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23 14:45:54瀏覽1432|回應3|推薦5 | |||
南斯拉夫疆界的變遷1989-2008,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對於許多非專業的研究者來說,要架構一套南斯拉夫為什麼會瓦解的概念並不困難,訪間有許多以民族觀點來看南斯拉夫衝突的濫竽充數文章。但是讀者讀了這些文章,卻常常無法了解(更多的時候是根本沒想去了解),為什麼這樣一個烏煙瘴氣、充滿仇恨、亂七八糟的幾個民族,竟然要組成一個國家。 確實,18世紀以來,為了爭取從哈布斯堡及鄂圖曼兩大帝國勢力下獨立,南斯拉夫各民族聯合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然而,第一世界大戰為哈布斯堡王朝劃下句點,鄂圖曼帝國也在1922年走進歷史。既然戰間期第一南斯拉夫內民族之間爭論不休,而二戰中國家分崩離析,又有烏斯達沙政權挑起民族間的緊張。那麼為何在二戰之後,依然要建立一個南斯拉夫國家呢?又是什麼將各民族凝聚起來,重建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並且一度為這個國家帶來穩定與繁榮呢?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以及南斯拉夫國家在二戰後的重建國家的因素,簡單的作說明。 二戰期間,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Komunistička partija Jugoslavije, KPJ)不但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並且也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由於原先同盟國認可的南斯拉夫流亡政府部隊南斯拉夫祖國軍(Jugoslovenska vojska u otadžbini, JVUO,又稱為切克特尼克(Četnici))統帥米哈伊洛維奇(Draža Mihailović)受到指控,不但沒有對軸心國作戰,反而攻擊狄托的部隊。1943的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後,英國政府立場轉變,由支持米哈伊洛維奇轉為支持狄托,撤回原先駐在米哈伊洛維奇總部的軍事代表團,改派以麥克林(Fitzroy Maclean)率代表駐在狄托總部,並提供武器支援。[1] 隔年 1943年11月,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議會(Antifašističko Vijeće Narodnog Oslobođenja Jugoslavije, AVNOJ)第二次會議,決定了戰後的南斯拉夫將由五個民族共組聯邦。[2] 1945年戰爭結束後,AVNOJ在11月的制憲會議宣布南斯拉夫成立共黨政府,罷黜君主制。[3] 由於南斯拉夫共產黨(KPJ)在二戰中取得了勝利,得以決定國家的形式。為何要重建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便與共產黨有極大的關聯。而在如何凝聚各民族的問題上面,共產黨的領導者狄托本人更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南斯拉夫共產黨之所以決定重建南斯拉夫,並非因為繼承了卡拉喬爾傑王朝(House of Karađorđević)的政權,也不光是因為名字內含有「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產黨之所以重建南斯拉夫,是因為他確實是貨真價實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雖然共產黨在戰前是個僅有8000人,並且在1921年遭到政府禁止的小黨。[4]但是共產黨在南斯拉夫全境有著完善的組織,因而在1940年,決議進行參戰準備的第五次黨代表大會中,南斯拉夫各地皆有代表出席會議,也決定了這是一場全南斯拉夫的戰爭。[5] 戰後,共黨政府成立,狄托也得以決定戰後勢力的分配。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便是各民族間對抗的問題,為了解決民族之間的衝突,狄托推動各族間「友愛團結」。他認為,「只要成員不想團結,只想分離,就不會有南斯拉夫。」[6]但他也認為,像亞歷山大一世那種試圖將各民族統一為單一的南斯拉夫民族並沒有意義。他所強調的「友愛」是各族平等,互相尊重;統一的是各族間共同的行動,而不是將各族的本質變為相同。[7] 就這樣, 1950到196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的經濟成長在國際間相當突出。雖然其生活水準始終無法真正趨近於西歐的水平,但是顯然超過其他共產黨所領導的國家。人民的滿意度與內部的安定度,不但能夠維持,甚至還進一步提升;隨之而來的驕傲感也不斷增加,使大部分的南斯拉夫人相信,他們的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辦法。[11] 而與經濟改革同步進行的獨立外交政策,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驕傲及成就感。1950年代,南斯拉夫開始與亞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國家有所接觸,先是印度及緬甸,之後拓展到埃及跟印尼。[12]1956年,狄托與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及埃及總統納瑟(Gamal Abdel Nasser)三人在布理奧尼島(Brioni)發表聲明,支持不結盟運動,並於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首次高峰會。[13]使其不論在國內,或是第三世界國家,都越來越受到歡迎。 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石油危機和全球經濟萎縮迫使各地進行改變,也對南斯拉夫產生嚴重的影響。南斯拉夫經濟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受到致命的重創,而接下來稱為「契約經濟(contractual economics)」的經濟改革又被評為「一團混亂。運作開銷龐大,生產動機和效率卻幾近於零」。使得南斯拉夫唯有大量向外借款,以維持投資與消費層面的活絡。[14] 南斯拉夫這個聯邦共和國一直依賴共產黨的權力以及狄托本人兩股力量所維持。經濟的崩潰,使狄托的聲望大幅滑落,而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凝聚力也在1970年代走向聯邦化後漸漸削弱。狄托在 [1]黃鴻釗編,1996,《東歐簡史》。台北:書林,頁459。 [2] Georg Wildmann, 2004.11, “Der AVNOJ-Beschluss vom 21. November 1944 - Besiegelung des Schicksals der Deutschen Jugoslawie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0 Jahre AVNOJ-Beschlüsse und ihre Folgen(60 years of AVNOJ-Resolu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Berlin, p. 2. [3] John R. Lampe, 2002, [4] Lampe, op. cit., pp. 125-201. [5]許綬南譯,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戲》。台北:麥田,頁111-112。 [6] 同註5,頁115。 [7] 同上註。 [8] Dejan Djokić, eds., 2003, Yugoslavism: histories of a failed idea 1918-1992. [9] 同註5,頁47-48。 [10] 余建華著,2004.7,《民族主義、國家結構與國際化──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研究》。北京,民族,頁103-105。 [11] 同註5,頁119-120。 [12] Lampe, op. cit., p. 272. [13] 同註1,頁501。 [14] 同註5,頁124。 [15] 同註5,頁125-131。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