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3,355?! 不要懷疑,這樣的基本薪資還太低了!
2008/08/26 09:42:51瀏覽3665|回應1|推薦2

在這萬般皆漲,唯有薪水不漲的社會,五萬多月收還算中低收入戶的年代,不要懷疑,基本薪資調整到兩萬三真的還太低了!而且,這樣低廉的工資,對於勞方及資方都有不力的影響。然而國內的勞工,更是忍辱負重,將工資不足當作自己的問題,努力的採用加班或是兼差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可惜國內許多企業,卻還認為壓低基本工資,是對他們比較有利的條件,甚至提出勞工要降低自己的薪水,多加班提高產生,才能提升競爭力,與大陸勞工競爭這樣荒唐的說法。開玩笑,這種大陸本地工資在快速的成長的情況下,恐怕大陸的勞工都還不一定有興趣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咧~

以經濟學的角度,當物價上漲,工資卻沒有增加的時候,必然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降低,這樣便會影響到原先生產消費循環這一過程中的平衡。當購買力降低,市場需求就會降低。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減低生產過剩的情況,生產者就只能減低產量,關閉產線。這時候生產者向原料供應者以及設備製造者採購的需求也會跟著降低,同樣的,這些原料供應者或是設備製造者,也必須降低產能;而當原料部份的開銷已經壓縮到極致,便會開始壓低勞工的薪資,在進一步就是裁員,最終,如果需求繼續降低,就會導致大量的工廠倒閉或是轉型。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則必然導致經濟萎縮。

然而,由於調整這樣的一個經濟的循環過程並非一蹴可及,調高薪資確會對資方產生立即的影響,因此以調高薪資來挽救企業及經濟的方法並不受重視。然而,在物價上漲的時代,如果不調高所得,將停滯性通膨轉為實質上的通貨膨脹,而是放任需求降低,必然會導致前所提及的現象。

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報導中可以看出,這樣經濟衰退的循環已經開始了。其中以最接近消費者的民生產業最為明顯,小吃店由於物價上漲必須調高售價,但是即便是微幅的調整也會造成營業額降低,導致獲利大幅減少,因此很多店都收起來不做了。這樣的情況,接下來將會波及生產設備及原料的廠商,銷售量降低;前一陣子翔鳳倒閉就是個好例子。而這樣的情況已經在食衣住行各個領域出現了,如果不盡快挽救,等到上游的大廠紛紛關門,大量的剩餘勞工及勞資糾紛出現,那樣的情況就不只是調高薪水可以挽救的了。

( 時事評論財經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ngyic&aid=2162539

 回應文章

小p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調薪並非有利
2008/08/29 11:30

作者老大寫的很好;但是小弟卻有不同的看法。

台灣整體經濟,不能單看薪資高低,以台灣人的勤撿習性來看,即便調高薪資,仍不能刺激台灣人大量消費,在此前提下,廠商付出較高薪資,但是產品卻沒法大幅提高銷售量,將導致收益下降,企業廠商再出去潮。

作者老大的立論,必須站在無可取代性上,也就是廠商一定會待在台灣生產,才有可能造成提高薪資,造成經濟提升的結果,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台灣生產的廠商,即便不去中國大陸,仍可到東南亞,扁政府時候就曾獎勵南進,因此,提高薪資,就短期來說,小弟不認為是可以提高台灣整體經濟的辦法。

台灣目前的困境,在於廠商不足,人力剩餘,因此,吸引廠商進駐台灣,增加就業率,才是最終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辦法。

吸引廠商進駐台灣的方法很多,但是,短期可以進行的,就是減稅。

是的,就是減稅,減少營業稅,貨物稅,讓廠商的產品減少成本,讓產品的價格下降,以吸引消費者消費,消費增加,廠商來台設廠的意願就會提升,就業率也就自然提高,台灣整體消費能力就能大幅增長,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唯一的缺點是,台灣的貧富差距會因此而再增加,除此外,對台灣的整體經濟來說,是政府唯一可行的辦法。


殷浦藤熙(pingyic) 於 2008-08-29 15:04 回覆:

我倒是覺得這兩種方式並不衝突,次外,我也對台灣人的勤儉習性抱持著懷疑態度。依我所見,具有勤儉美德的那批人,至今應該已經都在40歲以上了,所得也應該早就超越基本薪資等及許多。而小弟同輩的這些人,目前才出社會不久,很多人都還在當"快樂的月光族"。不過,提到這些人的消費行為,我反到認為應該擔心的不是提高銷售量的問題,而是銷售量提高的僅有名牌外商公司這種問題。

另外,減稅當然可以讓廠生降低成本,可是,也必須思考,減少的成本有多少會反映到價格上,真的會反映到價格上嗎?如果必須完全反映到價格上,那廠商在台灣生產跟在其他地方生產,所得的利潤相當,那為什麼要到台灣來?

能讓廠商由於稅率低而遷到台灣的理由
1.只有部分的廠商能夠到台灣來,而不是全部的廠商都能夠到臺灣;那廠商的價格低於對手,出貨量增加,這樣才有獲益的可能,才有遷廠到台灣的理由。
2.廠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但是維持原本的價格,這樣廠商獲利增加,但是並不會直接刺激消費,只是有可能由於就業增加,會間接帶動消費成長。
3.廠商必須自行在估計要將多少百分比的成本降低反應在售價上,已至於能讓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保有競爭力,又能夠因稅率較低擴大收益。
4.若是台灣有足夠的內需市場,便能夠使得廠商在降價之於,藉由在本地通路及鋪貨上的優勢,取得更大的收益。

依照您文中的脈落,應該是認為台灣減稅可以符合3.4點的需求。然而,單就稅率,就勞工的數量,我相信對企業來說,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落角。實際上,台灣過去能勝過那些國家,憑藉的是環境、交通以及勞工素質,不單僅是稅收。但是,今天我們所面臨到的問題,一部份也是由於台灣在環境,交通以及勞工優勢的喪失。這並不是說我們在這些點沒僅進步或是退步,而是有更多人,更多國家,以更快的速度,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條件,超越過我們。

講明白點,要是有外商公司進駐台灣,台灣有足夠的適當勞力為其所用嗎?今天我們想像是廠商外移轉往人力較便宜的地方造成就業率降低,可是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就業率降低導致廠商外移呢?如果外勞會使得本地勞工失業,究竟是外勞的問題還是本地勞工的問題?如果就業率降低,我們卻有需要增加雇用外勞,那麼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我發現我已經離題了...不過越想發現越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透過仲介公司僱用外來做看護工,本地看護工難道不能做的更好嗎?還是說本地人都不願意當看護工?或許這個現象跟當今許多人都有大學文憑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年輕人都嬌生慣養有關。

這樣來說,如果說企業來到臺灣,卻發現沒有多少台灣勞工可以利用,必須大部分使用菲律賓、馬來西亞或是越南籍的員工,這樣對台灣的經濟會有多少提升?當然這一的現象可能導致台灣餐飲業的生意變好,但是也可能說菲國、越南、馬來的餐飲業大舉攻台,形成所謂的菲律賓城、馬來城、越南城。這樣也不見得是壞事,還是可以增加我國稅收,只是,這樣臺灣移民社會的傾向會越來越嚴重,本地台灣人能不能接受呢?就長期而言,如果東南亞來工在台灣發跡,甚至置產定居,台灣人有能力接受一個更多元的社會嗎?

其實不難想像,只要假設塔信旗下的集團,哪天突然發神經決定在臺灣發展,以上的情況是很有可能出現的。甚至搞不好未來還會出現台泰混血的公民選上市長....(越扯越遠了)

總之,減稅是一個可以採行的方法,也確實有這樣的可能性,能在短期內產生復甦經濟的效果;但是前提是,要有這樣的勞動力,也要有好的環境。而就長期而言,減稅所能帶來的經濟成長有限,必須要讓薪資也接著成長,才有可能繼續提高經濟的成長。不過,依我所見,只要台灣的老闆不放棄榨壓員工勞動力,用以增加自己府庫所得,這樣的一天永遠不會來到。

所以,若是減稅,台灣的老闆既不會降價,也不會加薪,只會很高興自己賺的更多,然後投資海外,或是在海外置產。我們最多只能期望他生下個敗家子,奢華享受,把財產都敗盡,才有可能讓整體經濟復甦。這其中,還要擔心他們盡買國外名牌,導致我國貿易入超,資金流往海外,經濟越加困難。

感謝您,讓我又有更多對於這方面的思考,產生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