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1 21:57:31瀏覽1587|回應2|推薦20 | |
【剝雞說】立法院近期來了不少新聞界新兵,加上記者節一直很想寫的東西,造就了這一篇文章。 自從2007年九月中旬,我進入記者這一行以來,度過三個年頭,歷經四個媒體。正因為在每個媒體的資歷都不深,我總是認為自己是個菜鳥,當個菜鳥的感覺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緊張」。每一天處理每一則新聞,都抱持著謹慎、緊張的態度,因為深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事件,因此總在老鳥記者抵達之前抵達,總在老鳥記者離開之後才離開。 不論自己的新聞有多少人看,自己總會在見報當天重新看一次,看看有沒有比別報少了什麼,或是稿子如何被長官改寫。只要是掛上自己名字的報導,都會有種特別的情感。 「YA!我的名字出現了!」一個菜鳥的第一篇名字見報的新聞,那是記者生涯起始點的有形肯定。第一篇獨家報導、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新聞被電視台跟進、第一次被長官公開表揚、有很多的第一次累積之後,菜鳥不再是菜鳥。 經過了三年,發現自己的名字有沒有出現其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想表達的內容有沒有登出來」。新聞是不是獨家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新聞內容能否引起共鳴。 這三年,什麼樣的新聞最令我印象深刻?八八風災後到災區、歷經兩次台灣江陳會談、第一次去中國採訪.....說這些都太片段,只是一些必經之途罷了,身為一個記者,論基本功或許還勉強可以,但是,在對很多事件的觀點與切入角度,是永遠也不夠的。 尤其,記者已經不再是令人尊敬的職業,重點就是太多記者「令人失望」。或許我的表現也曾經令人失望而不自知。 這段時間看到不少資深媒體人離開新聞圈,有的繼續為報導真實而努力;有的汲汲營營於官場、名嘴圈;也有人深感時不我予,轉職開店追求事業第二春。這一行不再是黃金年代。 看了一下三年前,正要進入新聞圈的我,留下這些自我期許: 1.不成為政客或廠商置入行銷或宣傳的工具。 我很感謝自己現在這個媒體,讓我不會成為置入行銷的工具,但是身在政治新聞圈,每個政客都希望被報導出的內容都是「正面宣傳」,尤其是要參加選舉的,他們選擇「餵獨家」,今天告訴A台老闆的什麼新文宣手法;明天告訴B報老闆將和誰見面。很可悲的是,現在媒體上常常能看到類似的報導,畢竟媒體求獨家、政客求曝光,一個上下交相賊的環境就這樣成形。 過了三年,這六點原則我還是會持續期許自己,盡力做到最好。 還記得前陣子在一個場合和一個新人聊到他為何要做非本科系的記者工作,他笑說:「因為本科的工作很累,所以想當記者。」我當時心中的OS是:「真是天真的孩子。」 很多所謂大報、知名電視台的年輕記者在業界「得理不饒人」,就連走路都是橫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很屌」。殊不知,讓他們屌的是背後的媒體,而不是他們本人。我相信很多圈子都一樣現實,這些採訪對象只是因為想利用媒體的力量,所以才會與這些年輕記者保持良好關係,一旦這些年輕記者失去背後的光環,就什麼都不是了。 一個成功的記者,不論在什麼媒體,一定都能挖掘出內幕、看到事件背後的真相,而不是只是因為他的媒體屬性,使他成為被「告知」的對象。 這讓我想到,兩個禮拜前,我在南港一家冰店吃冰時,正好碰到兩年前在分局認識的偵查佐出來巡邏,他們還是認出我,並且熱情地打招呼、閒聊,雖然我在社會新聞圈僅短短跑了不到一年,這些警察還記得我,心裡還蠻感動的。 新聞圈是個什麼祕密都會傳出去的環境,一個記者做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一定會被傳頌千古;我聽過,以前的同事向採訪對象索取性招待、被招待出國、採訪時惡形惡狀.....每當我聽聞自己認識的同業有不好的傳聞,心中滿是感慨,因為能一起改變這個環境的人又少了一個。 現在的我,只希望我的記者生涯能「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一直延續下去,因為我是努力過、把握了好多次機會才有辦法留在這裡,我一定有我存在的意義。 給所有同業:「我們留在這裡,一定會有意義。」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