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2 19:10:37瀏覽166|回應0|推薦0 | |
1. 不論是股票、期權或任何衍生性金融產品,都是以時價為買賣基礎。當漲得越高,投資成本就越高。但收益並不因投入大而增加,反令投資者風險增加、甚至無力投資參與,活生生剝奪大部分小額投資人的權利。 2. 傳統交易一定有買賣方,也一定有贏家和輸家,且往往贏家的獲利來自輸家,而大戶/外資具有資金或訊息優勢,因此往往主導漲跌,使得散戶投資人權益被犧牲或遭到坑殺,且當買賣方數量不相等時,會造成到價卻不能成交的現象。 3. 在"效率市場理論"中直指完全效率市場中的"市價"就是成交雙方最合理的價格,但事實上所謂合理不過是買賣雙方各自的認定,而非實際的價值。 4. 除股票交易外,其他都有結算日,結算就好比牌桌上開牌定輸贏,使得本應為長期正期望值的投資行為淪為有賭博的疑慮。 5. 所有金融交易都有買賣價差,不論其為報價驅動市場亦或委託驅動市場(現因投資者青睞速度快、成本低的電子競價,已多數轉為後者),使得滑價、延遲交易成為可能的人為弊端,投資人往往在不知的情況下而蒙受損失。 6. 允許過度的槓桿操作,說到底就猶如灌毒品引誘一般,會令人亢奮貪心、欲罷不能、甚至可能跳樓。 7. 因電子交易技術日益成熟,衍生出程式交易的風行,使得行情因程式設定在瞬間暴漲暴跌,不但未能反映資本市場真實面貌,亦使得投機、炒作的風氣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不久的將來,當智能交易發展成熟取代程式交易後,這股炒作之風將更形猖獗,泡沫將在所難免。 8. 只著重”價”,”量”淪為預判漲跌的工具,除了造成可能到價卻未能成交外,也使得漲跌可以沒有”依據”,讓做手和大資金有炒作的空間。 9. 一般只掛出五檔、十檔買賣價,看似給投資者”指引”方向,卻恰恰給做手予散佈假象的機會。這猶如盤前交易,看似是讓投資者在盤前”預測”今日盤勢,卻反而攪亂市場本來的真實。 10. 因造市商有義務提供交易籌碼如選擇權,使得造市商必須要在現貨市場買進或賣出以致現貨市場常有非正常的波動;或因有造價的權力如權證,讓造市商或發行商有如莊家,立於不敗之地。加上有結算日,更讓這些莊家和擁有大資金者如外資,可以”安全地”處於贏面。 |
|
( 創作|其他 ) |