代價之後,才發現所獲得的成果不如預期,抵不上所支付的代價。早知道就不要進行了,是這樣的事後認知吧。

 嗯,其實事情有時候並非那麼的理性,經過仔細計算之後才決定投入生產交易行動的。很常見的情況是,一開始根本沒想太多,糊里糊塗,莫名其妙就開始做一件事的,也是很常有的事,沒有成本效益的估算,最後是蝕本的結局,也很常見。這種非理性自然是一種浪費,但也未必是全然的浪費。有時候,精打細算之後,某件事務的進行看起來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與欲望,因而不可能被執行,但或許大家都想錯了,實際上去進行,反而發現這是很有價值的生產性開創活動。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犯錯固然是一種浪費,但犯錯可能也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試誤的過程,方法的改善可以說幾乎無法進展。

 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犯錯本身也是一個代價,而接受犯錯以學習成長改善效率,或是藉此尋找更多可能性,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是目標之一。

 這並非相衝突的兩個觀點。其實兩個道理都是一致的,目標都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價值,只是方法不同,看法不同,方向不同,所要的結果,卻是一樣的。所以,當然需要做成本分析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也要允許一定程度的嘗試與犯錯,以避免僵化,而允許犯錯的同時就需要管理風險,風險本身也是可接受的成本,自然也可以做成本效益分析。所以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所得必有所付出,不能只看自己想看的成果

 所以價值的生產創造過程當中,最關鍵的,不是成本代價為何,而是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結果。如果想要什麼沒想清楚,這可以說是揹上了極大的風險,而這個風險自然是極為沉重的成本。想要的成果不一樣,價值認定的方式不同,這可以讓本來認為是對供需雙方皆有益的生產交易變成是全然愚蠢的浪費。這個世界的運轉,其基礎在於人心,在人的欲望,這個規則只怕再過多少年都不會改變。

 但,價值的認定本身也是一件需要謹慎的事。常常,我們會習慣做做白日夢,存有一些幻想,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點,獲得一些小小滿足。這當然不是什麼非禁不可的罪行。只不過,在定義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如果這個幻想的引擎被啟動了,我們很容易完全忘了有理性與現實這檔事,而沉迷在幻想的世界。更糟一點的事,就這樣糊里糊塗的開始行動下去,開始投入資源,開始付出代價,來追求這樣一個幻想。

 其實就只是忘記了而已。忘記想要達成目標,有許多必須付出的代價,而這些代價不仔細分析很多是一開始不容易搞清楚的,換句話說,追求的成果,可能遠比自己想像的要貴上許多。只有時時保持警覺才能避免這種危險。因為,當資源投下去之後,要認清現實,承認犯錯,認賠了事,並不是容易的事,就繼續錯下去,只要不要去看自己不想接受的現實,繼續抱著幻想與希望,人要逃避現實而生活,也是很容易的。只不過,這樣下去,未來性與希望的達成將是永不可能實現的期待,這樣走下去的盡頭,大概只有得精神疾病一途了。

[能夠穩定循環的成長才是真正的創造]

 創造是一回事,但得到什麼價值才是重要的。創造了負的價值,會是很少見的犯錯嗎?不,如果把時間拉長點來看,很多生產活動創造的都是負的價值,只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成果不錯就是了。

*統計數字的成長的數字遊戲是騙局,看得到未來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為了方便管理,關鍵績效指標是一項很重要,也很基本的管理方式。有了數字,可以應用各種不同的統計方法,可以很科學的進行管理。這是一個雙重的陷阱。

 第一,績效的定義本身存在許多的彈性,沒有那種絕對正確的績效定義規則,就像沒有永恆不變價值是一樣的道理。然而這是我設計出來的績效指標,這是我拍板決定的管理方法,這是我創造的東西,總是有點感情與親切感嘛,所以呢?人總是看不到自己小孩的缺點,看不掉別人小孩的優點,這古人的古老智慧,倒是到現代仍然適用的。自己搞出來的,不容得別人說錯,非等錯到一個離譜的清楚的時候,才會醒悟。犯的錯誤如果能很迅速且明顯清楚的被察覺,那實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為這樣的人會比較容易成功,容易避免失敗啊!

 第二個陷阱是,我們常常迷信科學,凡是思考越不科學的人,對科學越是迷信。科學方法就像是萬靈丹一樣,只要遵守科學方法,就應該有好的結果了吧?這本身就是一種不科學的態度。所以呢?統計與管理的方法,如果搭配上一堆數學公式的話,特別是讓人聽不懂的那種,好像一堆數字就能讓人安心了。盲目的信任是最危險的。更重要的是,這世界上很少有所謂的萬靈丹存在,特別是那種自己搞不清楚是啥的,通常都不會產生好結果。

 在這樣兩個陷阱的引誘之下,我們追求目標,常常是追求數字的指標。而一個新的流行是,我們更喜歡追求所謂的成長率。複利的公式讓很多人財迷心竅,許多人更把複利與高成長率當成變魔術一樣。所以成長率越高越好。所以業績成長常常是所謂的年度目標的主角。

 這種業績成長的目標很容易引來道德風險。今年,現在的業績成長目標該怎麼達成?長期的布局,謹慎的投資計畫,與持續的改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採用值得投入的新技術,這都是答案。但是,這些方案,卻不是今年初實行,今年底就能看到顯著成果的。這個投資與改善的週期可能長達數年,甚至更久,所以,今年的績效如何,常常就只是估計值而已,而這樣是不利於數字化管理的。道德風險即在此。製造出今年的績效良好的統計指標,比長期規劃執行似乎要更實際一點,那,犧牲未來性來滿足本期的目標,就會成為極大的誘惑。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股票上市櫃公司的業績,年年穩定成長,看來前景一片光明,用數學公式可以套出天價的股價,但是呢?卻在某一年爆出醜聞,從此股價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來。其實成長是做出來的,在每年為數字目標的達標興奮的同時,未來才會實現的虧損已經累積到難以想像的高度了。所以說高階財務主管的閃電離職會被當成是一種企業經營的重大警訊,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留下爛攤子的成功企業執行長,常常在企業崩盤之前就先挾自身的良好績效先跳槽到更高的職位了,等原企業陷入危機時還可以來發言說如果我還在就不會如此這樣的言論,這等人自然的企業的盜賊,社會的蠹蟲。可這種人還常常出現在管理雜誌的成功故事上頭唷!

 真正的成長是自然而然的,是長期而持續的,那才是健康的。那代表這個企業有清楚的長期目標使命,且各個機能都持續的為了這個方向在穩健的運轉著,成績與成長是因為之前做了對的事而自然獲得的成果,而非一些揠苗助長的短視手段擠出來的績效。

 追求價值創造的同時,必須要謹慎避免這些危險的陷阱,為了追求短期績效而犧牲未來性,這無疑是愚蠢的,但是這麼幹的人,追求假成長的人,難道還會少嗎?

*可以賭一把,但要清楚賭的是什麼

 可以避免犯的錯應該要避免。但是如果因此保守而退縮,就未必然是件好事。什麼錯都沒犯,另一種解讀是什麼改變的嘗試也沒做。這是保守,更是被動。陷於被動者,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甚至維持高度的努力不懈,在掌握主動權的對手面前,只是俎上肉,只是拿來練功升級的對象而已。被動就只能挨打而已,為了避免犯錯而陷於被動,其實是決定了最後不會贏,然後要霍盡全力好慢慢的輸這樣。這樣的決定自然是很不明智的,被動導致保守,保守增長被動,最後的結果就是努力的輸家。

 所以說,就算是做生意,有時候也是要有賭一把的決心和勇氣。畢竟成本效益分析並非總是能做到完善,有時候資訊就是不足,就是有不可掌握的空間存在,如果只是在那瞻前顧後,在這樣的領導下,根本到達不了任何地方,只能原地打轉而已。

 可以說決策就是賭。如果所有資訊齊備,所有影響結果的要素通通徹底掌握,沒有任何未知的風險與變數存在,那就不需要所謂的決策了,決定水應該往低處流這樣的事是沒有意義的。決策就是賭。賭就必須下注,也需要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以及不能掌握的變數造成的預期外影響。而就一般組織管理而言,做決策是很重要的事,領導人做決策並承擔責任,組織才能向目標前進。所以有這個賭一把的勇氣是很重要的,這是創造力的源頭。

 但這種賭和賭博的賭是不一樣的。這是有依據,有目標,也經過思考分析之後下的賭注,而非碰運氣相信自己好運的那種賭博。如果做決策的人,其目標方向僅僅是迷糊矇矓的,其決策依據只是個人單純的感覺甚至好惡,然後不知道是相信自己的好運還是相信追隨者的吹捧而產生了自信,來做出重大的決策,這樣的行動其實是危險的賭博,而稱不上是管理決策。這樣的賭博並非不可能成功,只是機率極低而已,而且成功往往還是來自意外的好運。這種輕率的決策通常只是帶來龐大的浪費與腐敗而已。

 與此相反,創造性的決策,下賭注是有一定依據的,而這個依據正是創造價值的根本原則,找出交易的空間與需求的契機來創造價值,其所賭的只是對細節及諸多要素無法充分掌握與控制而已,其本意仍是著眼於價值創造上頭。所以做好了成本效益分析與風險評估之後,自然可以做出決策,而可能的失敗代價,也是所付出成本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要有決策的勇氣,但不要魯莽的下賭注。

*成功的創造是力量不斷的湧現與變強,而非掙扎著維持

 其實創造價值的過程有個比較容易檢查的方式,檢查這樣的過程是良性的,是長期成長的,還是本身有問題的,可能模式或方向本身就有缺陷的。那就是,經過創造的過程,整體的運作是越來越強盛,還是越來越緊繃。

 如果模式是正確的,方向是適當的,而且只做賺錢生意,不做虧本買賣,那麼,資源應該是越運用越充沛,然後士氣維持在高昂,好像力量不斷湧現那樣。有這樣的氣氛,自然很容易走向成功。

 反過來說,如果越經營越見困窘,資源的取得遠遠趕不上消耗的速度,只是很勉強的維持著的生存,這可能是整個創造活動的根本就有了瑕疵的緣故。這瑕疵可能不是當初計畫不當,而是後來環境改變,而沒有做適當因應才如此的。但無論如何,陷入掙扎的時候,如果不找出陷入掙扎的根本原因來擬定因應對策,而是一味歸因於時機不好或運氣不好,那自己的運氣真的就是永遠都不會好。

 倒楣的人往往是走一輩子的霉運,或許除了一生可能就一次的中樂透般的好運除外吧。這真的是倒楣嗎?還是自找的?

*走在有效率的創造價值的形勢上頭

 正向循環常常會吸引更多的正向循環,負向的循環也是同樣。良性競爭引發更多良性競爭,而惡性競爭常製造更多惡性競爭。同理,賺錢的生意越做錢越多,賠錢的生意則是越做越窮。這個勢頭的好與壞,通常比一個兩個的小成功小失敗更為關鍵。

 但這除了一部分無法避免的運氣成分之外,仍然有很大部分是人可以親手掌握的。歷史告訴我們盛極必衰的盛衰之理,但盛與衰往往不是非盛即衰,盛衰相伴之類的,而是風氣與群體價值觀所鑄造。常常,一些微小但關鍵的改變,意外的影響了整體風氣,於是本來興盛的變得衰弱,本來衰弱的突然振作起來,這並不是什麼自然的循環,只是常常被偶然所主宰而已。有可以連續興盛幾百年的,也有盛衰興替非常快的,其背後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找到興盛與邁向繁榮的方向,營造那樣的形勢,其實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吧。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其實和老闆論功行賞的效率有關係。如果只會拍馬屁,欺騙老闆的人得到獎賞,而認真做事成效良好但不會拍馬屁的人卻受到冷落甚至批鬥,那這個老闆等於決定了自己的敗亡。對員工的誘因,主要就是升遷與薪資紅利的待遇,如果老闆說一套做一套,員工自然不會相信老闆說的,而只會相信自己眼睛所見的事實。換句話說,一個企業組織裡面,擁有最後決策權力,以及人事決定權的人,他做決策的方式會影響到下面的人的思考方向與行動準則,換句話說,他就足以影響,甚至決定這一個組織裡頭的風氣與形勢。只要踏在一個好的形勢上頭,訂的是合適的目標,那業務的運作通常會越來越順利!反過來說,有時候一個態度的錯誤便足以把好的局勢整個扭轉成不好的。政治鬥爭,勾心鬥角,結黨營私,這些對組織整體而言不好的麻煩,常常是領導人自己可以決定要還是不要的,除非他自己本身就已經被架空,根本不具備決策的權力了。

 這當然不只是做生意或經營組織的原則。即使拿來政治上頭,道理也是一樣。政治也需要有理念與所謂的目標,想要追求的成果。然後要付出代價去實現目標與理想。當然,追求的目標本身必須是得以被維持的,可長可久的,而非需要不斷投入資源卻無法產生回報的錢坑,如果目標本身就有瑕疵,那悲劇是可以預期的。接著是,只要原則方向和價值觀等等都清楚明瞭,只要確保風氣是走在良性循環的正向增強方向上頭,製造能夠保持這種態勢的氣氛與形勢出來,自然能有卓越的成效。反之,如果目標不清,缺乏可行也可長可久的理念,只是為了近利與眼前的好處,如下一場選戰的議題在操作政策,那就是在拿整個社會的未來賭自己下一場選舉能不能先得到好處。這是在謀殺社會的未來性,難道不是嗎?方向不好,氣氛與形勢不對,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浪費吧?所以,這種浪費可以稱作腐敗囉?

待續...

PS.因是分段寫的,有些不連貫,有空再來修啦=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666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