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6 15:47:00瀏覽4503|回應13|推薦82 | |
今年最熱的電影話題,台灣是「艋舺」,西片是「阿凡達」。 兩部電影,我都到電影院裡看。都有被電影內容深深的感動到。 首先,我想為「艋舺」上映之後,所造成的許多種種“現象”、“話題”,大聲說話,它是部「電影」,不是「公益宣導片」、「紀錄片」,更不是「社教片」。 是「電影」,大概也如同「連續劇」,內容不免誇張、脫離現實,它的故事題材、故事架構,與拍攝手法,都要能強烈到吸引觀眾願意花錢進到電影院裡,買爆米花(或滷味)、可樂(或紅茶),與許多人共同坐在大空間裡觀看。 而不是在家裡看盜版(或是忍到下片後租光碟),翹二郎腿、啃雞腳、臭豆腐、炸鹽酥雞,非常輕鬆隨意地觀看。<<有許多人跟我說,不願進電影院,是因為討厭可能前面坐高個子的人、旁邊的人很吵一直發出怪聲音、後面的人猛踢自己的座位(我就常遇到這種怪人)!>> 更何況現在盜版那麼容易取得,花錢進電影院看,哪裡知道會不會踩到電影雷,看到一部爛片? 在這種種困難下,我們還能期待一部「電影」的內容,得要都能「乖乖地、善良地、好里好氣地」像「大愛電視」那樣, 不能有許多「誇張震撼、強烈的劇情」嗎?不能出現「不雅的髒話」嗎?不能有「社會寫實的血腥與暴力」嗎?<<--“誇張、不雅、血腥、暴力、寫實的程度”會不會太OVER,就給新聞局去傷腦筋去過濾就好。 這部電影,它得要有「商業考量」在內,需要有「可以回本、可以賺錢」的因素在內,否則每拍一部電影就讓導演相關人負債累累,有哪幾個人經得起這樣折磨還想要圓電影夢? 拉拉雜雜說一堆,我想大聲說 「不應該把所有社會道德、教育責任」牽拖到這部電影上面。電影是電影,西片裡面比這誇張血腥暴力的,更多,怎不見新聞媒體、教育界、社會賢達說,我們的青少年會結黨、想找老大罩,也有可能是受西片影響的? 當然,在地的國片,因為語言、文化、民情表現出與我們生活面相關,比西片容易受到注意、認同,所以才會有許多人把近期青少年的混黑思想都牽連到「艋舺」這部電影,連新聞媒體報導青少年在網路上留言“想找老大罩”的行為,開頭是這樣說的--“受到電影「艋舺」的影響,青少年....” ↑↑--我想說,「這關『艋舺』電影屁事啊!青少年在網路上幹譙、招兵買馬、成群結黨、拜把講義氣做兄弟、想找老大罩,是長年以來就存在的情形,為何硬牽扯到是這部電影造成的影響?」 要說暴力或是錯誤引導青少年成群結夥的負面影響,我想,社會新聞常爆出誇張案件情節,比「艋舺」裡表達的,更強烈許多了!只是我們都是烏龜思想,生活面平靜安定就好了,我們生活周邊都沒有這種青少年,因為他們處於黑暗面,我們不走過去,(暗自希望)他們也不會跨過來的。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大家去看看許多案件,不都是出事了,才去輔導? 例如「少年警察隊」的部份警察,為了預防、查案,走進偏差行為青少年活動圈,能夠與更多偏差行為青少年接觸,甚至於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但是「少年警察隊」是執法單位,他們的專業訓練是執法辦案,不是「專業的青少年心理輔導」,無法取代輔導人員的功能。況且可能還有“互動的黑暗面”存在。 青少年在校園不論是遭到行為霸凌或是言語霸凌, 都可能造成心理上極大的創傷. 另一部份也有可能來自家庭本身即有許多問題的存在, 並不一定是單一原因造成青少年有偏差行為發生. 更不可能一個平常乖巧, 身心尚稱健康快樂的孩子, 看了 『艋舺』這部電影, 就立刻產生對黑道義氣的嚮往, 進而兄弟拜把, 學抽煙, 講粗話, 曠課, 動不動就血氣方剛想找人打架的念頭....青少年從行為偏差→演變至加入黑道跟著「老大」混,這過程不是朝夕幾天內就形成的。 『艋舺』電影青少年一代的成員:志龍(鳳小岳飾)來自流氓世家;和尚(阮經天飾)的父親也曾混過黑道,後因斷臂才金盆洗手雕佛像為生;蚊子(趙又廷飾)來自單親家庭,所以渴望父親角色的照護;白猴(蔡昌憲飾)來自隔代教養家庭,由祖父撫養;阿伯(黃鐙輝飾)家中開豬肉店;性工作者小凝(柯佳嬿飾)因家計問題在紅燈區從事性工作............... 電影內容裡,這些孩子生存的生活圈,有許多社會邊緣人,常常上演著「黑暗、緊張、刺激、暴力、血腥、放縱」的情節,試想,這些孩子能夠養成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嗎?『艋舺』電影所描述萬華底層社會的情節故事或許誇張,但以我在電視新聞上所看見的許多社會事件,都比前者來得更為誇張叫人不敢相信! 回到『艋舺』這部電影,真的,就當它是部「電影」就好,不要把我們對社會道德價值觀期望的擔子,太觀注、太過度沉重地用來對待我們的「國片」。 看見令我很懷念的機車!從左至右:追風、DT、斜板名流 (延伸閱讀:我的青春超機車回憶) ↓電影拍攝花絮側錄↓ 電影艋舺官方網站:http://mongathemovie.pixnet.net/blog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