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5 00:35:14瀏覽326|回應0|推薦6 | |
[效率與功利主義] 競爭的心態是一回事,但是輸贏,比的是本事,而不只是單純的動機。每個人都想要成功,想成為人上人,但能爬上頂點的只能是少數。欺負弱小只能讓自己感覺自己很強大,而不是真的變強大而已。真本事才是硬道理。 *效率影響競爭力,與生存的能力 所以說,掌握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是最關鍵的。不管是惡性的鬥爭,還是良性的互動,又或是抵抗剝削的被動地位,高效率,扮演的都是正面的角色。同樣的目標,能用更有效的方式達成,節省下來的部分,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活動。即使是在激烈的競爭活動裡頭,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能好好善用自身的相對優勢,能以差不多的條件達成更好的效果,不僅對自己有利,其實也對別人有利。高效率,相當於高生產力,而高生產力,也相當於豐足有餘裕。總之,提升效率是好事。 但,怎樣算是有效率?這個效率,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是人定義出來的。如果不訂定標準,建立比較的方法規則,效率這東西,無從測算,那也就無法追求了。高效率,是經過某種認知而得出來的,或許在某個程度上,普世有一定的共識,可以當作常識,但在界定什麼是有效率,怎樣算高效率,如何算效率卓越上頭,不同人在不同立場,不同利害,不同的認知條件之下,其實對效率的解讀也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抽象的效率必須具體化之後才能加以運用。最佳的工具,就是所謂的金錢和分數這樣的東西。可以用明確的數字衡量,感覺很科學,很絕對,也很單純。就效率本身來說,這樣或許也能算是有效率的吧。 所以呢?考生汲汲營營的,就是獲得分數。甚至有人為了取得較好的智力測驗成績,而去針對智力測驗的考題做特別的練習,完全偏離這些測驗的初衷。道理,是非,那是一回事,知道怎樣的答題方式能拿到分數,然後那樣做,就是一個有效率的考生所該做的事。想方設法鑽制度漏洞,去讓自己考績分數能好看,能在升遷名單上排在前面,這對公務員系統中有點野心的人來說是最關鍵的活動。目標就是升遷,爬得越高表示越成功,所以呢?這份職務原本設定的職責為何,應該要盡什麼責任,那都不是重點,重點只在怎樣做對升遷有利而已。如果逢迎諂媚對自己有利,而認真把事情做好卻得失參半,那麼一個高效率的公務員就應該用力吹法螺,抱大腿才是,這才是有效率的行動方式。 效率至上,就會是所謂的絕對功利主義的體現。 *效率會遞減 很不幸的,追求效率不是簡單的事。只有在方向錯誤的時候,才最容易達成目標。事實上,任何的好方法,對的策略,以及觀察到的機會,都不會無限制的提高競爭力。同樣的好方法,今天可能很有效,過兩年可能會因此成為失敗者。這樣調整與修改會讓成果大幅改善,但同樣的策略,加大力道,未必能繼續產生同樣有好的正面效果。效率,也有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的特性。 一是競爭者與模仿者帶來的。成功者必被人所仿效,這申請什麼專利與智慧財產權保護都是沒用的,找到好的方法或是發現新東西,可以帶來好處,但也僅限於搶得先機,與一丁點的相對優勢。要持續的成功,就必須持續的做對,做得更好。高效率不是像財產權一樣的無形資產,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運作方式,必須時時保持專注,要用心經營才能維持的。一旦驕縱或是鬆懈,效率會很快就變差的。 而且這需要真正的用心,以及完全的專注投入。只是流汗的努力,但腦袋偷懶而不用心,也無法持續維持高效率。高效率就是比較而得,相對的效率就是必須在競爭當中勝出,而對手與環境不是死的,而是會根據情況應變的,所以維持高效率常常也就意謂著一種時時備戰的心理狀態。而一方的成功,不僅僅是由自身的進步所決定,而是和競爭對手相對力量是否拉開來決定。進步的不夠快,也是一種效率的退步。而當競爭對手陷入腐化之時,只要自己退步與腐敗的程度較小,就結果上來看,仍然算是勝利。 這個關於效率的論述呀,其實是一個邏輯上的矛盾。效率本身無關競爭,效率提供競爭力的基石,但效率卻是由相對競爭力所建立的,效率的高低是競爭的結果所判定的。這當然是一個矛盾的命題。 其實兩者都對,也沒什麼好矛盾的,雞生蛋也對,蛋生雞也對,而抽象的概念本來就是複雜的產物,重點不在什麼對什麼不對,而在你如何認知與解釋這些現象,以及如何應用它。可以只看自己能做好的,能掌握的,然後把這部分發揮到極致,不管競爭對手怎麼行動,只是竭盡全力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這樣可能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效率。甚至,最佳效率也是這樣達成的。另一方面,瞻前顧後,隨時觀察大環境的趨勢,亦步亦趨的跟著看起來最有成功相的方向,也是一種能以相對較少的浪費達成相當成效的方案。雖然不容易有突破性的卓越表現,但相對失敗機率也比較低,也能少走些其他人走過的錯路,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項。前者有前者的優點,後者有後者的優勢,只能說各有千秋,投機的態度難有完全專注創造出來的優勢,但投機態度的靈活性可以避免走錯方向的巨大風險,嗯,應該要從兩種方案中選一個自己認為是對的嗎? 效率,就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很難有標準答案。就上面那個提問,倒是有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這是不對的。這不是二選一,只要陷入二選一的情節,這本身就是缺乏效率的思考習慣。如果可以兼具兩者的優點,為什麼不嘗試那麼做?這兩者看起來很像是對立的,但真的是不能相容的嗎?效率的概念本身是複雜的,但只要搭配上清楚的目標,那這個複雜,也就只是解釋上的形而上的理解麻煩而已。因為目標是清楚的。因為重要的是目標本身,而不是效率好壞這個概念到底怎麼解釋。也可以這麼說,有了清楚的目標,我們才能真正駕馭效率這個概念。 所以,這個概念雖然抽象,卻不是不著邊際。人都是有目標,有動機的。從這個出發點,每個人,每個群體,其價值觀不同,利害不同,目標自然不同,目標不同,即使追求效率與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是相同的,只要能清楚多方的利害結構與目標方向,即便無法充分掌握競爭力消長的所有細節,大致上劇本排演的走向總是能有個基本的譜。 所以,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在這個局限之下,每個人都會作出完全的發揮,但是,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互動,相互影響的社會,效率的提升與改善,往往不是有提高競爭力的意圖,就能有高效率的成果這樣簡單的童話故事結局。常常是一開始好像有點效果,但想擴大成效時,卻又不如預期了。 *整體效率與個人效率的矛盾 所以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事實。效率本身會有衝突與互抵。每個單位都發揮最大效率,都把功率開到最大,未必然符合特定的目標方向,而更有可能讓一個整體進入動彈不得的狀況。 對我有利未必對其他人也有利。對我最有利的可能對其他人有害。每個人都追求自身效率的最大化,陷入互相牽制的僵局,那是很正常的。 這個世間的道理未必總是會走向所謂的囚犯困局。但是,這個機率有點高。然後,一旦走到這個僵局,正常的情況之下,是不會解開的,然後造成一個效能上的黑洞,每個人繃緊神經,全力以赴的競爭,然後大家都無法獲得任何的改善,反而不得不被動的陷入持續的競爭態勢惡化。 經濟學上的自由市場經濟真的一定就會有高效率嗎?如果交易成本不存在這個前提成立,那這在邏輯上倒是沒錯,但,這個世間大多數的道理,就在於這個交易成本和人性是怎樣的個牽連法。所以呢?隱瞞訊息,設法騙得更好的經濟代價,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漫天開價,賣假貨,還有稀奇古怪的殺價方式,甚至是聯合壟斷啊,甚至靠特殊關係做生意等等,都是實際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在這個劇本裡面,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但結局卻可以肯定是悲劇,真的唷! 如果用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某個器官特別會吸收養分,而特別發達的話,那他那個器官應該會長得比較好,比一般人好吧,成為一項特點。但如果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都需索無度的耗用身體的養分的話,那又是怎樣?這好像就是癌細胞耶!內鬥過頭,其實就像組織生了病是一樣的,內部競爭激烈,但是整體對外卻是病厭厭的,全然的無力。沒辦法,能量在內鬥中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哪來一致對外行動的氣力? 整體效率是以一個組織的整體利益來判斷的。如果每個成員的利害和組織的利害不一致,那要提升組織效率,或許適度降低個人效率,而不是繼續激化的提升它,反而能得到正面的效果! *缺乏整體性的協調是最大的無效率 既然談的是效率,那就以效率的觀點來看待內部競爭吧。如果一個組織的內部充斥著互相絆腳的激烈鬥爭,那這個組織就會像個身患重症的病人一樣奄奄一息,而徹底的無能。所以,如果要提升一個人的健康,維持體內的均衡是第一關鍵,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組織。 這當然是極其複雜而抽象,不容易掌握的一個概念。要讓一個人心各異的組織齊心朝著某個一致的方向行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一個組織沒有清楚而堅定的信念,沒有凝聚這群人的共同使命存在,沒有它本來就是的角色,也理應要做的事,想要讓一群只會鬥爭的自私鬼合作,本來就是天方夜譚。 *竭澤而漁的功利主義通往的必然終點 競爭是本能,當然是不會停止的。只不過,功利主義的競爭,常常是短視,只看自己當下的利益,為了一己而犧牲整體,然後又一副好像這是環境所逼,是不得已的。但就追求效率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情境實際上只是製造了大量嚴重缺乏效率的組織而已。組織當中的佼佼者,並不是帶給組織最大好處的人,而是遵循著讓組織虛弱不堪的不良內鬥機制當中勝出的那一小搓人而已。他們自然會以既得利益者的身分自居,然後設法保護他們好不容易從競爭勝利而得來的成果,並排除可能的挑戰者,為了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即使犧牲組織的整體利益也是,無可奈何的。 這會出現一種為求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他人並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一種特殊的菁英階層。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挺有成就的,很風光,實際上,這種人是組織的害蟲,爬得越高,權力越大,為害就越深。這種人格態度與立場的矛盾造成的傷害,不是什麼專業知識與能力上的優秀可以彌補的,除非,這樣的組織裡其他人全都只是無關緊要的擺飾,所有價值都只是少數幾個人創造出來的,多餘的人有沒有都無所謂。當然,這或許不算是一個組織吧,而只是少數個人的延伸而已。但是,如果是一個需要各個職務的人都各司其職,整體一齊運作才能創造績效的組織,這樣的菁英,其害就非常之嚴重。 因為,這會成為仿效的對象。手段骯髒而狠辣的鬥爭者如果是贏家,那有志這個地位的人,自然也會心狠手辣的,如果罔顧現實,虛造業績並把爛攤子往下埋來騙得自身的晉升是有效的,那這個組織就不會有多少認真把事做好的人了。一個吸血的害蟲最大的害處不在於它吸了多少血,而在於它成為了其他搖擺不定的人最顯著的成功榜樣! 所以,帳面績效最優秀的人,未必就是那種能帶給組織良好競爭力與卓越成效的人才。可能反而是害蟲也說不定。如果不具備仔細且務實的觀察與思考,這種假優秀很容易主導並腐化整個組織,於是那種優秀人才就只剩下履歷好看而已,如果找不到下一個可以被寄生的被害宿主,這樣的菁英也只是必然的失敗者而已。 嗯嗯,拉遠一點來看,一個社會的運作,和一個組織的運作,和一個人身體器官之間的協調運作其實也是一樣的。競爭是必然的本能,但是,競爭會帶來各種的效果,有好的,也會有不好的。功利主義的隨之而來的積極努力自然有其價值,也可以當成一種提升競爭力的資源來加以應用,但是功利主義的風氣也有腐化整體利益的一致性,製造衝突與矛盾,並癱瘓一個社會的可能性。目的是為了效率,是為了提高競爭力吧?這點應該是沒錯的。但是如果不把這個競爭的兩面刃給琢磨仔細,很可能好處沒得到,反而卻傷了筋骨。日常政治鬥爭的肥皂劇,舉世矚目華爾街肥貓的黃金降落傘,或小至職場的辦公室政治,甚至只是學生的集體作弊行為,在在都顯示了競爭本質上存在的風險。而人之所為異於禽獸,不在於人類特別擅長於競爭,而是人類的分工合作能力遠勝其他物種!只不過,當今這個世道,不覺得人活得越來越像禽獸了嗎? 二、關鍵是越來越好與越來越糟! 我們的目的應該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吧?每個人都努力的為自己而活著,但命運的影響力似乎常常是大於個人的努力?在最惡劣的處境之下的人,和最順遂的環境之下的人,常常是一樣的努力而已啊! [無以為繼的繁榮] *M型社會與薪資負成長 長期的繁榮,這個時代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黃金盛世了。以過去的人的眼光來看,真的是這樣。現代社會,像台灣這樣就好,普通人的物質生活水準其實都是很高的了。會吃不飽?是吃太飽,怕肥胖影響美觀,再來大費周張的去運動減肥。現代人珍惜食物嗎?很多食物都是被浪費掉的。如果只以最基本的吃飽穿暖來作為標準,真的只要很小一部分的人工作就能養活所有人。而現代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可以每天洗澡,良好的衛生條件,這些在古代,在一兩個世紀以前,是普通的貴族也很難享受到的。真的是很驚人的成就,過去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在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樣。 姑且不論這個時代的人仍然多是心有不滿,仍是永不知滿足的,現代人的人生,卻未必就比過去的時代要來得快樂。有所謂的文明病,也有現代生活的緊張壓力,瘋子變得特別多,嗯,這些是很清楚的,但也沒什麼特別的。有人在的地方本來就會有問題。但生活壓力,就以目前的台灣社會看來,似乎有點變化的趨勢。經濟上的壓力越來越高,貧富差距拉大,一般人的薪水好像漲不太上去,但是物價卻似乎蠢蠢欲動。美好的日子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即便多數人生活還是相當享受,熱了就吹冷氣,日常娛樂是四處尋覓美食,工作也能混則混那樣的過日子,即使財務上壓力很大,甚至入不敷出,物質生活水平也沒有降低多少。但是日子就是越來越難過了,每況愈下,每每抱著未來應該會更好的心態期待著,卻一次次的失望。這會累積出一種暴躁的心理壓力。於是會更不滿。安定的平衡,也在這種氛圍之下逐漸崩壞。 這真的是財富分配不均的M型化導致的嗎?一部分可以說是,但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不是。生活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以及落後國家的追趕。過去我們的薪資水平與人力素質相較於歐美,是廉價勞工。但現在我們並不便宜。而能做和我們相同工作的人,在落後與開發較晚起步的國家,如越南那樣,他們能接受的薪資待遇要低上很多。所以我們的薪資水平下降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國際的經濟正義,所謂的同工同酬,以及許多國家加入自由經濟世界市場所產生的新競爭。未能採取策略性產業發展政策的國家,其國民所得必然會下滑,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財富的向下流動,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正義的展現。 所以說,如果人力的品質上沒有區別定位並提高相對競爭力,一成不變的舊經濟模式,伴隨著的自然是收入水平的慢慢退化。因為,同樣的工作品質,可以外包出去大幅降低成本,為什麼不? 薪資水平降低的力道還不只全球化這一項而已。科技的進步,自動化與機器人的技術進步之下,低階的不必太用心也不必專注的服務態度的勞力工作,需求會越來越少。換句話說,現在工作市場上的大宗工作,大多在未來都是要被淘汰的工作。很難管理,薪水還要一直漲,會吵會抗爭,承受不住壓力去跳個樓還要被質疑是血汗工廠,製造業繼續倚賴傳統廉價勞力是越來越不划算的。讓電腦執行再不人性的工作也不會抱怨,而且只要是明確的,單調重複的任務,電腦的處理效率與正確率遠非人腦可以匹敵。簡單的文書工作,只要經過良好的分析與設計,電腦完全可以取代人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需要養幾十個人的工作量,如果是可以明確定義的重複機械性任務,有時候一台個人電腦就能取代,而綽綽有餘。於是,有公務員心態,只想混口飯吃的人,將很難在新的環境之中獲得好的工作。如果政治風氣是傾向討好多數選民的,一個社會很可能會陷入不斷沉倫的惡性循環,沒有生存能力的人依附政治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又一面讓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成為更嚴重的負數。 社會的M型化因素當然還有很多。我們的社會與這個世界正在轉變,而且這個腳步是停不下來的,然而,社會仍然有大量活在過去時代的人,而且這個社會的風氣也傾向懷念過去的美好,而不願面對現實。連一點拼勁都沒有,只會埋怨運氣不好,對他人來說也不是怎麼有用與好用的人才,只是犧牲自己的時間與辛勞換薪水的人,自然很難有什麼樂觀的前景。這種向下的趨勢,不是換個政府就能解決的,病如果是出在人民素質上頭,政府也很難有什麼作為。威權統治的極權政治環境中,一個社會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問題,只要怪政府就對了,因為掌握絕對權力與大半資源的一方,本來就該負責,天經地義。然而,在一個國家的所有權與統治權都由人民確實掌握的民主政治的國家裡,該負責任的是掌握決策權力的一方,那有投票權的人民難道不是該負責的一方?人民當家作主了,反而不想擔責任,放任政客亂搞,再來像被極權政府統治一般的把所有責任和期望全都寄望在政府身上。這種惡性政治風氣,會讓社會更難從衰退與沉淪中起身。 經濟繁榮與持續成長,並不能總是抱著一個樂觀的心態,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那樣,當社會風氣開始腐敗糜爛,經濟的風氣也會吹向痛苦的衰退的。這不是用景氣循環可以解釋的,幾個好年總是會接幾個壞年,所以現在時機差過幾年就會好了。世界的新經濟模式正在醞釀變革,不能跟上這場變革的社會,將很難繼續享有安定繁榮的好日子的。薪水會越來越少的。 *天然資源的耗竭 讓人悲觀的不只這樣。現在的繁榮與高物質享受,其實是有代價的。最近這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人示範了如何用極致的效率來消耗天然資源,以滿足人民的物質享受。這是很驚人的資源消耗速度,美國本身算是地廣人稀,天然資源豐富的,但美國人並不能自己自足,而要靠一些跨國企業四處去第三世界壓榨天然資源。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美國人一般的浪費,天然資源的供應很快就會陷入匱乏的危機,而環境汙染也會大到毀滅性的程度。一面榨取自然環境,來提高物質享受,一面讓環境惡化,反而要因此承受更糟的生活條件,得失之間,真的不是很精明。 我們對石油的消耗是遠遠大於這項資源的自然補充速度,其他礦產,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甚至,為了開發這些礦產資源,自然環境也受到很大的破壞和汙染。以這個為前提的經濟模式,目前是很繁榮興盛,還可以在工業生產上過度競爭,但這很多狀況下其實都是透支的。如果通盤考量,並把長遠的利害也算進來看的話,對自然環境的過度取用其實一點也不是好主意。如果天然資源用完了,那以這些天然資源低廉而充沛供應為前提建立起來的生產體系與生活型態,自然也很難維持下去。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怎麼過的,如果沒水沒電沒石油,工廠全都荒廢了,那我們會過怎樣的生活?那些文化與流行娛樂什麼的,還能是生活的重心嗎?機器人如果沒有零件與維修必要的材料,自然是動不了,工具設備沒法運作,源頭一斷,整個生產鏈結可能會全部泡湯的。 當然這應該不是一個世代以內會看到的。但,如果持續維持這樣的浪費經濟模式下去,除非科技發生重大突破,人類開始能掌握近乎無中生有的技術能力,否則看得到的資源耗竭,將會指引出一條通往悲觀絕望的沉淪之路。享用著舒適,甚至奢侈的物質生活水平,但面對的卻是資源耗竭的倒數計時這樣對未來的絕望,這會是好事?或許帶來的痛苦還大於快樂吧?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消費行為,真的是相當的浪費。有些浪費真的是浪費,不必要的浪費,除了製造了就業,消耗了資源,製造出許多很快就變成垃圾的商品之外,還真的是一點不剩。農業的發展也是一樣被榨取的,依賴化學肥料的綠色革命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反而讓許多田地變得更加荒蕪。之所以在人口爆炸之下糧食還會過剩,或許大多數地方普遍的和平影響比較大吧。但是,許多土地被過度短視的商業操作蹂躪之後,已經變得很難再維持過去的高產出了,如果斷了化學肥料的使用,一些過去的良田穀倉甚至成了不毛之地。如果氣候變遷與環境的不穩定繼續加劇,糧食安全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對只能看到賺錢的商業運作系統來說,糧食安全是要到災難已經發生而難以挽回的時候才會警覺到的,庫存只會增加成本與浪費並降低利潤不是?等真的發生糧食危機,又可能會引發許多國家政治危機,為了矯正這個危機,可能又會出台一些矯枉過正的手段,產生更多不理性的浪費。 現在地球是圓的,就這麼點大小的地方而已,不再是古時候,天地無有邊際,不知道遠方還存在著什麼那樣的了。以前只要人口繁殖過剩,去找人煙稀少的地方殖民即可,有新天地可以拓荒,不管怎樣總是可以擁抱希望。我們或許可以把幻想放在太空殖民吧。但是,不確定性還太高,如果在時機成熟之前地球資源就已耗盡,現代生產製造已無法維持系統的繼續運作,那,文明的發展豈不是要殘念了? *是投資還是投機? 投資一直是很重要的活動。投資先要儲蓄,故其意義應該是犧牲現在的享受,用來提升將來產出的能力,好在未來能夠享用更多的享受。是一種延遲享受的美德吧?但現在所謂的投資學,投資理財的熱潮與活動是什麼?尋找投資標的,便宜買進,高高賣出,能賺到差價的,就是英雄和明星。當然,還是富翁呢。現在的投資,在意義上常常並不是為了提高未來的生產力,以創造未來更好更多的享受,而是為了獲得財務上的成就,也就是賺錢。只要賺錢,生產停擺也無所謂,經濟萎縮員工失業都沒關係,客戶蒙受損失也管他去死,只要賺錢,只要賺了很多錢,就是贏家。因為金錢是分配勞動生產成果,也就是生活享受的媒介與依據,如果目的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享受,那賺錢就是了,至於錢是怎麼賺的就不用管了,只要確保錢的價值是安定的,不會劇烈貶值,不會因戰爭動亂而被掠奪,不會被貪官汙吏勒索敲詐,購買力可以維持安定,那,只要賺到很多錢,也就是成功了。真的是這樣? 賺錢和過去意義上的儲蓄投資,其實根本是不同的概念。依照右派經濟學家的理論,只要每個人都努力的賺最多的錢,社會的產出會最大,整體的生活水平會最理想。這真的只是理想。如果只要玩玩對任何他人都沒有正面價值的數字遊戲就能賺到錢的話,那每個人都能賺大錢吧?願意努力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如果賺的錢不如玩玩數字遊戲,不如做好投資理財用錢滾錢的那群人,那,凡是能力最優秀,智力最傑出的一等人,必然都以成為投資高手為人生目標,而不是發明創造與經營生產事業。只有當每個人必須對他人有貢獻才能賺到錢的時候,人人以賺錢為目標,才有可能為社會帶來進步與繁榮。 其實這是經濟制度的腐敗與無效率。過份的投資理財,其實就是社會的內部競租活動,餅就那麼大,用力的搶,整體來說,只會越搶越少。其實投資理財的概念比較像是一種充滿智力活動的賭博遊戲,真的,聰明有天分的人還真的能在裡面賺到大錢。只是他對社會未必有多少貢獻,就算有,也不是從他高超的投機能力當中創造出來的價值。當然,如果一個聰明又正直的人能靠近乎預知的能力在投機市場賺到用不完的錢,然後把這些錢拿去實實在在的投資在對社會的發展與未來性有幫助的事務上,或是分配給需要幫助的人,那社會是可以因此變得更好的。但一般來說,靠投資活動發財的人,往往生活糜爛,容易來的錢容易隨便的浪費,而成功者的形象更容易腐化整個社會風氣,所以,投機活動對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是很大的傷害。其實很大的成分上,所謂的投資環境就和賭場差不多,也充斥著詐賭的行為,而由於本身性質很複雜,牽扯到多方的專業,有著嚴重的資訊不對稱,這個投資的市場本身是更難防範欺詐的行為。是的,做手腳最終還是會被發現,但這些渾球通常在被揭發前早就捲款逃之夭夭了。賭場最大的問題就是道德風險。賭一手大的,贏了從此就是英雄,輸了,只要跑路就好了,最多人命一條嘛,反正活得窩囊,還不如賭一把大的看看不是嗎?賭博風氣能破壞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而且威力很強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好,錢錢錢,一切就只是錢,但,錢的價值好像也不一定就安定。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突然用力印鈔票,或用完全不要臉的手法來擺脫債務,錢也可以一夕之間變得沒有價值。是這樣嗎?其實不然,這只是名詞溝通上的混淆。雖然錢只是錢,但重點在錢的價值,而不在錢本身。錢,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當政府亂印鈔票的時候,黃金與商品的價值就會提高,房地產相對於鈔票的價值也會上升。為了避免損失,甚至追求獲利,人們自然會努力預測各種行情與價格的未來走勢,努力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努力增加自己的財富。總的來說,財富的概念還是一樣的,就是經濟上的支配權力罷了。人人身在賭場,目的就是追求這最後的籌碼。錢不是單純的鈔票,而是金錢的價值與背後的權力,資產配置與投資風險管理也是賺錢的一環。但即使如此,爭取財富的累積,和賺錢,也還是同一個概念,投資也還是為了賺錢。 投資真的就那麼黑暗,那麼的腐敗嗎?當然不必然是如此。真的有生產性與未來性的事業,可能缺乏資金而無法調度資源,以致無法開始發展,那也是一種浪費。資金與財富是一種權力,同時也是讓資源活化的一個媒介,是製造更好的未來,還是製造腐敗與內鬥,端看使用者的動機是什麼。或許投資投機化,金錢遊戲製造的種種不幸,只是因為人心腐敗了而已。投資,或許只是擔上汙名而已吧。 但,當下活絡甚至熱絡的全球交易與投機,很顯然並沒有把各個國家與社會帶往更好的地方,只是一再重演大欺小,強欺弱,以及騙子欺負有點貪心的老實人的戲碼而已。當大多數人的精神都放在投資理財活動上,實質的生產創造的能量自然就少了。上班族分心看股票與投資理財,沒有專注在工作價值的創造,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沒啥用處與貢獻,只會抱怨薪水少工時長和等下班的廢柴,這無疑是悲劇。當代的投資,腐敗的氣味重,開創的氣氛少,是讓社會沉淪的拉力之一,是吧? *不斷成長的債務利息 慘慘慘,這個世界前行的方向好像有點灰吶。最慘的,或許是不斷成長的債務利息,這才是遠離繁榮的最大沉淪力道。各國政府無不負債累累,都在瀕臨破產,然後紓困借錢,再利上加利,像陷入流沙一樣越掙扎只是陷得越深唷。正在成長與繁榮興盛的社會,債務不是問題,因為借來的錢多半是為了生產性的,有利可圖的投資事業,只要利潤大於利息,借錢並非壞事。但狀況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沉淪的國家社會或是企業組織,借錢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往往只是苟延殘喘而已,是不得不借,不得不繼續借,不得不越借越多,不得不借到再也還不出來。常常最後就是悍然賴帳或乾脆任人宰割,二選一而已。 那,還不出來的債務是怎樣借出來的?這其實不是借錢者單一的責任而已。 政府為了選舉,不得不編列一些討好選民的福利政策,公務員的收入與生活需要保障,要編列新的預算很容易,要花更多錢在自己身上,不管有多浪費與無效率,選民都不會反對。然而已經編列過,執行過的預算,民主政治,常常很難把不當的福利支出給刪除掉。有浪費常就意謂有既得利益者的存在,這些人的預算開支通常是鐵板一塊,動不得的,於是預算被排擠掉,真正重要的社會公共投資,如教育和科技,反而容易被排擠。浪費錢很容易,要停止掉以前的浪費卻異常的困難,這是公共債務這樣累積的真正現實理由,想要擺脫債務,那要先和綁架政治的一群既得利益者打仗。怎麼可能打得贏? 另一個讓國家社會或是組織個人債越欠越大的動力,就是前述哪種賺錢只認眼前數據的,不顧未來,債留後代的經營態度。為了要賺到錢,所以要讓對方有錢可以消費我們的商品,那麼,就必須先把錢借他們,才能從他們身上賺到錢。如果別人都沒錢,我要怎麼創造我的經營績效?近幾十年金融業的這個壞毛病,或許就是這個債務越滾越兇的最大元凶。不用管對方還不還得出來,反正還不出來也不是我的責任,而生意做成卻是我的業績,這是管理職能上的根本崩潰。而世界各國對金融市場的管理,也差不多都是崩潰得差不多的吧。最糟糕的是,有些還不出錢來的,甚至是有意如此的。債務人還不了債,所以呢?能當的都當了,現在還不出來的從以後的收入慢慢扣慢慢還,乖乖當債主的奴隸與所有物囉?有些借錢是出於無知和無能,有些則是出於利慾薰心與道德風險,但也有從一開始就是出於惡意的欺詐和剝削的動機的。總之欠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欠債不只是欠債那麼簡單。如果一個發現自己的未來已經被掏空了,要那一個人滿懷著衝勁和熱情去努力奮鬥,無疑是完全違背人性的。注定只能當個奴隸,任人剝削的人是不會有任何理想和創造力的,只能被宿命所吞沒。那,如果一個社會發現她的未來已經被掏空了,這個社會能不陷入持續的衰退與崩壞嗎?反正再怎麼努力,成果也不是自己的,怎麼可能會有向上進取的動力?新的經濟,新的全球化競爭模式需要的人,並不是這樣的奴隸,而是必須具備起碼批判式式思考的能獨立思考的人。奴隸能做的事,讓機器代勞會更好,風氣陷入悲觀與絕望的社會,是很難恢復活力的。於是債務越滾越大,越滾越難以解決的原因又加上了一項,那就是債務人已經失去了釣魚的能力與意願,退化到只剩下要魚吃的本能了,自然只會越來越糟。 解決債務問題的手段是什麼?目前看起來好像是印更多錢,然後借他們更多錢好還債,這樣不太可能有好成果的紓困。多數的紓困只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權益不會馬上看到蒸發罷了,而非真的為了讓債務人能夠重新站起來的有計畫的協助。目的本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話,問題自然不可能被解決,紓困與刺激景氣復甦的量化寬鬆政策都只是煙幕彈而已。 [可以循環自給自足的機制] 繁榮的發展進程會出現卡關,問題就在於讓繁榮走下去的動力已經虛脫了,已經在不斷透支未來,並做垂死掙扎。但其實回頭過來看,我們擁有的其實並不少,知識與力量,其實比過去任何世代的人類都要更強大。經濟衰退與債務爆發,並不是現實的匱乏造成的,只是經濟體制的不成熟與人性弱點造成的結構性問題而已。這是很難解的大麻煩,但把這個世界比做一個人來看,本質上,其實病的就只是一個腦袋而已。只要換個看法與態度,其實很多問題並不構成問題,或許這個文明缺乏的是更多的善意,是道德規範,是高尚的品格。只要把這個精神病給治好,要重回成長與繁榮的道路,本身也不是什麼艱鉅的挑戰。好像是這樣啊。 待續... PS.這不是有計畫的有組織的分段,只是剛好寫到這裡而已,編號只有順序的用處= =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