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一個向幸福前進的社會制度(九)
2012/09/02 02:51:29瀏覽264|回應0|推薦2

[以有趣與實用為原則的教育改革]

 教育是很重要的工作。要說到競爭力,資源條件什麼的,都是次要,只有人才獨為最重要的競爭力要素。但是說到教育,我們想到什麼?讀書考試,有的

要死背,如果有幸身在升學優先的班級裡,考試沒達到老師訂定的高標準,那是差一分打一下手心的唷!我們在學校受的教育,除了考試和在類似百萬小學堂那樣的填鴨問答遊戲裡面派得上用場,真的被拿來實際應用的部分實在少得可憐。但會唸書與應付考試的人,真的能算是人才嗎?

*人才才是未來發展的基礎

 人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這大家都知道吧。但怎樣才算人才?這個定義很重要。如果把人才定義為,台大或國際上一流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就算是人才的話,那這樣的人才政策將有什麼效果?嗯,那會吸引許多符合這個標準的那種人才進來,並排除掉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非人才,那,然後呢?結果通常是,找來一些學歷上好像符合,但是辦起事來卻馬馬虎虎的二流人才,也很難有好的績效。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學校教育的內容和現實的需求本來就脫節不小了,如果再遇上不用心的恐龍教授,那就會更糟了。升學考試,是一個問題一個答案的,為了求公平,不得不如此。但現實的情況是,幾乎沒有什麼是能有標準答案的,沒有安全的標準答案的以背,沒有絕不會錯的公式可以套,必須自己思考這事情到底具有什麼意義,目標是什麼,可能的影響有哪些方面,然後必須要冒險作出決策,再從做中學,透過失敗後的持續修正與改善,才有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性。對於一路背公式乖乖追求考試能穩定拿滿級分的這種鐵桶思維的所謂的優秀學生來說,這本身就容易適應不良了。這也沒辦法,分數就是一切,父母的面子,自己的前途,都是看分數而已,分數至上也是學生求生存所必須採取的方針吧,補習風氣與父母對升學競賽的重視,更是助長這種風氣。所以呢?常常最優秀的創業家並不是什麼高學歷的樣板模範生,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社會上生存與企業的創新,需要的技能,甚至從玩遊戲能學到的還比僵化的教材要來得多,小心謹慎避免犯錯的習慣心態,更容易阻礙冒險的嘗試。所以呢?如果運氣不好,沒有到一個好的環境有砍掉重練的機會的話,智力上優秀但學習習慣已定型的這種優秀學生最多也就是成為一個照規定辦事,一個做事實在但沒有多少想法與創造力的公務員般的無趣官僚而已。

 要怎麼看人才比較好呢?或許這樣說有點偏頗,但個人是認為,只有兼具創新態度與用心專注這兩個特質,或說把這兩個機能當成思考的基本習慣的人,才有辦法在未來的競爭中堪得上是人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勢必會越來越不缺那種只能照本宣科規規矩矩做事的人手了,可以被定義明確,可以有最佳執行步驟的工作,基本上都可以被流程標準化外包給勞力便宜的廉價人力,或是透過自動化的技術更有效率或更便宜的達成。如果單調呆板不需思考的工作都將被淘汰,那麼不具備自主思考能力,無法獨立解決問題與作出困難決策的人,就不夠資格被當成是人才了。連可以大量複製的機器的價值都比不上的,自然不是能者主宰競爭勝敗的關鍵人才了。

 說來很矛盾,現代台灣社會的父母多半希望子女好好唸書,將來可以當個讀書人,就算不能當大官,起碼也有個公務員或是坐辦公室的體面工作可以做,不用當體力工。但是這種極端的升學主義競爭,培養出來的學生,並不是真正的讀書人,並不是知識分子,而只是考試機器而已。如果一個老師想善意的把學生引導到獨立自主的思考,對各項事物保持好奇心這樣的作學問態度的方向上,考試競爭的體系會給予懲罰,分心在學習真正重要的知識與訓練思考能力的精力與時間,會造成分數上的懲罰。不信的話,如果把三民主義這樣的課程讓學生好好的討論與辯論,並以申論題為考試的方式,這樣的課程是可以激發很多想法的,然後呢,在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制度下,分心思考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分數上的代價的,畢竟那是什麼鳥答案?根本就只是某種扭曲的馬屁而已,學生在升學考試體系底下真正學到的硬道理只有一條,那就是照著出題目決定答案的人的想法來答題,討好他們自己才能獲得高分,就只有這一條是實在的而已。這是學習討好別人,這反而是沒有知識分子風骨的一種生活知識,這也是對形成奴才而非人才較有利的一種思考模式,所以呢?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設法讓小孩子成為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但對於讓小孩成為被未來所需要的關鍵人才上,卻是起到相反的效果唷!那種需要唸過一點書,但只要奴才態度就能做好的那種有點體面但又不是很有價值的那種文書工作,未來的工作機會是持續萎縮當中的,這種人才只會向公務員系統擠,造就一堆只會滿口依法行政的無能官僚吧?

 但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其實就是最優秀的菁英了啊。取得領導地位的,通常也就是這少數的菁英。菁英,至少在智力與反應速度上比其他人優秀點吧,在學習的速度上也應該是比較快的,自尊心比較高,自我要求也比較高,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比較高,所以較容易取得領導權。贏家就是人才了,真是這樣嗎?這真的是要看目的是什麼來決定。如果期望社會朝向穩健的成長邁進,更需要的是能創造價值產生作用的功能性人才,而非優秀的競爭者而已。如果競爭中勝利的人,其在競爭中所付出的龐大心血,對提升整體利益來說效用極微,甚至有負面效果,那這種勝出者也不能算是有用的人才。

 目的不一樣,想達成的成就不一樣,則標準也就會是不同的。未來需要的,更是那種能協助其他人發揮更大價值,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能擔責任,敢於決策的那種有創業家精神的人。不為什麼,就因為社會的成長與進步需要這樣的人,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提供良性有品質的創新,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產生存在的價值。訂立了一個好的目標,如果有良好的人才,只要協調好前進的方向,這些人自然會發揮全力,自動積極,自己找更好的方法去達到目的的,這邊有一點讓人驚喜的進展,那邊解決了一個可能的威脅,只要人才濟濟,一個稍具挑展性的目標往往都能順利達成,這種競爭力才是無可取代的。用錢能買到許多東西,但往往買不到人心,買不到凝聚力,也買不到真正有價值的創新,這些都是需要人才能實現的,這也是人和物品所以不同之處吧。

*從教育中彰顯功利主義的利與弊

 所以說,人才是很重要的關鍵,人不對,再好的計畫,再好的前景,也發展不起來。所以說,如何讓人變成人才,會是未來競爭成敗的關鍵。所以教育很重要。不過,一味的重視教育,以競爭力為最高依據的養成方式,卻未必適合真正對整體競爭力有用的人格特質的養成。鬥鬥鬥,贏了就剩一片廢墟而已,這種競爭對於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說,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卻是很自然而然學會的。考上好學校不代表一個人有多少真材實學,只說明了在考試制度之下這個人勝過了其他許多的人而已。可以肯定的只有考試的技巧比較高明,還有揣摩出題者心意的功夫比較高明而已。如果設計考試規則的人有意識到這點,可以把考試的方向引導到學到較多有意義的實用知識才能在考試中勝出,盡量減少過程中不必要的浪費。其實掌握這個主導權的人,擁有的是很大的影響力,或說權力啊,出題的方向與意圖對學生的發展與培養的方向具有絕對的主宰力。設計一堆很有鑑別力度,夠難,有深度也有難度的題目,真的就是好的嗎?或許這對教師而言有面子,但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為了考試而學到的這些東西真的是有用的嗎?那些用在拿高分的考試技巧,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反倒是,升學考試本身也成了一種專業,開補習班也能賺很多錢,但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真的有得到多少實質的提升?

 這是功利主義。要說它不好,對於有用的人格特質與務實的技能培養,這種風氣產生的效率確實不甚理想,同時也有利於腐敗的意識的孳生。揣摩出題者的心意,很容易就會延伸出一種拍馬屁諂媚奉承的習性,以及裝表面功夫當偽君子這樣,因為做得好,在不是很健康的功利主義之下,那可是成為贏家呢!但這種功利主義也非全無可取之處,只要方向誘導得宜,在競爭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浪費與小心防治腐敗的孳生,這種高度競爭意識也能快速轉化為驚人的競爭潛力。假如,會考試等同於會做事,那當大家都以會考試為最高的信念在進行極限的競爭,那這一群人就一定都超會做事了。如果能設法把會考試和成為人才盡可能的綁在一起,設法讓會考試和讓學生成為有用人才更趨向一致,那功利主義未必就是壞。

 不只是學生時代的升學主義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即使是企業內部的教育訓練機制也同樣受到這個誘因驅動的要素的支配。對員工的教育訓練,可以說是企業人力資源的一種投資。有的小企業只是想碰運氣,在市場上找到優秀的人力來補,然後並不願意認真投入於人才培育,這樣的企業一則培育不出好人才,二則也留不住好人才,最後只會被勢利小人給綁住而不得不沉淪。而有心想做人才培育的企業,往往也花了錢,但效果卻未必理想。這是一樣的道理,題目怎麼訂,學生就怎麼學,教育訓練的實際報酬方式是怎樣,員工就怎麼看待與應對這項教育訓練的政策。簡單說,如果是漫無目標的訓練,那結果自然是只有表面工夫而已,大家互相配合演戲,然後老闆自我感覺良好。這當然是一種浪費。而另一種情況是,為了提升訓練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績效,於是把教育訓練和人事升遷與薪資考核都緊緊的綁在一起了。這是有決心,是好事吧?這很難說。這種情況常常會弄巧成拙,常常是為了管理而管理,為了訓練而訓練,把內部考試看得非常重要,但這考試的設計卻又沒有適切的配合企業的成長與發展而有效率的製作並與時俱進,於是呢?就像學生應付考試一樣,有的學生會作弊,聰明的學生會找機制的漏洞鑽便宜,這種企業內部教育訓練與管理考核高度綁緊的措施,如果管理能力的成熟度不足,往往只是模糊經營焦點,減低企業的專注力,並製造大量的浪費而已。如果增加一張專業證照就固定能加多少薪水,那符合資格的最容易取得的證照會被最多人考取,即使那張證照對專業能力與實際工作一點幫助也沒有。這也和一些關鍵績效指標的設計有關係,原本這些指標的設計有很大的意圖是協助個人了解自己的績效表現與強弱項為何,也可以算是人才培育發展的一部分工作,但,如果沒有做好,那又會變成大家都在鑽制度漏洞,努力的製造沒用的垃圾績效數字了。這都是本末倒置的,但這其實是管理上的失職而已。

 功利主義就是功利主義,沒什麼好說的,刻意避免功利主義,特別的去倡導博愛與無私,很容易只是培養出大量批著聖人外衣的禽獸出來而已。其實其中最微妙的一點就是如何讓功利主義能夠讓整體的發展往好的一面前進罷了。其實這種最終成果第一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說是某種功利主義吧?其實都能用利益的觀點來看,這也沒什麼不好的,只是利有大小,有長短,如果只能看到短視的小利,這樣的功利其實是愚蠢而浪費的而已。

 所以呢?教育,言教不如身教,當社會的榜樣人物都是一副短視近利的死窮酸模樣,又或是那種只會說廢話的偽君子,群眾起而效尤,當作偶像,社會自然就整個廢了。如果未成年的小男生看待性愛偷拍事件的男主角,反應是羨慕與響往,那這個社會未來將會充斥著禽獸,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風氣是關鍵,怎樣的人最讓人欣羨,會決定這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向,偏差了一點,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裡的事,社會風氣的價值觀教育,或許其影響層級更高吧?

*何妨把金庸武俠小說列為高中教材?

 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的教育。教材的內容是很重要的,如果充斥著無謂的浪費,讓學生痛苦,又得不到實質有益的收穫,只造成追求勝利的惡性競爭的話,那學習就會非常無趣了,無趣的內容會妨礙學生思考的動機與求知的欲望,可以說沒有什麼是比喪失好奇心與求知欲更糟糕的事了,一旦失去了主動學習精進的動力,一個人就只能單純為了某些短視的利益行動,也發揮不出什麼創新的力量,人生早早就定了型,然後只能像顆標準螺絲一般的創造極卑微的價值。這樣發展出來的結果,自然很難會是有用的人才。讓學生自己有想要學習動機,比努力推給他許多知識更有學習效果,所以,學習內容本身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更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的話,那效果自然也會好很多的。

 這牽涉到教育目標的方向認同。如果社會對於教育目標的方向有清楚的共識,很明白想要培養的真正有用的人才是怎樣的,這些人才所需要的人格特質與知識技能是什麼的話,那,在相同的已知明確目標的前提之下,手段的選擇就可以更有彈性了。如果目標結果是一樣的,為什麼不能選擇浪費較少,痛苦較少,而效率更高的手段?如果目標結果是一樣的,為什麼不能選擇更有趣的,接近遊戲性質的學習方式?我們傳統上對學習的認知,往往就是矇著頭苦讀之後,接著學有所成,然後功成名就。但這常常是錯誤的,實際上只是,一個不知道怎樣功成名就的人,如何設法讓社會明白他是如何學有所成,以前又是如何努力學習,以及他擁有的過人天分等等。這常常只是已經成功的人為自己臉上貼金的面子工程,而實際上這些人的關鍵成功因素根本不是他想讓社會理解的那些方法,而只是純粹的運氣,或是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而已。每個已經發財的人總是能夠為自己編出一套成功故事,這個世界永遠不會缺趨炎附勢的三流媒體人,然而這些成功故事多半都是假的,對一般人的成功沒有什麼幫助的。只要苦讀,只要犧牲夠大,不用管學習的東西到底是啥,要取得的技能本質上又是啥,不需思考現實世界有啥要素和自己正在鑽研的學問有重大關聯,然後只要夠努力就會成功,這種觀念本身就是一種毒藥吧。矇著頭的盲目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愚蠢,那只有在被更優秀的人把所有方面都規劃得好好的情況之下,這種努力才能有成果的。但是在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這種規劃與決策性質的,需要高度思考的工作,機械性無腦工作將會逐步被機器人與電腦所取代,無腦的努力對於過去幾個世紀,追求政治穩定性為第一優先的專制封建社會來說有其價值,但這種價值很顯然將會迅速的過期了。然而這種愛拼才會贏的傳統思維仍然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在拼之前,要先懂得思考分析,不然,會喪失自己存在的價值。好比資訊系統的開發工作,其實大多數的成果在需求規劃和分析設計就已經決定好了,如果前面都想好了,剩下的執行都是很簡單的,所以這種工作可也以高度標準化,然後實際執行者工作的附加價值也就有限,有更高的可替代性。如果一開始的分析規劃工作都沒做好,接下來的工作自然會處處充滿挑戰,對開發人員的素質要求極高,而且努力通常還無法產生多少價值,因為方向與目標沒抓好呀!又因為方向與目標沒抓好,因而績效不彰,只好更加要求工作的投入程度來提升績效,然後呢,累到死,也做不成績的。這是悲劇?各行各業都有這種問題。特別是經營不善的企業,泰半都是這種鳥模樣的。台灣的教育環境是缺乏共識,且存在傳統觀念與既得利益的保守分子,如補教業者,不想改變目前仍然容易生存的現況,而導致教育品質一直沒有辦法突破,只會導入一些自己都掌握不好美國的花俏的啟發式教學裝飾裝飾改革意圖而已。在這種錯誤的方向與風氣所引導之下,最積極與勤勉的教師也只能讓學生盡量考上好學校,至於讓學生成為未來真正需要的高品質人才,則是與升學的利益有所衝突的,想教好學生,也必須節制與適度,畢竟升學才是最優先的價值啊!

 就是因為沒想清楚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會有那麼多傳統包袱無法丟開,才會讓教育的效率如此低落,讓人才的培育和需求無法接軌。這很顯然是社會的無能。

 就以高中的國文課來看,這些課程裡面帶有的價值觀是啥?是些傳統保守而不切實際的道德觀念,然後有些老師甚至還在課程上大方的傳授厚黑學呢,這樣當然只會導致人格扭曲的偽君子而已。這就是很悲慘的了,要不,就是那種野心沒那麼大,或根本沒把心放在書本的內容上的那種學生,要不,就是早早學得了社會的現實面,然後變成陰險狡詐而靈魂腐敗的衣冠禽獸,道德教育,則是完全的表面功夫。這些內容本身不見得不好,許多古人的人格也是值得學習與敬重的,但是一旦教學的教師本身的人格不是聖人,而只是庸俗的凡夫之時,上這種課程,反而會很不協調的。而這些所謂的人格教育,本質上只是不自覺的愚民罷了,在威權獨裁的時代,那是以暴力為基礎在進行的高壓統治,這沒啥好說的,但現在主權在民,還需要繼續愚民嗎?

 過期的教材應該要淘汰才是。如果目標是一樣的,就可以選擇不同的手段。其實,像金庸的小說,不但好看,而且也符合人性。不用逼著學生去讀,學生就會偷偷拋開課本去讀的。以文學價值來說,和以前國文課本的經典文章來比,也差不到哪裡,而以品德培養的角度來說,其實金庸小說裡面的主角與核心價值觀,也多半是正面的,而且務實又更貼近當代的人性的。像連城訣這樣篇幅不算太長的小說,如果拿來當教材,如何?第一個會發生的衝擊是,如果老師本身不好好認真的思考,那他根本是沒辦法教學的,也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每個老師和每個學生對同樣的故事,所觀察到的就是會有所不同,像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容易引起討論與思考,這樣的討論方式,對於多元思考與自我批判的批判性思考的養成很有幫助,而這正好是優質人才的必備能力啊!根本不用去美國取經,學一些兩光而無用的無用教育方法,其實能用的材料就有很多的。像國文課,如果把課程改為半選修的方式,採納有趣的教材為主,學習的成效是可以完全不一樣的。

 何止是金庸小說?流行歌曲,也不乏經典的,又好聽的歌,有些歌詞寫得很棒的老歌,拿來當教材又有何不可?一定要等百年過後,成為了經典骨董之後才能進教材嗎?這個時代的思考方式,這個時代的情感與感性,本來就是要當代的大眾文學才能展現,硬是要教大多數人都沒興趣的古老教材,反而會不合時宜,又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電影與小說的賞析,自然也是良好教材啊!發生興趣,才會熱衷於學習,這樣才會主動培養思考的習慣,養成真正的健全人格。如果真的想讓下一代變得更加優秀,更成熟知性,那教育本身是需要大地震的。

 這並不是全盤否認古老文學的價值。三國演義仍是膾炙人口的小說,紅樓夢也是很能吸引人注意的故事,不少優秀的散文也是情感真摯的好作品。不過,在升學主義之下,被扭曲而變質,而曲高和寡,甚至因此被不少學生所厭惡。過去的文化遺產自然有其價值,但是如果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達到學習的效果才是教育目標的話,那現代的教育有必要增加能高度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而相對需要減少填鴨與讓人喪氣的內容。甚至,當學習的風氣,思考與討論的氣氛都炒起來了,以前被人棄如鄙屣的骨董,也可能會被重新翻出來當寶。就好比海峽對岸那個中國,當年也是馬克思主義至上,要打倒封建思想的,結果在經濟改革開放與民族自信心重建之後,重新擁抱中國經典思想,竟然也能成為一個熱絡的風潮。如何讓大眾產生動機是一大關鍵。這裡要說的還是一樣的,如果目標是明確的,是清楚的,那自然可以考慮更多的可能性,然後進行嘗試與改革。如果那些作為社會表率的師長級人物都是保守而不願改變的,要學生不要只想當個無腦公務員,要學生創新又積極,那自然是很困難的不是?這可是最實際的身教啊!要傳達一個理念,話怎麼漂亮的說,都遠遠不如一個實際可見的行為實踐。

 當然這不是國文這個科目才能做改革。所有的人文學科都應該大力整頓與思考改革的方向,歷史地理都能更貼合實際生活與更加有趣,也能在日常教育中就培養出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技巧。這是高中到大學的教育就能夠,也應該要做的,而不是等學生畢業進入職場之後才開始去學習的。很多人在更早之前人格就定型了,能一直突破與改變自我的人,是很少的。早點把人才培育的基礎給打好底,成效的差異會是很驚人的。而這種改革,如果做得好,可以引起良性競爭,如果連人文學科都能變得有趣而實用,那自然學科的教育品質自然也會被激勵的更加活潑而有效率吧?

*既然民智已開,何不放手讓人民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教育要脫胎換骨成為培養人才,而非培養奴才,看起來好像應該是很光明的吧,這應該是好事,應該自然而然會做好的吧?當然,不是那麼容易的。凡事都要考慮現實,一味的樂觀,往往無濟於事。教育的品質要突破,是有許多頑強的障礙需要排除的。

 或許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目前的教育,本來一開始就不是設計用來培養會獨立思考與勇於創新的那種人才,而是想要培養那種安於統治,會積極踴躍的主動拍統治者的那種順民。所以呢?教育與學習,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知識傳播與人才競爭力的提升也不是主要優先的目標,方便統治才是最高指導原則。那是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了,在那個時候,或許還真的有某些必要性,不得不如此,但是,這個世界的運作與競爭的規則,確確實實的已經發生改變,從前那種不用太多腦筋的低度腦力競爭的時代也確實過去了。以前世界是由極少數的菁英份子所掌握的,他們受的也是特殊的教育與訓練,擁有的是強大的權力與支配地位,一般人,真的只是像機器或牲畜般的工具罷了,所謂的人才,也就是那群貴族菁英當中較優秀突出的那些人而已。要是每個農民都會做哲學思考,那些養尊處優的菁英份子大概要整天心驚肉跳的了,而沒辦法過著優雅的貴族般的生活了。平民教育當然不可能要求批判性思考,在那個統治階級贏者全拿的時代,那只會鼓勵造反吧!雖然,古時候的中國即使是採用那樣的教育方針,也仍是造反連連就是了!但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有安定與保守的自然傾向,是增加約束而非鼓勵思考與激發潛能的,這是先天的限制。而當今的教育體系也就是這麼發展下來的,即使經過了某種程度的改革,仍然不脫這個大方向的支配。所以台灣人仍然會有官本位,官大學問大的傳統觀念,也對威權統治帶有幾分的奴性,這,也是長久以來的文化遺產吧。這一點當然不利於教育品質的改善。或許隱含的意義是,即使是現在這樣的社會,不少既得利益者仍然希望壟斷寶貴知識的支配權力,留給自己的家族這樣的小團體吧,一般大眾越是愚蠢,自己的後代相對優勢也就越穩固囉!這就是那種互相牽制的惡性內鬥的競爭模式吧?

 另外一個障礙則是,在現行升學主義體制下被培養出來的廣大教師階層,其自我認同需要極大的調整。怎樣算好老師?對有著高期望的一般家長而言,好老師可不是那種教育品行與做人做事道理,循循善誘的溫吞好人,而是體罰不手軟,對學生課業要求嚴格,教導學生考試技巧最有效率,能讓學生成績進步至的優秀的那種高效率的老師,才算好老師。所以呢?一個升學主義極盛的學校,最受人景仰的,是那些教學技巧高超,而所帶的班級考試成績卓越的那種王牌教師!他們也是最富有熱忱與積極性的一群教學菁英。只不過,他們的成功,幾乎完全都是用升學的成績來評斷的,如果學生考得不好,沒辦法上好學校,那這樣的老師就不會受到敬重,也算不上成功,即使他教的是成為未來優秀人才的必要技能也一樣。這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就是存在的,也是有力的,當升學考試的整體方向走得不好,考試只是為了鑑別勝利者與失敗者,而非以改善學生的素質為主要考量點的話,那麼所謂的優秀老師就必須擔負起升學的實際績效,為成果負責,讓學生成為當中的勝利者。這是這個社會決定學生必須成為未來的失敗者的,只是一個善意的老師又有什麼能力去扭轉這個趨勢呢?如果自己的學生在競爭中連勝利者都當不上,那又有什麼成就可言呢?好老師,常常不得不成為流行價值觀的俘虜,一樣,只能升學第一啊!假設我們打算對教育體制做一個徹底的改革,讓教育出來的學生成為未來的人才而非包袱,那對於一些本來已經相當成功而贏得地位的優秀老師來說,那是放棄自己多年累積的專業與成就,冒險放棄一切來嘗試新的可能性,這樣的抉擇自然是違反人性的。所以真正務實的革命性教育改革,大概也會受到教育體系當中最優秀的一群菁英的反對與阻礙,這也是很難避免的。

 但即使有這麼大的阻力,教育還是必須當機立斷的進行改革,否則一旦落後其他國家幾十年,要追也就困難了,教育決定人民素質,人民素質決定未來經濟發展的表現,現在的教育赤字,就是未來的經濟赤字。第一個障礙,必須要從掌權的執政者開始,真正落實民主,真正把改善教育而非愚民當成是教育政策的最高方針。這也不是一定會利益衝突而無法化解的死結,因為,其他國家的教育也在變化,而過去那種愚民式教育培養不出創新人才與具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只能培養出有高度貪腐傾向的無能官僚,這畢竟是難以爭辯的現實,以生存競賽與成果至上的絕對功利主義來看,這個改革還是值得的冒險投資。想賺大錢,想在世界嶄露頭角,必須要有實力,實力主要由人才的素質所決定,所以教育改革,其實與當前的既得利益族群,厲害其實是一致的。而第二個障礙,只要手段拿捏得宜,其實也不算問題。改革是可以計畫好再一步一步的進行的,先從活化教師的素質,讓教師群先改變觀念,建立新的價值觀與競爭規則,再將成果導入至教學方式上,當然是可行的。教材可以逐年調整,也可以有計畫的逐漸增加一些更需要思考與討論的創新課程,優秀的老師只要朝著他能認同的目標前進,即使教學的形式改變很大,這些有熱忱的老師多半仍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重要的是,這個教育改革本身必須要有意思,要能激發出教師的理想與熱忱,而非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填鴨式惡性升學競爭。要讓學生學習有意義有價值的技能和有未來性的價值觀,首先要讓教師具備這些能力和價值觀,如果改革方向是對的,優秀的老師自然能感受到這麼做的好處與必要性的。這樣的教育其實比較像企業的經營,而且是優秀有成效的那種企業的經營方式,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認識自己的價值而自我肯定。或許吧,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體驗團隊與管理,領導與被領導,學習互相信任與分工合作,對於進入職場之後的工作能力勢必有很大的改善吧?

*教育學習領域的破壞性創新,跳躍性的改革可能性?

 其實,上述的論據還少了一個阻礙要素。假如現在的社會成人多半都是受到品質不佳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那麼,讓年輕的一代擁有最優秀的學習品質,對於那些已進入職場,處在中年事業沒啥成就的普通人來說,又會是另一種矛盾。競爭力是相對的,其他人進步了,自己就退步了,好不容易掙到一點地位,結果年輕人都比自己優秀,都能搶自己的位子,這對剛剛建立一點事業,剛剛成家的中年人來說會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沒有人會希望自己被邊緣化,成為失敗者的。所以,想要改革順利推進,其實最優先的要務,反而不是還是小孩子的學生,而是那些已經投入職場,但表現上仍然很掙扎的職場主力部隊。社會教育與職場工作能力養成的教育,理論上應該在這些人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我們是不能放棄這些人的,所以呢,教育改革就必須要先從這些人下手。

 很多有點規模的企業都有內部員工教育訓練的機制。很可惜,很多是成效不彰的,還有更多對人力資源毫無投資,只想投機的尋找市場上優秀人才的小企業。能進入一個穩健學習成長,真的讓自己的專業能力有所進步,培養個人的價值的企業,真的是一個人的造化。在台灣這種老闆並不多,把員工當成是印鈔票和印面子的機器的老闆是比較常見的。所以運氣不好,沒找到好工作,常常也就很難培養自己成為優秀人才了。大多數人會選擇當個奴才與小人,因為爛老闆就是吃這一套,但,這會讓企業陷入長期衰退的惡性循環當中,這實在是個難解的矛盾。

 其實真的應該要組織起來,設法推動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的改革進化,設法建立一些組織與社團性質的機構才是。民間力量不足,政府可以用各種方式協助與獎勵,或是蘿蔔大棒兼用的半強迫的讓企業必須投入資源於人才的培育與養成上頭。這當然不是形式化的強迫企業要花錢讓員工去補習考證照,這種方式多半沒有用,而且只會製造忠誠度低落的員工和信任度不足的雇主而已。比較可能的方式是採用職能區分建立社團組織,當然這是跨企業的,然後舉辦類似武林大會那樣的,如全國行銷實務競賽這類的活動,讓每個工作領域都有互相交流與觀摩學習的機會。而最關鍵的,或許是中小企業主本身吧,台灣有太多的只有面子沒有腦袋只會看短期利益的空心企業主,但也有少數一些有眼光真的做得不錯的,能在新時代生存的企業主。只要改革這些笨老闆的腦袋,讓這些人有可以學習效仿的,與自己定位相近對象,讓這些老闆們不是只看得到錢和自己的面子,除此之外只有徹底無腦。只想佔員工便宜的老闆不可能留住好人才,只會招來小人,而不可能有良好的經營績效,又引誘與腐化了大量的一般員工,這個浪費是嚇死人的高。

 教育改革,其實就現況來說,那應該算得上是要革命了吧,與實際需求的落差太大了。但是難度似乎很高,非常高,而且可行性頗值得疑慮?是的,就現況來看,真的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改變要先從觀念變起,如果,社會對於教育的期待,對人才標準的認定真的有了共識,那麼,改革就有了目標。接著,達成目標的手段,就可以盡量的發揮社會的創造力了,對目標有共識的話,打破傳統有何不可?面對現實的阻礙,難道就沒路可以繞嗎?而且,工作本身可以充滿樂趣,學習本身也可以充滿樂趣,若是如此,那只要讓工作變有趣,讓學習變有趣,不要揹上教育這個嚴肅的大旗與道德使命,或許是情沒有想像中的難?

 或許,先讓這個革命的概念活起來,得到大家的認同,接著讓大家的腦袋也跟著靈活起來,一個人出一點主意,累積起來的能量,要解決這個大問題,也應該是足足有餘的吧。其實人的潛力無窮,只是沒機會發揮而已。所以呢?雖然現實面有許多限制,或許必須小心維持各方利益的平衡才能推行改革,但,如果目標一樣,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許多可能性,為什麼就一定沒有無副作用的快速到位的改革方式存在?教育也需要創新,或許來個破壞性的創新,也是個選擇?至於要破壞什麼,創造什麼,嗯,這個需要我說嗎?先從放空自己腦袋裡的成見,暫時忽略現有的主流規則,專注於目標本身,然後,自己想想吧,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呢?扣其兩端而竭之吧?

待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68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